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娜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耳机,比如上下班路上,我们会戴着耳机听各种我们喜欢的内容,有的时候甚至长达数小时。那么长时间佩戴耳机,过度暴露于巨大声音中,会对听力有哪些影响呢?
我国听力损伤的人数约为2000多万,广东目前有130多万听力残疾患者,其中60%是神经性耳聋,而与噪音伤害相关的约占1/5。
在日常门诊的就诊病人中,因为过度暴露在噪声环境中造成听力损失的年轻人在日益增加。前不久,一位20多岁的白领从深圳前来求治,因为生日时和众好友到KTV劲歌嗨不停,差不多待到通宵,随后出现严重的耳鸣,听不清声音。经听力检查,发现他两侧耳朵高频听力下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且这种听力下降不可逆转。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将近50%的12岁~35岁人群,由于长时间和过度暴露于巨大的声音环境中,包括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
超过全世界人口的5%,也就是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4.32亿成人和3400万儿童)。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超过9亿人(或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残疾性听力丧失。
残疾性听力损失是指成人更好的那只耳朵听力丧失超过40分贝,儿童更好的那只耳朵听力丧失超过30分贝。约有1/3的65岁以上老年人有残疾性听力损失。
耳朵是加工声音的器官,使大脑能够听到并解释声音。耳朵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对声音进行捕捉和放大,中耳对声音强度起到调节作用,耳蜗将声音的特征信息转化为生物电传递到听神经,听神经上传信号至听中枢,双耳听力在中枢整合。通常声音被位于内耳的毛细胞感知,如果长时间这些细胞暴露在噪音中,就会造成噪声性耳聋,这是永久性伤害,影响个人听力。
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可能由多种环境和行为造成。例如,经常去迪斯科舞厅、俱乐部、体育赛场或音乐厅的人中,有40%暴露于潜在的有害声级中。有证据表明,那些在过去的20年中,暴露在声音较大社交场合的人群,患听力损失的概率是未暴露在较大声音中人群的3倍。
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在85分贝的噪声中暴露不能超过8小时,每增加3分贝,听力损失的时间将减少一半。例如在88分贝环境中暴露4小时以上,就可能造成噪声性耳聋。而很多手机、MP3播放器的音频输出最大功率在115分贝左右,很短时间的聆听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噪声性听力损失。
如果长时间播放高音量音乐,会加剧听力损失风险。事实证明,通过耳机以接近最大音量连续收听5分钟,听力就会受损。
智能手机和MP3播放器等个人音频设备的广泛使用,已经增加了这种风险。发展中国家的智能手机使用量已从2013年的45%增到2015年的54%,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為87%。据估计,有50%通过个人音频设备听音乐的人,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
噪声性耳聋出现的前兆往往是耳鸣。通常情况下,噪声对于听觉系统的损害是慢性创伤,在听力检查发现听力损失之前,一般会出现持续耳鸣。这个现象也被听力学专家称为隐藏性听力损失,极其容易被忽略,而往往持续耳鸣,后续会带来高频神经性耳聋及听力下降。
半数以上的听力损失病例可通过预防进行干预。
大众需要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减少暴露于(工作场所和娱乐设施的)巨大噪音中;鼓励使用个人保护装置,比如耳塞、降噪耳机和头戴式耳机。
另外,如用耳机听音乐,为保护听力,应尽量降低音量,并应注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建议每听两个小时应该休息一段时间。
2019年,为预防11亿年轻人的听力损失,世卫组织—国际电联标准建议个人音频设备应包括如下保护听力的功能:
★“允许最大听音量”功能:跟踪用户听的音量和持续时间,并将其体现为占参考暴露量比例的软件。
★个性化信息:根据用户用耳习惯产生个性化资料,告诉用户他听声的行为是否安全及有多安全,并根据该信息为用户提供行动提示。
★音量限制功能:提供限制音量的选择,包括自动降低音量和父母控制音量。
★一般信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指导,使之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和在其它休闲活动中采取安全的用耳做法。
该标准既适合于在嘈杂的娱乐场所接触音乐和其它声音,也适合于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
希望经常用耳机的年轻人可以关注听力健康,爱耳、护耳,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能够安全使用设备,健康听上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