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为导师”:让导师制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2020-03-25 08:13王勇毅郝进宏
中小学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学校

王勇毅 郝进宏

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尤其是新高考的实施,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配套举措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各中小学的共同管理诉求,而学生成长导师制(以下简称“导师制”)就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近年来,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面对时代诉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进行探索,在导师制工作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也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基于校情系统规划,渐进式推进导师制工作

几年来,我校导师制工作能够稳步推进,得益于学校采用的渐进式推进策略。早在2014年浙江、上海实施新高考伊始,我校就意识到现行大班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学校领导多次面向全校教职工宣讲教育改革的意义及其挑战,并于2015年成立导师办,同时本着“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的原则,在全校范围内选聘导师办主任专门负责这项工作。2016年,我校在导师办成立后开始筹备后续系列工作,包括搜集整理相关文献、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制定《学生成长记录》《导师工作手册》等文件、开展相关网络资源建设以及导师校本培训工作等。

2017年11月,我校首先在2018届初三年级试点导师制工作,试行一段时间并进行适当调整后,又在其他各年级逐步推开。预计到2020年6月,我校将实现从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导师制工作全覆盖。为及时了解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导师办还会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定期组织开展针对学生、家长及导师的三方调研,借此了解三方对于导师制工作的态度感受、需求建议、问题与经验等,从而为后续的工作调整与改进提供参考。

二、突出问题导向,凝练导师制工作特色

在前期的调研学习中我们发现,当前部分学校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导师多由班级任课教师担任,人员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二是由于同一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导师制成为变相的“小班管理”,无法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三是导师通常只关注学生在学习或品德等某一方面的发展,因此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基于此,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规避上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身特色,就成为我校开展导师制工作重点关注的内容。

1. 班主任和导师工作双轨并行,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

针对当前部分学校在实施走班制过程中,由于取消行政班、仅采取导师制管理带来的学生集体意識和归属感缺失等问题,我校采取了班主任和导师工作双轨并行的做法,同时要求他们在工作中既有分工又互相配合。

在分工上,学校要求班主任主抓班级建设与管理,以此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心理归属感,同时还要带领各自班级形成自身特色,以“班班精彩、人人进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导师则侧重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个性化指导,在选学选考、生涯规划、就业方向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建议。在合作上,班主任要积极协调好导师、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导师也要配合班主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并在学生的评优、奖励、处分及期末综合评定等工作中进行协商处理。

2. 面向全体教师,营造“人人皆可为导师”的工作氛围

我们认为,参与导师制工作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学校规定,凡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都可以做学生导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去选择心仪的导师。在选导师过程中,我们通过在2018届初三和2017级高一两个年级的试点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操作流程。

在遴选工作开始前一个月,导师办会分别针对学生和家长召开动员会,介绍导师制的意义与必要性等,并就如何深入了解导师情况进行重点说明。选导师分为试选和正选两个环节,都通过网络完成。试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操作系统,最后选择结果以正选为准,学生经过正选并核对导师信息无误后签字确认,导师办再安排师生签订导师协议。在选导师过程中,除特殊学生需安排专门的导师外,一般学生与导师之间都实行单向选择。学生都希望导师有耐心、有学识、经验丰富。初中生更关注导师的性别、年龄及兴趣,希望导师多角度了解自己;高中生更为关注自身学业,希望导师多给予自己在学习上的指导,因此所选导师多以文化课教师为主。自签订导师协议起,指导关系将持续到学生初中或高中毕业,只有在学生退学、休学或导师调离学校时才会终止,同时导师办也会根据学生意愿为其配备新的导师。

3. 开展跨年级、跨学段指导,形成系统化、全过程的育人理念

实践中,我们要求每位导师不仅要指导所任教年级的学生,而且要进行跨年级甚至跨学段指导;同时指导同一年级学生不超过3人,指导学生总数不超过15人。这样做出于几点考虑:其一,可以避免导师由于指导学生数过多,造成工作量过大而流于形式;其二,每位导师同时指导各年级学生,有利于一些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交流解决;其三,进行跨学段指导有利于导师同时熟悉初、高中学段的知识体系以及对应学段学生的特征,有利于他们形成系统化、全过程的育人理念,从而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跨年级指导的做法全面推开后,我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导师的组织协调下,在新的集体中平等交流、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一起收获和成长。同时导师也会根据不同学段和年级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对于起始年级,指导重心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在新学校、新学段的学习生活;对于毕业年级,主要指导学生理性对待中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调整,有条件的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志愿报考工作。

4. 集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提升指导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我校还采取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指导主要是为解决学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具体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同一年级学生开展的集中指导,如年级月考后,导师会将学生集中在一起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分享心得,提高指导效率;另一种是为所有年级学生设置的集中指导,时间分别安排在每学期的开学初、期中和期末,一学期共计三次。集中指导前,导师要根据指导主题备课,指导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从中进行引导、总结、做好记录。集中指导主题除导师办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外,导师也可根据现实需要自行拟定。个别指导侧重解决涉及学生隐私的问题,如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喜好、学习成绩等,学生可以和导师商定指导时间和地点。原则上,集中指导每两周一次,个别指导则根据学生和导师需要自行确定。

三、铸造专业化教师团队,助力导师制工作可持续发展

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影响导师制工作成效的重要基础。自实施导师制工作以來,我校担任导师的教师已由最初的45人增至现在的123人,占教师总数的97.6%。在导师队伍建设中,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 规范工作目标流程,确保导师工作有据可依

学校除通过相关宣传引导让教师明确导师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外,还通过明确工作目标流程使其在工作中有据可依,如导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协商确定发展目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等能力;要能够加强与家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联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生信息,通过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成长进步。

此外,学校还对导师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规范。如导师在确定与学生的指导关系后,要在《导师工作手册》中尽快完善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能力素质、爱好特长等基本信息;要在指导工作中做好相关记录,择要记录指导时间、地点、主要内容、需完成任务以及指导效果;要指导督促学生按要求认真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并完成每学年的个人成长规划、考试总结反思等;要定期批阅《学生成长记录》,并结合学生困惑和发展情况给予及时反馈,使学生的成长有迹可循。

2. 开展全方位培训引领,提升导师综合素养

在开展导师制工作过程中,我校始终将导师素质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并做好相关培训与指导工作。为提高导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导师办面向全体导师开设包含校本、校际在内的各类培训,包括解读北京市新中高考改革政策、定期开展导师工作经验方法交流等,同时围绕“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进行选科指导”“生涯教育活动的具体设计与实施”“管理学生的心理学智慧”等主题举办系列专家讲座,并选派年级组长、心理教师等骨干参加各类学术组织举办的生涯规划等内容的培训。

此外,学校还鼓励每位导师在工作中结合自身优势形成工作特色。例如:我校办公室主任陈老师曾是一名物理实验员,在指导学生过程中,陈老师能够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有关就业形势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为家长陪伴孩子进行志愿填报和职业选择方面的经历,对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充分肯定。对于从未指导或指导学生数较少的教师,导师办也会帮助他们查找原因,促使其作出积极调整。

伴随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我校学生、家长、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上有了很大转变。导师制增进了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使他们更加认可支持学校的工作;很多学生受益于导师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帮助指导,并被导师仁爱敬业等优秀品质所感染,自发以导师为榜样,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导师工作还唤醒了教师发展的内在自觉,激发了他们学习提升的愿望,并促使他们通过参与工作实践提升了教育自信和综合素养。

注释:

①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中高考改革的学校‘导师制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701330719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学校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学校推介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