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为付 陈启斐
自2019年12月武汉市发现了多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疫情持续蔓延。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对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工作作出了明确的宏观部署。同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省政府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推动经济循环畅通和稳定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50条具体实施政策和措施。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中小企业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制定20条具有针对性的举措,此举标志着江苏在加强防疫工作不松懈的情况下,吹响了“复工复产、力达产能、以产止损、稳定增长”的动员号。
目前全省仍处于疫情威胁状态,对疫情防范的任何松懈和懈怠都可能导致疫情加重或失控,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防疫依然是必要的,要注重降低传染率、提高隔离率,以防止输入式的疫源为重点,以隔离防传染为手段,切断外源、内防感染。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全省疫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客观分析,划分出不同的防疫条块,作出不同的防护提示,为不同类型复工复产提供科学依据。
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对新冠病毒传染能力及致病致死率的科普,减少对部分极端病例的夸大宣传,消除社会恐惧心理和恐慌情绪。坚决反对简单粗放式的“断路、封区、阻人、截货”的防疫方式,造成有效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干扰企业复工复产,影响全国全省整体防疫与生产工作。要对人、财、物等生产生活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甄别与分析,采取个性化而非一体化的阻隔方式,为生产生活要素流动和非涉疫人员的顺利返岗上岗创造条件。
■ 暖香霭霭 于怀/摄
当前,如何衡量生产与防疫的关系考验着地方管理能力。要加强机制与组织上的协同防疫,寻源头、控传播、防感染、强隔离,有效促进非疫源劳动力上岗上工。在源头控制上,由“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转变。主动寻找传染源,并出台促进居民主动检查相关症状的措施,争取提早发现源头,降低初始感染人数。在传播控制上,由“阻断传播”向“控制传播”转变。“阻断传播”的防控措施虽然效果较好,但社会综合成本太高,应尽快向“控制传播”转变,将健康人群合理甄别,增加有效劳动力规模。在家庭社区、通勤交通、工作单位的现阶段“两点一线”场景中,可采取加大公共交通的发车频率、限制乘客数量,旅游交通公司为社会提供通勤班车等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在隔离措施上,进一步加强所需设施及人员的筹备组织,不得无故扩大隔离范围,规范解除隔离标准。
要对防疫和复工复产工作进行综合评估,为生产生活、社会秩序恢复提供科学支撑。正确评估全国各地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隔离能力,和社会上未被发现的感染者数量。尽快调整现阶段层层加码的“硬核”封闭政策。生产秩序上,加快释放人力物力,尽快调整现阶段一律隔离14天的要求。加快释放冻结的各项社会资源,尽量降低疫情对社会的综合伤害,避免形成社会有机体的“免疫风暴”。
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目前肩负“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型”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双重任务。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产业升级的步伐,对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都造成极大的冲击。一是市场需求下降的间接影响。本次疫情爆发于有着超常市场需求的春节之前,对春节消费市场影响比较大。其中,餐饮、酒店、旅游、娱乐和交通等行业首当其冲,有关企业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大大降低了市场需求,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生产与供给。二是企业复产成本增加的直接影响。由于对企业的复工复产有一系列的防疫要求,导致中小企业面临复工成本上升、原材料运输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江苏省部分较脆弱的制造行业的产业生态被破坏,进而产生更长期的负面影响。三是迟复产下产业转移的外部影响。严格的防疫措施、原材料短缺和物流缓慢等因素引发的产业供应链中断,对江苏产业体系和产业品牌造成的冲击较高。
为了有效消化疫情对全省工业制造业的不利影响,建议对工业制造业发展采取5项应对措施:
一是全力支持全省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重点项目建设施工以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相关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克服困难,扩大产能、调整结构、增加供给、提升质量。二是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动重点园区、重点出口企业、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外资企业和产业链重要环节复工复产,减少审批流程和时限,不得另设门槛。
针对不同行业和区域的特点,科学实施助企、帮企、援企的相关政策,大力促进和支持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积极招工,指导企业与劳务输出地加强沟通安排。运用智能化、网络化手段,扩大信息推送覆盖面,建立返乡务工人员滞留就业应对机制,充足用好本地用工资源,促进用工需求有效对接。在返工高峰期,在各个城市主要交通枢纽设立专门的医疗指导人员,保证外地人员顺利返工。
因疫情遭受重大损失或发生严重亏损的中小企业,可申请办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鼓励各类园区、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带头减免承租的中小微企业房租,各地可结合实际确定减免期限或金额,对带头减免租金的载体优先给予政策支持和适度财政补贴。推动有关单位对疫情期间暂时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用电、用水、用气,实施阶段性缓缴费用措施,缓缴期间“欠费不停供”,各地可安排资金给予适度补贴。
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服务作用,优化“苏科贷”“苏微贷”“苏贸贷”“小微创业贷”“富民创业贷”“鑫农贷”及“金农贷”服务,缩短备案时间,尽快实现业务线上办理,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到期还款困难的企业,优先给予贷款展期或续贷。建议省财政为绿色通道内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提供一定比例的风险分担支持。
区域协同是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关键,目前江苏省13个地级市陆续推出返工复工的区域性措施,对于恢复地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保证作用。但是考虑到省内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全省应当对不同城市的政策进行协调和统一,防止因为城市疫情防控措施差异,造成务工人员跨城市复工难的情况出现。
要紧盯全年发展目标不放松,尽快落实已经发布的扶持企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切实解决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实施步骤和措施,为产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创造条件保障重要交通干线及关键物流枢纽正常运行,有序恢复公路客运班线、城市公交等服务,促进要素有序合理流动。
要对年前已经开工的项目进行进度落实,对将要开工的项目,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做好用工、土地、资金和用能等保障。
综合运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等资金,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缓缴或返还部分社保费等政策。引导因疫情无法外出的农民工参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倡导无法返校的大学生和中专生主动参与工农业生产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扩大实物商品消费,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要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要推动外资大项目落地,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保护外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