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让孩子离自我更近

2020-03-26 05:42宗萱
家居廊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火马修当代艺术

宗萱

来自湖南“大元社”的周燕老师和学生芳芳在“马修·巴尼:堡垒”展览现场。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创办于2016年,是在县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机构。创办人周燕2014年7月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与丈夫刘休开始关注家乡的留守儿童,用艺术引导和陪伴孩子们。对页:“UCCA青少年计划”展览现场。

邓运旺、邓运芳,10岁、12岁,《山火》,2019,泥土、树枝、废弃电子产品。

“通过艺术,让创作变成一种日常,一种劳作,让孩子获得自我意识。”

陈淼、王亚舒,13岁,《环境污染后……》2019,水粉笔、水粉颜料、素描纸、两块木板、枯枝、干花、A4纸。

于沐晨、梁明婧,13岁,《舟行至》,2019,素描纸、水墨、文竹叶、干枝、纸船。

黄炯闻、张可诺,13岁,《海洋里的水母》,2019,彩纸、塑料桶、塑料袋。

从2019年10月开始,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面向10岁以上的青少年,开启了第一届“UCCA青少年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基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青少年当代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意识,不仅有知识的习得,还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到公共服务中。“了解艺术,学习艺术探究的方法,多尝试、深度钻研,懂得坚持、尊重不同的发声,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指出。

要基于美國当代艺术家马修·巴尼的作品进行创作,面对他有些晦涩的作品,青少年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当代艺术对于孩子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艺术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会有哪些意义?这是在看到展览之初我们首先会想到的问题。然而看到学生们的作品后,一切的解释都变得异常飘渺,没有什么比真情实感更加可贵了。来自湖南山区的艺术公益机构“大元社”的孩子们,用他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泥砖、红土、山火后捡到的树枝创作作品。虽然他们并没有亲临“马修·巴尼:堡垒”的展览现场,但在老师展示的资料中,他们马上感受到了自己要创作的方向,这一切与他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12岁的女孩芳芳,在她生活的地方,每年都有山火。“着火的时候,我们就去救火,看到动物的尸体,老鼠、蝙蝠,还有蛇。我们还看见那红红的被火烧过的土以及被烧过的树枝。”大火烧过的景象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于是有了作品《山火》。另一个11岁的孩子刘炫用泥砖创作了《祈雨祭》,“爷爷奶奶说,雨水对于我们山里的庄稼人来说,就像我们修房子的砖,有雨水才有一切。”

刘炫,11岁,《祈雨祭》,2019,老土砖、土砖制作架。

王家硕、李静怡、杨静溪,13岁,《迸发》,2019,木板、毛线、铁丝、超轻黏土。

来自城市和乡村的青少年在创作语言和素材上的差异自然是显而易见的。育新学校的学生用废纸、一次性塑料、丙烯等创作素材创作,在作品中传达了对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水资源保护等议题的思考。来自育新学校的黄静老师说,学校已经把博物馆、大剧院课程纳入正规的课表,和UCCA这样的艺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马修·巴尼:堡垒”也是学生们重点参观的一个展览。他们对艺术家做了一定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很快就完成了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在各种环境中反思自己的生活,也反思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自己。我觉得这对他们而言真的是很大的收获。”

相对于“反思”,乡村的孩子们从艺术中更收获了自我。“大元社”创办人周燕,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到了高三才开始接触艺术,“是艺术治愈了我”。她和先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又考取了北京的艺术院校,毕业后他们决定回到农村。“农村的基础教育极度匮乏。我一直把艺术当成工具,想通过艺术,让创作变成一种日常,一种劳作,让孩子获得自我意识;通过艺术,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发电。”她的学生大多是像芳芳一样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家里还有姐姐和弟弟。如果没有“大元社”,孩子们放学后的生活大多数被手机占据,他们脑海中的未来大概也是和父母一样早早外出打工,离开乡村。而通过艺术实践,孩子们的眼里“有了光彩”,对未来有了思考,甚至开始有了想象。像芳芳一样的孩子们也多了和家人的互动,多了对彼此的关注。

“理解世界,认识自己,确定自身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创造法则,正是我们鼓励孩子接触艺术的终极目的。”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朝卫由衷地说。

猜你喜欢
山火马修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生日谜语
加州山火致25万人大逃亡
父亲和岳母的惊天秘密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山火难熄
马修曾迷上摄影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马修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