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化”教育为何失效了

2020-03-25 21:51刘桂珍
科教新报 2020年43期
关键词:拟人化花盆里鸡蛋

刘桂珍

一个周六,6岁的儿子源源从冰箱拿出一个鸡蛋玩,一不小心把鸡蛋摔碎了。我教育他:“你把鸡蛋摔成这样,它不疼吗?”以往,为了让儿子珍惜生活用品,我常把物品“拟人化”,让儿子觉得每样东西都有生命,这样他就会小心翼翼,轻拿轻放。比如我跟儿子说:“小凳子要是摔坏了,它一定会很疼。”儿子便特别爱护小凳子。没想到这次我话音刚落,儿子说:“鸡蛋又不是小鸡,不会疼。”我当即一愣:“拟人化”教育怎么失效了?

很快,我找到了答案。一篇家教类文章中说,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不满4岁的孩子,普遍存在“泛灵心理”,把所有东西都视为有生命的。家长把物品“拟人化”来教育孩子,能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让孩子产生“移情”,从而养成相应的好习惯。但孩子的泛灵心理会在五六岁时消失。当泛灵心理消失后,孩子更希望客观现实地认识世界。

我恍然大悟,兒子已经6岁,不再相信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我得改变教育方法了。

这天,我带源源到饭店参加朋友聚会,和我们坐同一桌的还有三个孩子。等待用餐期间,几个孩子被一只花盆里的陶粒球吸引了,一人抓一把玩了起来。那位家长对他儿子说:“这些小球住在花盆里,花盆就是它们的家。你把它们拿出来玩,它们就找不到家了,会伤心的。”一个大一点的男孩听罢一脸疑惑:“叔叔,陶粒球是没有生命的。你骗人!”

另一个比我儿子小一点的小女孩则歪着脑袋一脸期待地问我:“阿姨,陶粒球有没有生命?”儿子抢先答道:“陶粒球没有生命!”我笑着点头:“陶粒球没有生命!平时你们一起玩过家家的时候,会说布娃娃有生命,其实它们都是玩具,没有生命,为了好玩我们才说它们有生命!”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眼界与认知会发生变化。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应随之调整,紧跟孩子成长的步伐。

猜你喜欢
拟人化花盆里鸡蛋
关于死亡
一词拟人化
神奇的鸡蛋画
调皮的小雨点
浅析拟人化无人驾驶交互界面对信任度的影响
破碎花盆里的美景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拟人化
花与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