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增长

2020-03-26 09:37秦艳明
市场周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年龄结构储蓄红利

秦艳明

一、引言

王丰(2006)认为某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是包括初始条件、人力资本状况、制度环境、资源禀赋、开放程度、历史环境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中国发生了人口转变,进入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被抚养人口占比低”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期。而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下行的局面,根据我国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明显的速度增长,因此,有经济学家推测我国的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如何充分利用现阶段的人口红利,寻找新经济增长源泉以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便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二、人口红利的含义

人口红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抚养率较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整个社会负担轻,创造财富的劳动力资源又相对充裕,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一般为了便于理解,人们将人口抚养比低于50%的时期称为人口红利时期。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这一观点是经过经济学家对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所得的。据统计资料显示,1965 ~1970 年东亚地区劳动力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从57%上升到65%,1975 ~1995年该地区的人均收入年增长率高达68%,高于其稳定增长率41个百分点。

但是人口红利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它只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时期。有人口学家把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瑞典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便进入人口红利时期,而且预测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将持续40 多年。总结人口红利的具备要素:劳动力的数量和比重相对较大;抚养负担相对较低。

三、我国人口红利的现状分析

人口红利只存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根据官方数据,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首次出现减少,流动人口数量从2014年的2.52亿降至2015年的2.47 亿,减少了约五百万人,2016年进一步减少200多万人,至2.45亿。这是否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在减小。接下来,本文简单的从近20 年来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来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数据统计,从2000 年以来,我国的少儿人口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减少,在2017年开始保持平稳水平,保持在23%左右;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在逐年增加,增速很快,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保持在15.9%。2000年到2018年,少儿人口比重减少了9.2个百分比。2000 年到2018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了个6个百分比。

按照国际上7%的比重划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劳动力年龄比重是不断减少的,因此,我国很有可能“未富先老”。但是目前我国得人口红利未消失,但处于正在减少最终趋于消失的阶段。

以总抚养比低于50%作为人口红利测量的基本标准。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大概到2030 年人口红利会完全消失,并且不可逆转。未来近十年,我国还处于人口红利的最后时期——“后红利时代”。

图1 2000~2050 年人口红利时期判断

四、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

(一)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口红利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不少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都对其做过研究。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也有偏差。蔡昉等(2004)研究了人口转变所带来的储蓄红利以及消费红利,得出总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是反方向变化的。王丰(2016)基于他本人与梅森的研究以及蔡昉等人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除了制度变化因素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益于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红利。

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学者认为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比如穆光宗(2008)认为,人口红利期只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刘洪银(2008)通过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1982年到2002 年的时间数列数据,得出结论是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6%。

(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接下来,本文主要通过劳动力供给、消费、储蓄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人口红利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劳动力供给的作用,主要影响三个方面: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劳动参与率、延长劳动年龄人口的工作时间。Bailey(2006)研究发现,假如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率较低的话,会带来少儿抚养比的降低,这样会解放更多的劳动人口参与劳动尤其是女性生产者。我国在20世纪80 年代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这项政策虽然颇有争议,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劳动参与率。Bloom和Williamson(1998)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会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劳动时间,从而起到促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劳动力要想物尽其用,必须提高其劳动力素质,以满足各个产业需要的人才。

2.人口红利对消费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改变了各个年龄阶段人数的比重,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消费水平以及储蓄水平也大不相同。劳动年龄人口是大部分社会财富的创造人,他们虽然既有消费也有储蓄,但大部分属于净储蓄群体。而少儿和老年人一般是社会财富的消耗者,他们没有劳动能力,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净消费者。同时,消费倾向也随年龄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人口红利对储蓄的影响

人口转变对储蓄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所带来的不同年龄阶段人数的变化直接带来的,不同年龄阶段人口的储蓄水平和储蓄倾向也不同;另一种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通过先作用于经济从而间接影响储蓄。

五、政策建议

(一)适时的调整生育政策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因此,我国必须适时调整生育政策,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劳动力。从2013年开始,我国各地区开始陆续出台二胎政策。任何政策都会有一定的时滞,尤其是人口方面的政策,因此二胎政策的效应要到多年后才能显现。

(二)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实际人口红利

1.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力质量

我国的教育资源存在极大的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的受教育程度很低。从人口年龄结构分布来看,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占比更大,但是农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所以说中国人口红利的充分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潜在劳动力是否能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因此,均衡教育资源,让每个农村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是挖掘人口红利非常重要的一步。

2.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明显,但是养老保险制度还并不完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早几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但它们是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提下进入的。并且根据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大量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务工,老人可能会成为牵制他们外出务工的因素。因此,完善老年保险制度,尤其是要注重改善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转化为现实劳动力。

3.消除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屏障

当前仍存在不少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不利于人口红利的实现。根据M.P.托达罗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只有在迁移的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农民才会愿意进城。而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虽然有所提高,但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并未提高。 农民工的进城成本提高,因而这些年我国开始出现了农民工“返潮”的现象。

另一方面,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城市劳动者与农村劳动者存在工资差异,并且本地劳动者也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保险福利。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民工进城。因此只有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带来的一系列歧视政策才能确保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

(三)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我国已经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人口红利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人口红利不会永远存在,它终将消失。而科技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每个劳动力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这就需要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

猜你喜欢
年龄结构储蓄红利
储蓄永远是富人思维
抢占湾区风口红利,广佛新世界续写全新“千灯湖传奇”!
储蓄方法面面观
基层组织增活力“两学一做”促发展
基于人口红利缩减的我国经济增长对策探讨
抓住四大趋势红利
中海红利PK益民红利
人生是一种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