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健,何强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新疆 巴州)
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其主要指由腰椎间盘后突压迫神经根的情况,其易导致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以及行动障碍等病症,以此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3]。本文意在研究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随机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其中研究组50 例,对比组患者50 例。研究组患者年龄44~56 岁,平均(49.6±2.6)岁,平均体重(54.8±5.5)kg,男性25 例,女性25 例。对比组患者年龄45~55 岁,平均(48.6±2.5)岁,平均体重(55.1±5.2)kg,男性25 例,女性25 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1)两组患者均符合腰间盘突出症治疗金标准;(2)两组患者均知道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以及详细过程;(3)均由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心脏、肝肾等内器官疾病者;(2)有严重精神疾病者;(3)有遗传疾病者。
给予研究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具体操作:术前对患者采取局部麻醉,麻醉效果开始后进行手术,在确定患者病变突出部位中心线后选择穿刺点位于中心线旁10 cm处,采取20°作为穿刺角度。随后对患者行穿刺,通过透视的方式避免对患者神经造成损伤。在确定穿刺位置正确后拔出针芯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注入适量亚甲蓝注射液。随后缓慢置入导丝,由专业医务人员操作逐层插入工作管以及内镜,通过图像反馈清理创口内阻挡物,在确定病变髓核位置以及大小后,采取相应的抓钳进行清除处理。确认患者无神经受压迫情况后缓慢拔出工作管,并进行创口缝合包扎。给予对比组患者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术前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效果开始时进行手术,手术由专业医务人员操作进行,并全程记录患者治疗过程。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和症状改善程度为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
用SPSS 19.0 软件对研究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用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有效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无效率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患者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其主要病发群体为中老年人,该疾病易引发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和行动障碍,其病因颇为驳杂,外力作用、腰骶先天异常以及遗传因素均是造成病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腰背压迫性疼痛和坐骨神经疼痛等[4-5]。目前临床对其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联合药物治疗[6]。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运应而生。其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型手术方式相比传统的手术方式具有创口更小、治疗时间更短等优点。在大量的临床治疗实验中发现,其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更快且不易出现不良症状,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7-9]。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对传统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其经过长时间的完善与改进,在治疗中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在手术中还是存在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等缺点[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能大幅度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因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