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飞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多发性脑血管病症,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有数据显示,在我国脑卒中已经成为致死率第一的病症[1]。该病患者常伴有头痛、呕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其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对其日常生活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2]。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时,侧重点多在于如何提高和改善患者的平衡及运动功能。因此,本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开展研究,目的在于探寻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中 男 29 例 ,女 19 例 ;年 龄 39 ~ 72 岁 ,平 均 年 龄(55.47±3.24)岁;病程2~7个月,平均病程(4.13±1.48)个月;脑出血7例,脑梗死23例,侧偏瘫18例。观察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4.98±4.11)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3.98±1.83)个月;脑出血8例,脑梗死24例,侧偏瘫16例。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肉牵伸、减重步行训练等内容,40 min/次,6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悬吊核心稳定训练,方式如下:①取仰卧位,上肢放于身体两侧,用悬吊绳在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部位进行固定,在臀部进行减重性悬吊,指导患者进行骨盆、下肢交替上抬,采用骨盆上抬下肢放松和下肢上抬骨盆放松的模式进行交替训练。②取侧卧腰椎中立体位:对腰部进行减重性悬吊,用悬吊绳在患者的踝关节进行固定,指导患者进行下肢上抬与并拢并维持10 s左右,在训练期间下肢与躯干要维持在同一水平线上。③取俯卧腰椎中立体位:患者上肢在胸前交叉,对腹部进行减重性悬吊,用悬吊绳在患者的踝关节、膝关节部位进行固定,指导患者进行下肢交替上抬,训练期间下肢与骨盆要保持同步性并维持10 s左右。④体位采取肩部前伸屈膝,患者屈膝在悬吊绳的正下方,用悬吊绳进行腰部固定,抓住悬吊绳,指导患者身体前倾(肩关节呈90°),在此过程中患者肘关节需保持伸直状态,身体重量放在一只手上,双手交替进行训练。训练的强度与难度视患者耐受程度而定,治疗师需在旁指导及保护,避免患者因错误操作或长时间锻炼而造成二次伤害。训练时间与频次为40 min/次,6次/周。两组均于训练1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估。
1.3 评价指标 ①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3]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共10项内容,采取百分制,MBI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②运动功能应用简式Fugl-Meyer评分[4](FMA)进行评定,共17项条目,百分制,FMA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好;平衡功能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5]进行测定,14项条目,共56分,BBS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平衡功能越好。上述指标评估时间均为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结束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表1) 训练后,观察组M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BI评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 48 34.17±3.87 67.44±4.27 39.998 <0.05观察组 48 33.96±4.21 80.96±5.88 45.027 <0.05 t值 0.254 12.890 P值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和BBS评分比较(表2) 训练后,观察组FMA与BB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和BBS 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和BBS 评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FMA评分 BBS评分对照组 48 干预前 28.47±9.04 14.79±4.84观察组 48 29.13±8.87 15.17±4.07 t值 0.361 0.416 P值 0.719 0.678对照组 48 干预后 60.52±5.86 30.48±5.82观察组 48 78.79±6.98 47.68±3.47 t值 13.889 17.587 P值 <0.05 <0.05
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致使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脑组织实质性损伤[6]。脑卒中常见于中老年群体,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伴有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障碍,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7]。因此,对患者进行良好有效的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肢体运动与平衡功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时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虽有一定疗效,却存在部分患者摔伤、训练过猛等情况,且常规康复训练的内容太过广泛,不能针对患者的问题进行具体有效的训练,导致其开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与发展,悬吊核心稳定训练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悬吊核心稳定训练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力量训练、肌肉功能性康复方法。它是一种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系统,强调在不平稳状态下进行运动,可加强中央躯干肌肉、髋部深层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8]。在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训练后MBI评分较对照组高,且FMA与BB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这表明给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悬吊核心稳定训练的效果更好,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具有较为良好的改善作用。分析其原因认为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可能有以下两点优势:①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在不平稳状态下的控制能力,对人体不同的肌肉群的力量输出具有较好的协调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平衡功能;此外,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患者的局部核心稳定肌群进行刺激与牵引,对脊柱深层核心肌群的激活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进而促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9]。②患者采取不同体位并通过不断调节悬吊点来进行训练,指导患者下肢与骨盆进行协同运动,并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来调节训练难度与强度,不仅提高了训练的安全性,对患者的平衡功能与运动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10]。
综上所述,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平衡及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