王玉红
摘 要: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内容,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在语文能力中,语言在语文能力中,语言运用能力是最彰显语文学科特性的。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言文字运用
巢宗祺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 习惯是关键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在我们班级里,有许多学生仍存在着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一些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1 首先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专心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我的个人体会是: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我们在期初这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关系。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
1.2 給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定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的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例如一位同学的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
早晨:7:00起床(穿衣服10分钟;刷牙洗脸10分钟;
吃早点15分钟;家里读15分钟早读)7:50去上学
中午:12:00—12:30吃午饭
12:30—2:30午休
2:30去上学
下午:4:30—5:00放学后,孩子自由活动一下
5:00—6:00吃完饭和饭后看电视时间
6:00—8:00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时间
8:00—8:30看书
9:00孩子上床睡觉
首先,要充分利用白天的学习时间。因为白天精神状态好,记忆力强,思维活跃。同学们每天上课前在头脑中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计划,给自己订一个小目标,防止无目的听课。课前把学习用品准备好,对所学知识做一下简单预习,上课有重点地听课。其次,要统筹安排课外学习时间,分清各项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可采用“ABC”时间分类法,将学习任务按轻重缓急分为A(重要)、B(次要)、C(一般)三类。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如当天的作业和课堂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次要的事情,包括课外阅读或预习等,可随后处理;一般的事情,如超前自学新的课文,可以按照所剩时间的多少来灵活处理。做作业时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尽量避开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不利时间,在头脑最清醒、记忆力最好的时段,安排记单词、背课文或做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题;在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和精神不集中的时段,就要安排难度不大且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如听听英文歌曲,看一些小故事等,或者干脆闭目养神,休息一下,等精力旺盛的时候,在认真学习。
2 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2.1 课内积累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抓住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1)引用俗语。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2)恰当的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语言精炼,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本文中其他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应一带而过。我每学期会让同学们准备一本笔记薄,每学完一课内容,就进行好词、好句、好段的积累,这样循序渐进,六年小学阶段每个同学能积累六本笔记薄。
2.2 课外积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刚刚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我积极利用网络、广播指导学生关注两会进展,多角度、多侧面了解两会内容,让学生自主实践语文,积累语文。
3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靠学习主体——学生感悟获得,而不是只靠教师讲解。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以此方法为据,我们尝试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上,利用“整合”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1)加强教学内容的单元整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教材的组织上,师生根据需要把某方面联系紧密或有相同之处的内容进行重组,使之构成一个专题。按专题进行单元阅读教学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这组内容中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留给他们足够时间思考。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受到了道德的教育,激起了爱美的情趣,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以上这些蕴含在语文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趣的人文精神,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在语文教学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赠刘景文》时,我们获得的表征印象只是荷谢菊残而橙黄橘绿,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美术的视角透视这首诗——一片残色之中透出鲜嫩的黄绿,不正是让人感到秋的生机活力么?通过美术的视角帮助孩子们进行人文思想底蕴的深层次探索,比耳提面命的抽象认识更深入扎实。
3)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人文精神。我们要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锐意革新,鼓励孩子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特别是内容博大精深、意境开阔、整齐美的古诗词,这些诗词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对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健全儿童的人格有极大帮助。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求孩子们坚持课外阅读,每一日积累一句成语,每周一首古诗、格言,提倡孩子们表演读过的故事、童话,而孩子的表演也惟妙惟肖,如《白雪公主》中“老巫婆”语气恶声恶气,而小矮人语气温和亲切……这些正是孩子领悟其中“善与恶”的人文内涵的表现。现在孩子们更喜爱阅读了,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在阅读中进一步渗透人文精神。
4 结语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