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超超
相比于传统教育,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人,是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器。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当前掌握的能力,鼓励其张扬个性特长,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不会”的权利,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和尝试,让学生真正拥有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权利。
一、告别“好”教师
记得刚开始教道德与法治学科时,班上总会出现一些“求救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种呼声更是层出不穷。
“老师,这个我粘不好。”
“老师,这个怎么弄啊?”
“老师,您能帮我弄下吗?”
“我不会折,老师,求您帮我下吧!”
“老师,我不会画。”
“老师,这个怎么写?”
……
对于这些呼声,教师们大都抵挡不住,会再次讲解、说明,不辞辛苦地一个一个“帮助”他们。这种“有求必应”让教师赢得了学生们的多次“称赞”。然而,笔者渐渐地发现,学生们一旦遇到自己很难完成,或者看似很难的事情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向教师“求救”,而不是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中更加明显。而真正让笔者改变当一个“好”教师想法的,是学期初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这节课的任务是动手制作蚂蚁窝,并对蚂蚁进行观察。在讲解完制作步骤后,笔者发现一个男生一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于是便问其原因。这个小男生说了句很简单但语气很坚定的话“我不会”。和以往一样,笔者耐心地向他重复了具体操作步骤:“你先把这个撕下来,然后粘到泡沫板上就可以了。”谁知这个小男生却哭了起来:“我不敢撕。”笔者又问:“你为什么不敢撕?”小男生说:“我怕撕坏了,我不敢撕。”说完,小男生哭得更大声。这时,笔者心中不免产生了疑惑:就是简单地把贴画撕下来,怎么会撕坏呢?笔者正欲继续劝说时,就听到坐在旁边的一位男生对他说:“别怕,自己多试试就好了。越不会,就越要自己试。”顺着这个男生的劝说,其他学生也开始劝说起来。
“别哭了,慢慢撕下来就行了。”
“撕坏了没关系的,再粘一下就行了。”
“相信自己,多试几次就好了”
“别哭了,我们不会才要学的。”
……
二、要成功,更要学会失败
当笔者听到学生们的劝说后,原本有点气恼的心情慢慢平复了。笔者开始思考:他为什么不敢自己动手做?是不是在家里也这样,害怕弄不好就放弃去做?这是不是也和教师、家长“帮”的太多有关?仔细想想,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还不会,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学生不敢去做。不会做而去做可能导致失败,不敢做也是害怕失败。这种不会或者不敢,都是学生害怕失败而请求教师帮助的原因。此外,这个学生不敢去做或许和教师帮得太多有关。在课堂上,学生们一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向教师“求救”。这时,教师如果帮得太多,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成长,就会相应地减少学生自己去经历的过程。同时,如果学生一遇到困难,教师们便打着“以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大旗去实施“援助”、去介入,那么学生就会更愿意选择在其帮助下快速、省力地完成任务,从而轻松地获得成功。然而,一旦少了外在的“帮助”,学生就会有“我做不好”“我不会做”的心理暗示,最后演变为不敢尝试、不想做。
除了教师因素外,学生害怕失败也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存在密切相关。在家里,家长恨不得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完成,帮孩子太多。同时,家长也会列举很多成功事例来引导孩子:“你看,某某考试又得了第一”“某某钢琴过了某级”……孩子从家庭接受更多的是成功教育,这样的教育在使他们建立强烈的成功意愿的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恐惧感,使他们害怕面对失败,害怕面对失败时家长的指责,进而导致他们不敢自己尝试,而是选择向他人寻求帮助,以期在帮助下获得成功。
学生需要经历事物的时间总量是一定的,在这一时间量中,如果教师、家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经历,就会减少学生亲自尝试经历的时间。这种“我做不好”“我不会做”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学生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才能汲取经验、获得方法,进而一步一步成长,一步一步走向“我会做”“我能做”。因此,教师、家长要尊重学生“犯错”的权利,给学生留出试误的空间,静待学生成长。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学会放手,鼓励学生自己克服困难,自己经历“我做不好”“我不会做”的失败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失败的体验正是学生成长之路所必须要经历的。因此,要真正做一位学生喜爱的好教师,就应该学会放手,少一些“有求必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接受失败。虽然教师、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够优秀、出色,但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教师或家长为他们“做好”的东西,而是教给他们“做好”的方法,以及在“做好”的过程中面对失败但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勇气。
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者应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个体,在关注他们“会”什么并张扬他们的个性特长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们“不会”的权利,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自己体驗的机会、锻炼的条件、前行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不会”、尝试“失败”,这应该是另一种教育真谛吧!
所以,做一名“有求不一定应”的教师,会“放手”的教师吧!给学生自己尝试的自由,让他们在尝试中“磕磕绊绊”地成长,在失败中探究,相信他们一定会逐渐掌握新知,获得成功。
“孩子们,当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请慢慢来!”
“孩子们,成长的道路很长,也请你们慢慢来!”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