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川峡砚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多样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有效并可持续地发展峡砚文化,必须重视传承人才的保护与培养。本文分析峡砚传承人面临的严峻现状,提出提升传承人地位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基于地方高校分析壮大传承人队伍和培养后继人才的途径,以改善峡砚传承人稀缺和后继乏人的困境。
关键词:合川峡砚;传承人才;保护;培养
合川峡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然而,面对时代的变更和传统技艺的枯燥,极少人愿意从事峡砚的制作活动,作为峡砚保护和传承最关键的要素——传承人,其现状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困难的窘境。如何改善这一困境并使峡砚可持续发展,传承人才的保护与薪火相传才是治根之本。所以,在提升峡砚传承人地位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为峡砚的传承培养和储备优秀的后继人才。
1 合川峡砚传承人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合川峡砚在现代市场的冲击下被边缘化,一方面原因在于砚石的不可再生和长年的盲目开采,使得矿石资源减少,供应匮乏;另一方面,峡砚传承人已经到了屈指可数的地步,再好的砚石,没有传承人的精雕细琢,也是废料一块。[1]
1.1 传承人屈指可数、老龄化严重
峡砚自宋代传承至今,传承人少之又少,就近些年而言,前有峡砚嫡传艺人王智贤,随后有其子王氏五兄弟,不过仅有两人坚持峡砚制作且已年过半百,另有易宗毅及其学徒,时至今日,被确定为峡砚传承人的仅有三人而已,其中一人年过七旬,已无力雕刻,一人从事峡砚产品的推销,只有一人从事峡砚的雕刻。
1.2 后继乏人
不仅传承人寥寥无几,其余从事专门峡砚制作的工艺师也仅有十余人。由于精力和财力的限制,传承人所带学徒也是凤毛麟角,再加上峡砚技艺的学习周期长、枯燥、脏累而且收入甚微等因素,导致传承人有心无力、苦苦挣扎,年轻人不感兴趣、不愿入行,峡砚传承人才日渐凋零,后继乏人。
1.3 传承模式陈旧、培养环境缺乏,思想保守、创新不足
峡砚的传承主要依赖家族和传统师带徒的陈旧模式,而很少有开放式的社会或学校培训等,其工艺坊也正在被工业化的社会环境淹没,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另外,峡砚传承人都是年龄偏大的老一辈人,思想相对保守、创新不足,使峡砚的制作与时代脱节,制约了发展。
2 峡砚传承人地位提升和保护途径
鉴于上述峡砚传承人的现状和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必须提高传承人的地位和建立健全保护机制,[2]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到责任感并安心传承,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峡砚队列中来,为峡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1 提升传承人的地位
峡砚传承人虽有精湛的雕刻技艺,但在社会需求与工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峡砚的重视度不够,传承人的地位不高,一方面使峡砚的制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会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毫无兴趣。
峡砚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传统雕刻技艺、传承人的学识修养及责任感等方面,是传承人制作峡砚的精神支柱。工匠精神的加大培育,有利于传承人地位的提升,同时,传承人有了受人愛戴的地位,可以激发其工艺制作热情,弘扬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工匠精神,更好地为峡砚创作提供助力。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功臣理应受到社会的敬仰,让他们在劳心劳力的付出背后得到更多的安慰,继而引进优秀的后继人才。
2.2 保护途径
峡砚传承人的稀缺让传承人才的保护工作成了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在此就其保护途径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加强政府层面保护政策的实施,以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一方面改善工艺坊的环境、建设培训基地,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生活补助、传授资助及表彰奖励等,让传承人有动力肩负传授责任,让优秀人才有兴趣加入峡砚的制作中,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交流、展演等宣传峡砚,打开峡砚市场的新格局。第二,企业作为合伙人注入资金、建立生产基地,传承人进入企业作为技术指导,共同创新技艺,并根据市场需求,将传统制作的峡砚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行生产性保护。这样既可以为峡砚制作提供后勤保障,并为传承人提供带徒交流的场所,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峡砚产品。第三,通过职业培训,增强创新能力。峡砚发展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传承人思想保守、创新不足,无论是结合社会机构还是联合当地高校,应本着“奠定基础、拓宽眼界、打开思维、创新发展”的原则,通过举办传承人才的各方面培训,提升传承人的人文修养与创新能力,夯实后继人才的技能基础,提升其对峡砚的兴趣,在推动传承人解放思想和创新思维的同时,培养传承峡砚的后继高精尖人才。
3 基于地方高校的峡砚传承人才培养
前文已经提到,传承人是峡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但对于靠亲身传授的传统手工艺,有了“师傅”传承人,而没有“徒弟”后继人才,同样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地方高校拥有教育资源、平台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势条件,可以为峡砚人才的培养提供便利。[3]下面将联合地方高校,通过分析峡砚现有传承人队伍的壮大和后继人才的培养两方面,探索峡砚传承人才培养途径。
3.1 传承人队伍的发展壮大
峡砚现有传承人的稀少,使峡砚制作捉襟见肘,应通过支持工艺师和高校相关师资专家,努力让他们成为候补的传承人,发展壮大传承人队伍。其一,成立高校峡砚科研基地。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将传承人及工艺师连同峡砚社会项目引入高校,利用高校人才、环境、创新思维等资源优势,与校内相关师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加强峡砚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工艺技术的创新改进。其二,开设传承人工作室。利用校内场地、设备等条件,聘请传承人作为客座教授,并为其开设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在传承人或工艺师的引领下,让高校教师近距离地感受和学习峡砚精湛的工艺,增强峡砚技艺的实践能力,并发掘具有发展潜能的教师作为传承培养的候选力量;另一方面可以让峡砚工艺融入高校环境中,让传承人扎根高校,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招收更多的专业学生以栽培峡砚生力军。
3.2 后继人才的培养建设
面对当下峡砚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高校可通过以下两方面展开长期的培养建设。其一,建设相关学科专业,扩大培养规模。一方面,将峡砚文化融入高校已有的绘画相关专业中,培养学生的峡砚兴趣,展开峡砚产品的创新设计,重点培养有峡砚创作天赋的学生;另一方面,建设深层次、更专业的峡砚学科,并扩大招生规模,以更加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努力让他们成为集研究与实践为一体的峡砚高水平精尖人才,进一步成为峡砚的未来守护者。其二,乘着高校产教融合的东风,开展联合培养。通过专业的峡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培训基地的结合,让峡砚更系统地走进高校、走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实践能力。专业完善的教学体系能够使学生深入感受峡砚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涵,系统地学习制作工艺的理论知识。同时,利用实践培训基地,让传承人亲自展示峡砚的制作工艺,并手把手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传授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挖掘和传播峡砚文化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峡砚制作的动手能力,让理论与实践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以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为培养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发展的优秀峡砚后继人才不懈努力。
4 结语
保护与传承合川峡砚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并付诸行动的工程,作为其传承最关鍵元素的传承人,实现薪火相传才能保证峡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峡砚传承人现状的分析可知,传承人屈指可数和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传承模式陈旧、培养环境缺乏、思想保守、创新不足等问题凸显。鉴于此,必须展开传承人才的保护和培育,通过提升传承人的地位并弘扬工匠精神来彰显其独具匠心、孜孜不倦的传承态度,另外,要通过政府、企业及社会等方面的协助,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让他们可以安心传承技艺。最后,要通过地方高校与传承人的合作,发展壮大传承人,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峡砚的后继人才,为峡砚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桂杨.天下合川[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210.
[2] 尹爱民.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6):77-78.
[3] 刘晓宏.高职设计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途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3):16-18.
作者简介:岳萱民,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