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亚轻,黄健元
(1.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2.河海大学 人口研究所,南京 211100)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高度重视,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21 世纪初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65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374 万人,占总人口的10.47%。据预测,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2025 年将达到2.09 亿人,超过总人口的14%,2035 年将超过21%,65 岁及以上人口规模将在2055 年到达最高水平 3.84 亿人[1]。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社会各界探讨的公共议题。
人口老龄化作为贯穿我国21 世纪的基本国情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学界围绕老龄化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客观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单一主题的探讨,且以特定时期为主。为整体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热点领域和演变路径,科学绘制老龄化研究的知识图谱,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CiteSpace 工具描绘1998 年以来我国老龄化研究的宏观图景。通过对研究进展和趋势的深入分析,呈现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明确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完善方向,进而推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本研究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的文献为数据来源。该数据库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用于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CSSCI 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对来源期刊进行精选,其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水平较高且影响较大。目前,CSSCI 数据库已被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购买使用,成为学科和学术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以“老龄化”或“人口老龄化”为关键词在CSSCI 数据库来源文献中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1998—2018 年的1937 条文献记录。将这些文献逐次导出并保存为以“download”开头、以“.txt”结尾命名的UTF—8 格式文件。文件中的每条文献记录包括篇名、作者、期刊、机构、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等信息。为保证数据样本的可靠性,在检索中剔除了会议纪要、书评、通知、新闻报道、无作者等不相关文献,最终保留1867 篇文献作为研究的数据样本。
本文借助CiteSpace Ⅴ软件对人口老龄化研究知识结构进行量化分析。CiteSpace 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于2004 年应用Java 程序开发,用于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一款信息可视化工具。近年来,随着CiteSpace 版本的不断更新和CSSCI、CNKI 和WOS 等数据库的完善,对某一领域或学科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关注的热点。CiteSpace 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tation analysis)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 network scaling)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和知识转折点,并通过绘制一系列可视化图谱分析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探测学科发展前沿。基于此,本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分析,运用聚类视图绘制人口老龄化领域研究热点主题图谱,利用关键词突现率探测研究前沿。通过对人口老龄化领域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有助于对人口老龄化相关研究的宏观把握,为这一领域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发文量统计
发文量是反映某一领域特定时期研究发展速度和理论水平的重要指标。由图1 可知,学界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2000 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与之相对的发文量稳步增加,2017 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及其研究同步达到最高点,分别为11.4%和170 篇。
具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8年的稳定增长期,发文总量546 篇,年均发文量约五十篇;第二阶段2009—2013 年的迅速增长期,5 年间共发表了 535 篇,平均每年 107 篇;第三阶段2014—2018 年的二次稳定增长期,表现为较为平稳的S 型结构,总发文786 篇,年均发文量高达157 篇。2009 年之后论文数量大幅上涨及之后的平稳增长期与政府养老政策频出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应政策应对老龄化挑战,而国家政策又可以影响学者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趣。
2.涉及学科分布
人口老龄化研究文献共涉及22 个学科(见图2)。其中主要涉及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体育学等,社会学占了一半以上,发文量比重达55.44%,其次是经济学,占比26.96%,再次是管理学、政治学和体育学。由此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文献涉及的主要是人文社科领域,且偏向社会与经济学科。
1.核心作者统计
作者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在相应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表1 为发文量在5 篇及以上的作者统计情况,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杜鹏发文量为16 篇,其次是来自同机构的邬沧萍发文15 篇,再次是北京大学的穆光宗发文14 篇。复旦大学的彭希哲、南开大学社会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原新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陈友华发文量均为10篇。从CSSCI 数据库现有文献样本来看,人口老龄化相关研究发文量在5 篇及以上的有15位学者,表明我国涌现出一批人口老龄化高质量水平研究的学者,但缓解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今后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加入。
2.作者及机构合作共现图谱分析
研究机构和发文作者共现能够体现该领域学术研究网络和共同体合作的发展情况。通过CiteSpace 对人口老龄化研究领域的作者和机构合作进行共现分析,Time Slices=1,Node Type 选择“Author”和“Institution”,Top N=50,采用寻径网络算法简化图谱,得到作者和机构合作视图(如图3)。节点中心代表发文作者和机构,节点年轮代表发文作者和机构随时间分布情况,年轮厚度与对应时间的引文数量成正比。年轮颜色表示相应的发文时间,浅色代表最近时间,而深色代表较早年代。合作图谱中共有210 个节点间有119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4,说明其中有少数作者和机构存在一定合作关系。
图1 人口老龄化研究年度发文量和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图2 人口老龄化研究涉及学科分布
表1 人口老龄化研究作者发文量统计(≥5)
图3 人口老龄化研究作者和机构合作图谱
由图3 可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①节点最大且位于图谱中心位置,表明其是老龄化研究的核心机构,在该领域拥有最大的学术影响力。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等节点中心较大且居中心位置,形成了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群。因此,高等院校及隶属的研究机构是老龄化研究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各个研究机构节点周围分布着相应的发文作者。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作为核心机构,其周围分布着杜鹏、邬沧萍、穆光宗、姜向群也是该领域的高产作者(见表1),这表明了高校学者构成了老龄化研究的主力军。总体来看,作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颜色得以清晰的呈现,同机构作者之间的合作连线较粗且呈零星分布,但各机构间以及跨机构作者间的连线很少,分布松散,这说明老龄化的研究尚未形成学术研究网络,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亟待强化。
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反映我国人口老龄化领域当前研究主题及其演变。Node Type 选择“keyword”、Term Source 选择“Descriptions”和“Identifiers”,在 1867 篇 CSSCI 文献数据库样本中,统计得到排名前20 的关键词(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主要有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健康老龄化、养老保险、老年人、人口红利、计划生育、养老模式、延迟退休等,绝大部分关键词都代表了人口老龄化研究的热点话题。分析高频关键词发现,人口老龄化研究热点比较集中,主要聚集在人口老龄化的成因、经济社会影响及应对策略等方面。
为更好展现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热点分布,对关键词共现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聚类图谱(图4)。对聚类进行精简后,共得到248 个关键词、540 条连线和 12 个聚类,Modularity Q 值为 0.7998>0.3,Mean Silhouette=0.8751>0.7,表明形成的关键词聚类结构十分显著,人口老龄化研究主题高度集中。图4 以人口老龄化为核心,向周边发散,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经济增长、人口红利、人口结构、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养老模式、对策等。为理清人口老龄化研究知识结构和发展脉络,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知识图谱分析,对人口老龄化研究热点进行梳理总结,将其分为以下研究热点。
结合图4,该主题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老年人、人口转变、未富先老等高频关键词。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学界对人口老龄化概念及其特征研究如下:
人口老龄化本质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但近年来我国存在老龄化概念泛化的情况,将比重、结构性问题混淆为规模、数量问题[2]。1982年,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界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的过程”得到普遍认同。1986 年,我国《人口学辞典》将其定义为“总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增加的现象,尤指老年人口中老年人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3]180,该定义中的前一句话“老年人比重增加的现象”受到国内学界的较多采用。实际上,多数国家人口老龄化过程都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规模是有一定联系的,但必须区分前者只是比重的提高,是人口学的基本问题,后者属于亚人口问题。
表2 人口老龄化研究高频关键词和中心性统计
图4 人口老龄化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由此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突发和城乡倒置的典型特点[4]。从区域空间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非均衡分布态势,东、西部区域内差异较大,中部、东北部相对较小,空间多极化趋势有所缓解[5]。“五普”“六普”数据显示,2000—2010 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缩小,中西部地区老龄化快速增加,东部地区低速增长,老年人口密度从东向西呈现出梯度降低的特征[6]。进入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期以来,“未富先老”的理论观点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判断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理论体系,但这种阶段性的判断不能代表人口老龄化的整个过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有学者提出了“边富边老”的观点[7],即当前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处于“边富边老”的过程,且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老年人口规模增长速度。
图4 中关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成因集中在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增长、计划生育、城镇化、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等高频关键词。2000 年中国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杜鹏等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将在2053 年约达到4.3 亿峰值,此后缓慢减少,但2100 年仍至少会有3.5 亿老年人口,2041—2064 年为我国的“老年高峰”,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21 世纪的基本国情。2016 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有学者预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但人口老龄化形势依然严峻,2060 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到29%左右[8]。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学界从经济增长、生育率、城镇化等方面对人口老龄化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及发展往往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这也是世界人口老龄化演变的一般规律。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演变阶段差异大,但与经济增长并不冲突,二者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经济增长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9]。在此基础上,原新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惯性对人口老龄化水平升高影响最大,贡献率达56.06%,其次生育率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27.11%、18.67%[10]。另外,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乡城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将对农村社会老年人口数量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11],非家庭式的迁移也会加深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结合表2 和图4 可见,劳动生产率、人口红利、人力资本、消费结构、储蓄率、老龄产业、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养老模式等关键词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主题之一。
人口老龄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双重影响,二者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系列影响,如对劳动参与率、支柱产业、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12]等产生负面影响。急剧的人口老龄化将会降低中国的储蓄率,显著拉大收入不平等,对人力资本投资、家庭储蓄及经济增长[13]产生持久性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作为社会的常态,在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体制安排下,日益提高的老年人口比重必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安全和传统文化[14]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温和的,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有限。第一,消费结构方面,与少儿抚养比相比,现阶段我国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没有显著影响[15],对居民消费贡献率相对稳定,但对医疗保健消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6]。其次,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方面,老龄化通过改变要素禀赋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产生技术创新效应[17],老龄化与技术创新的正向交互作用对经济总边际效应呈递增趋势,抵消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18]。第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净效应为正[19],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倒逼”企业用技术和资本代替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结构优化。第四,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堪重负,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元养老模式兴起[20-21]。最后,人口结构变化也会对房价产生影响,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增加会抑制房屋价格[22],引起房价下降。
图4 中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生育政策、延迟退休、可持续发展、社区服务、对策等代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这一研究热点。
杜鹏认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因此必须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23]。如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投资,建立健全涉老政策体系、老年法律及严格高效的服务质量监督机制。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0 年和2002年分别将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我国也倡导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将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工程[24]。针对中国老龄治理问题,有学者还提出了成功老龄化战略[25],遵循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不同规律,采取有准备、有保障、适度、和谐的总体老龄化战略和零歧视、零瘫痪、零自杀及有尊严的差别老龄化战略相结合的做法。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6]和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27]、创新养老保险体制[28]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破解养老社会保障难题的关键。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缩小“未富先老”缺口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途径。生育政策和延迟退休决策在短期内可以调节人口及就业结构,但长远看会对经济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仅依靠人口和就业政策,还应大力提高生产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CiteSpace 爆发性检测功能可以探测出某一时期频率突增或突然出现的关键词,能够清晰呈现研究主题的演变路径,并显示出某阶段研究关注的热点。通过关键词突现率检测得到二十年来人口老龄化领域前21 位的突现词汇,如下图5。图中加粗线段表示突现词的突现时间段,以此展示某年份的研究增长点。综合考虑老龄化背景和政策变迁并结合突现词起止时间,发现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路径演变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具体可以分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的突现词为中国人口、家庭养老、人口老龄化、老年人、老龄化社会、老龄产业、人口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等。由此可以判断,这一阶段学界针对人口老龄化研究的热点主题聚焦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层面。
2000 年中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的持续扩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安全网”和“调节器”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了急剧变革阶段(1993—1998)[29]。1993 年 11 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了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取向,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此理念指导下,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等地开展了社会医疗保险、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点。1999 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正式确立了面向全体市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0 年国务院颁布《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方案》,不断探索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2002 年11 月,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来看,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加剧了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危机,建立和深层推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关重要。面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失衡情况,2003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部分县(市)进行试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深刻揭示了解决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998 年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渐摆脱了为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服务的附属角色,成为一项基本独立的社会制度,也体现了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特色。
图5 关于人口老龄化研究的21 个突现词
快速发展阶段突现词为未富先老、人口红利、人口转变、对策、机构养老。同时结合表2这一时期出现的“消费结构、储蓄率、社区照顾、居家养老”等高频关键词,显示该阶段学界的热点主题集中在人口转变带来的经济影响及多元养老模式的探索实践等方面。
当前部分学者认为老龄化不仅大幅降低了我国家庭储蓄,还拉大收入不平等,并对教育投资、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冲击。对此,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在2008 年正式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同年,全国老龄办、发改委等10 部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此后,政府更加重视老龄工作和顶层设计,分别于2009 年、2012 年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章法》进行第一次、第二次修订,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制定老龄工作行动计划和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的通知》将养老服务开始纳入国家规划。2013 年7 月,民政部发布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强化了养老机构的管理运营;同年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据此可以发现,政府对老龄化的高度重视通过陆续出台的系列政策来促进养老问题落地,从而激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情,我国人口老龄化相关研究也因此进入飞速发展期。
深化阶段的突现词为延迟退休、医养结合、影响因素、养老服务、劳动生产率等,与这段时期统计的高频关键词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该阶段学界的热点研究主题集中在延迟退休对劳动力供需影响、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等领域。
在人口老龄化持续推进中,我国近年来正在失去第一次人口红利,而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延迟退休是许多国家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政策。目前,延迟退休政策在我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2013 年国家提出要改革退休年龄政策,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2017 年“两会”期间,人社部再次公开回应“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继续深入研究,适时推出延迟退休政策”。学界部分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年龄会显著增加劳动力规模和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素质[30],进而降低劳动力供需缺口规模[31],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口多元化养老需求是本阶段研究的另一热点。在2008 年提出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基础上,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卫计委于2014 年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 和2016 年相继颁布实施《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因此可知,2014 年以来医养结合引起了广泛关注。为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体系,2016 年《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2017 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型。
基于2015 年以来突现词Burst 值,结合前面关键词图谱分析和最新政策资料,本研究认为社会化养老服务将成为今后学界持续的研究热点。其中,特别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整合服务资源、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等话题将成为未来学界新的研究增长点。随着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层次的提升和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如何规划养老服务产业空间布局、整合服务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31]。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建议》,民政部等11 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2017 年,国务院各部门就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务改革、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等,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来提升服务质量。此外,为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基础工作,民政部、国家标准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工作的意见》(2014 年)和《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 年),制定了一批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机构规范等系列技术标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是影响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如何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提供高效的养老服务是今后老龄化研究的重要主题。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中国乃至全球老龄化趋势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明确老龄化演化路径及其未来趋向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首要条件。本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 CSSCI 数据库 1998—2018 年 1867 条老龄化文献数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梳理了人口老龄化研究进展、热点研究主题和研究前沿,结果发现:
第一,自2000 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学界整体对老龄化的研究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研究涉及学科众多,但整体偏向社会与经济领域。高等院校及隶属的研究机构是研究的主要阵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是研究的核心机构,而高校学者则是研究的主体。其中,杜鹏、邬沧萍、穆光宗、彭希哲、陈友华等学者科研成果突出,在老龄化领域具有极强的学术影响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机构之间以及跨机构作者之间的连线很少,这表明学术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较为缺乏。
第二,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挖掘出人口老龄化研究的四大热点主题:概念及其理论、趋势成因、经济社会影响和应对策略等。学界对人口老龄化概念已形成共识,但仍然存在将人口老龄化比重、结构问题和老年人口规模、数量混淆的情况。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生育率下降、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是主要原因。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需要全社会在战略层面上积极、健康应对老龄化,并大力提高生产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第三,通过CiteSpace 关键词爆发性检测功能探测出人口老龄化研究主题的演变态势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具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1998—2007 年老龄化研究处于初始阶段,学界主要关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其次,2007—2013 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政府、社会和学界对老龄化问题逐渐重视,人口转变带来的经济影响及社区、居家、机构等多元养老模式的探索成为该阶段研究的热点主题;第三阶段是2014—2018 年,人口老龄化研究逐步进入深化期。这一时期研究热点集中在延迟退休对市场劳动力供需影响、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等领域。基于关键词图谱分析,结合2015 年以来突现的Burst 值及最新政策文件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趋势相对明显。社会化养老服务,特别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整合服务资源、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等问题将成为今后学界新的研究增长热点。
整体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经历了从初始阶段多样化到深化时期聚焦化的发展趋势,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研究主体方面,虽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水平的研究者,但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仍需要有后续更多的研究者加入。研究合作方面,仅有少数主要作者和机构存在一定合作关系,尚未形成学术网络,因此学术同行之间的合作交流亟待强化。在论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关系时,大多采用西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忽略了我国二元经济体系现实,造成理论创新不足。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分析作为一种对大数据文献的分析方法为学者提供了特定研究领域的宏观架构,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替代对文献的系统阅读、整理及反思。
注释:
① 原名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为清晰展现发文作者和机构合作演变阶段,数据分析过程中没有对二者进行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