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有田园风

2020-03-26 05:46杨剑武
基础教育参考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杨剑武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快餐时代”,人们总是想以最快的速度达成某件事,如看精简版名著,上各种速成班等,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加自己的文化涵养。然而,教育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也是无捷径可走的。正所谓道法自然,最好的教育应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尊重受教育者原本的状态。如果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教师就是花农,教育理应有田园风。如同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基因图谱,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除了需要阳光、土壤、技术、温度等因素的协调配合外,还要教师因材施教、耐心等待,才能让每个学生都美丽绽放。

一、教育应根植于土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知识积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要在有限的时空内给予学生无限做人的正能量,而此时对基因的选择非常重要。教育者在融合世界各地优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等内容时,要以自身文化为基础,汲取本土文化之精华,坚持民族精神和特色,否则就会被人同化、被人鄙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一生的学术精华。即确立高远的人生目标,找准为人处事的准则,理顺待人接物的态度,寻求心灵世界的丰盈。在这片传统文化“热土”上,教育者应该深刻认识、理解、弘扬、欣赏中华文化中“礼、义、廉、耻”“以人为本”“以史为鉴”“以天为则”等优秀基因,像播撒种子一样使其扎根于学生的心中,陪伴他成长,使其成长为怀有中国心的炎黄子孙。同时,要努力从“翻译别人的”向“被别人翻译”转型。一个没有自身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的国际化教育需要本土文化与世界不断碰撞、融合,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二、教育應阳光普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呈正态分布,真正的天才或白痴都非常少,只占1%左右的比例,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是“芸芸众生”。但是教师的爱却可以让奇迹发生。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师生关系,犹如“人”字结构,靠相互支撑而得以良性循环。学生需要“被关注”,师爱就像阳光,爱什么,什么就会生长;忽略什么,什么就会枯萎。因此,教师不能因不喜欢而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爱。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注重“师爱”对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当然,“爱”不是溺爱、不是偏袒,除了一视同仁,还要科学地爱,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追求卓越,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内心,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将教师看作良师益友,教育也才能左右逢源。

三、教育应热情洋溢

当然,教育仅仅靠爱是不够的。教师在面对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转型期教育教学压力大及职业倦怠等困难时,支撑他们不忘初心,坚持教育信仰,心无旁骛地做好每天工作的是源源不断的热情和坚韧。对教师来说,奉献是师德之魂,想要成就事业,就需要一种“癫狂”的状态,自发制定明确、向上的发展规划,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钻研,带着耐心、活力和持久的热情不断追求卓越。面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教师也需要不断地热情鼓舞,如用每日一条正能量的句子激励学生;课上相信学生的观察与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亲历知识获取中的艰辛与磨砺,感受山重水复的困惑和柳暗花明的惊喜,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见解,让学习成为充满挑战和诱惑的探索发现之旅;带学生一起玩耍,包括开展各种体艺活动和社会实践课,促进学生身、心、智的发展;坚持不懈地用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使学生“越努力越优秀,越优秀越幸运”,让持续的热情激发无限的“幸运链”。

四、教育应上善若水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赞美了水具有的最高品德;很多古书也记载了“孔子遇水必观”的故事,引导人们向水学习重要的品质。如“水往低处流”体现了水谦虚的品格;“滴水穿石”体现了水以柔克刚的坚忍性;“随器赋形”体现了水对万物的包容性;水普润万物,却从不居功自傲,体现了水无私的品质;水的“三态”变化及因“地”制流的特性,体现了水随机应变的灵动性和变化美;“流水不腐”体现了水与时俱进的迭代性;海陆间水循环体现了水能自净重生的品格;隔水相望体现了距离美……教育之品似水品,好的教育也应有水一样的品位。面对挫折、伤痛和失败,要从容坚定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锻炼“钝感力”,培养坚忍性;对“问题”学生多一点耐心和等待,引导他们发现或创生新观点,或许他们会另有一番天地;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使每个人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使人们互生欣赏与敬意,更懂得生活,也更尊重、珍惜别人。同时教育还应具备更大的包容性,给学生创造更适合的发展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静待百花齐放。

五、教育应用技术武装

因材施教不仅是自古以来的教育理想,也是最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育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精准化教学、辅导、推送资料等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师应与时俱进地运用高科技福利和新思维带领学生“漫步云端”,主动迎接并成为运用新技术和信息能力的高手,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加方便而快捷,使其为“教”与“学”做增值服务。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各类手机APP,让家校随时随地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商讨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达成相互理解。如此,让每日及时沟通后有准备的教育成为一种浸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今后十年将是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被机器替代。因此,教育就要培养机器不可替代的人,即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精神的人。信息化时代知识不是力量,学习能力才是力量。师生都要坚定“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学习理念,紧跟时代步伐。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人类的知识积累用了数千年,学生内心的丰盈和成熟也需要等待,因为速成的东西往往也易速朽,切不可急于求成。好的教育不应制造恐惧,更不能辜负生命的自然成长。所以,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在正向自证预言的影响下,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机”方式,让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责任编辑   姚力宁)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