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技工语文课堂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0-03-27 12:16严文玲
职业·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统产品

严文玲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曾说,实用与审美相加才是一个产品的全部品质。这无疑指出了产品制造的过程中,设计者和制造者审美的能力对产品的品质起到关键的作用,近几年,通过中国产品与日本、德国产品的对比,发现产品质量与美感对产品销售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技工院校语文课堂和各项文化课外活动也应把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对自然观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古今中外很多产品的设计来源于自然的启迪,自然给予了人们创造的灵感,鲁班从带齿的草叶获得启发而发明了锯子,黄帝从旋转的飞蓬草中获得制作轮子的启发。工匠们都能从自然中去寻找创造的灵感和改进设计的灵感,让生产出来的物品日臻完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与当代环境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相一致,所以引领学生关注自然,发现自然之美,甚至于去领悟自然运行之道,都能对其审美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从长远来说,走自然与环保的道路,才能让国家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现代电子产品与网络的影响下,大多数技工学校学生课余时间常沉迷于网络,下课的时间手不离“机”,眼光从不触及于自然,欣赏的东西之美也局限于网络。可以说语文课堂是唯一可以引领他们去感受自然之美,学会欣赏自然之美的地方。如以往教材选取的经典文章《荷塘月色》中对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的动人描写,在作者的精彩文笔引领下,学生学习的时候无不沉浸于荷塘的自然之美中。再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的肃杀之气,长江的奔流磅礴,萧瑟而又壮丽的秋景。学生领悟了诗歌描写的景色之美,也就领悟到了自然之美。《庖丁解牛》现常被理解为技艺之极高的表现,但从审美的角度,文章体现的更是天地运行之道,一种带有哲理的自然运行之美。这些诗文如能被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悟,那么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肯定能得以极大提高。

从课堂的文本之美到真正走进自然之美,还得借助课外活动来把审美与自然做链接,提升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自然才是美的来源,才是灵感的来源。除了课堂可布置观察自然的文章外,也可抓住学生所喜爱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借助常用工具手机,开展摄影文字比赛与展览,拍摄观察生活的美景,配以文字,开展评选与展览,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短片,来激发他们去观察自然,去发现自然之美,去寻求创造的灵感。只有真正走进自然,学生才能提升对自然的审美能力,才能形成稳定的自然审美触觉,也才有可能把这种审美力与未来的工作相结合。

二、提升审美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能力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精益求精,就是对每个细节都要做到极致。极致少不了必须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只有极具人性化关怀的产品才能拥有长时间的竞争能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人们的心理需求需要逐层得到满足,单纯满足消费者的功能性需要已远远不够。从企业来说,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必然,从生产的角度来说,提升产品的人性化审美要求十分迫切。只有生产者的内心具有温度,那么手下的产品才能更人性化,才能更具市场竞争力。

现今,虚拟的网络环境常常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疏离。要让学生提升人文关怀能力,就必须在语文课堂上去深挖教材课本的所具有的人文性方面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引导学生从海伦身上来思考文章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到身患残疾的海伦却对于人们有着无私的爱。又如《一碗清汤荞麦面》,抓住店家多下面,重燃炉火,改价格牌等等细节来让学生感悟到面店老板对母子三人一家的细致人性关怀。《那一年,面包飘香》一文中的家教老师用关心、关爱让一个家境不好放弃了学习的叛逆学生改变了人生的道路。人性中的美与善让文章中的人物走向更好的路途,让读者感受到美与善的力量。强调人文关怀这一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从他人的真正需求出发,走进他人的内心,精益求精地打磨自己手下的产品,让使用者有幸福之感。

除学习相关文章之外,积极进行课内外综合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提升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途径。人文关怀是对他人内心的真正理解,需要在一定的活动中才能内化这种能力。在劳动社第六版语文综合实践部分,如“谁不说俺家乡好——举办家乡物产介绍会”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轮流去扮演介绍者和游客采购物产者,从不同角色中去体会双方各自要表达的内容与真正需求。又如“草根舞台秀风采——策划一场文艺晚会”这样的节目,也是可以引导学生从表演者和观众不同的角度来商洽组织好整台晚会。

三、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

在商品生产材料、样式能被快速模仿,产品日趋于相同的快速发展时代,有自己鲜明个性特色的产品无疑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传统文化是文化审美的不竭源泉。如果把传统文化精神意蕴注入产品中,不仅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将使产品在创新的路上常获得生命力和竞争力。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和3d电影《哪吒》都让我们可以看到产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受外來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现在审美观却偏向欧美化、日韩化,崇尚外来文化,却忽视中国文化深厚意蕴和美学深度。从孔孟庄周到李白、杜甫、苏轼,再到传统民间民俗与技艺,都是传统文化的审美集中体现。语文课堂上庄子的《庖丁解牛》、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苏轼的《念奴娇》,传统文化的哲思之美和诗词之美都得以尽情展现,《景泰蓝的制作》传统工艺之美,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就如一个宝库,可以给予学生无穷的审美素材。

在课堂之外,开展各项传统文化活动更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开展诗词知识竞赛、经典诗文的朗诵和表演活动、传统工艺的图片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本地区的地理便利,去参观民间传统文化建筑,去拜访民间工艺艺人,了解学习民间工艺,从多途径去吸收民间传统文化。在参观实践中,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不断引导中让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自然而然地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去汲取营养注入自己的产品中,让产品更具独特性。

工匠精神是对高品质的产品生产的不断追求。高水准、高价值也就是对产品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在技工教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去感受美,形成一种审美的底蕴、素质,把这种素质底蕴带进生产中,在将来才有可能生产出即实用性佳又让人赏心悦目的产品。语文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看到这种审美需求的必要性,并进行积极培养。通过对自然的学习观察,激发对自然的热爱,懂得去捕捉自然给予的无限灵感;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去感受美与善带来的巨大力量;在传统文化中,去感受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去感恩和挖掘中华文明的巨大宝藏。只有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人,才能让技艺和手下的产品有感动人的力量;只有成为有文化自信的人,才能让技艺和产品具有无穷的魅力。培养“工匠精神”,就是应让学生在审美的教育中不断提升自我,在未来的路途中创造各种的极致可能。

参考文献:

[1]王书德.仿生——现代工业设计的新思想[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0(3).

[2]林毅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3]秦龙.马斯洛与健康心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王德春,吴文轩,李重芬.潮汕民间艺术的审美境界[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汕头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传统产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