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小队的日子

2020-03-25 08:10郭安廷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打谷场社员队长

郭安廷

曾几何时,中国几亿农民的身份定格模式是:某省某县某公社某大队第几生产小队。

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内部分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那是一个集体主义至上的年代,那是一段火红而徘徊的岁月。

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大队基本上就是现在的自然村,每个大队又根据村民居住和人口情况分为若干生产小队。生产小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每个生产小队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有权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编制生产计划,指定经营管理办法;有权分配自己的产品和观念;在完成向国家交售公粮任务的条件下,有权按国家的政策规定,处理多余的农副产品。

生产大队下设的生产小队多是按村民居住的区域划分的,一般情况下一片区域上的村民组成一个生产小队。所以那个时候只要知道某个村有几个小队,就大概了解了它有几片区域了。一个生产小队大约有30户至50户,人口也就是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

生产小队有着自己严密的组织形式。生产队负责人设有队长、副队长,同时配有会计、出纳、记工员、保管(包括二把钥匙),有的生产队还设有妇女队长等。所有在生产队的人员统称为社员。社员由生产小队统一调度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女社员也是生产小队重要的劳动力,有时候她们干的活(比如间苗、切谷穗等)都是男社员有力使不上的活儿。女社员结婚前往往留着一个漂亮的大辫子,而一旦结了婚,农务活、地里活忙得不亦乐乎,哪还顾得上梳辫子,便索性剪了辫子,留一头齐耳短发,叫剪发头。再说留长辫子去地里,招一头的土灰,洗头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所以女社员即使理成了短发,上地时还要围一条头巾,或是戴一顶帽子。所谓“梳着短发头,种的金皇后(一种优种玉米的名称),天长地也久”便是那个年代生产小队女社员的写照。

每个生产小队都有必不可少的生產资料,首先是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是农民的命根子,每一块地都象自己的儿女一样有名字。我小时候就记得自己所在的生产小队的土地名字有:五十亩、九十亩、草道上、南道南、车晚地、羊圈地等。这些地的名字有的是按地亩数起的,有的是按地形起的,还有的就是老故事的产物了。除了土地就是饲养院及其驴骡牛马、土砖窑、打谷场、菜园、库房,还有那些代表那个时期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大型家具”:犁、耙、耧、小平车等。

每个生产小队的饲养院基本上也就是这个小队的队部,社员的重大政治文化活动都在这里举行。饲养院里房屋是否气派,牲口有多少,也是小队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产小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早晨8点和下午2点的时候,生产队长会准时在所在街道的中央敲响挂在电线杆上的铁钟。所有社员听到钟声后,就纷纷扛着农具出来听从队长排活儿,然后集体到指定的地里完成指定的生产任务。到了中午和傍晚时集体收工,劳动中间集体休息,有病的或是需要出村办事的,要提前给队长请假。

生产小队的农活完全是按二十四节气运作的。春天播种、夏天要进行田间管理(同时收夏小麦)、秋天收割、冬天积肥。每个生产小队的队长都必须是有经验的种庄稼人和有组织能力的管理者。春天时,哪块地要整平,哪块地需深刨;夏天时哪块地要浇水,哪块地要除草……心里必须清清楚楚。敲过钟以后的十几分钟内,几十号社员要准确领到各自的劳动任务。然后队长还到各生产点巡回检查、督促。有人还为此时的队长行为起了个专用名词“圪溜哩”,还说队干部挣的工分是“圪溜工”。

生产小队的劳动最壮观的场面是春种秋收。春天里每块地根据种植农作物的不同都进行流水作业,就拿播种玉米来说吧。首先是几个有经验的老农民刨坑,然后围绕着老农民形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负责点玉米种的,有往坑里倒青粪(人粪尿的俗称)的,有加猪圈肥(从家庭猪圈里铲起出来的肥料,包括猪粪、破碎的秸秆和其他杂物)的,有填坑的,最后还有整平土地的。这里面技术要求最高的是刨坑的老农,他必须保证每个坑的大小均匀,每一行的坑要形成一条直线。种谷子也一样,首先确定一名有技术经验的老农作摇耧手,然后再围绕着他安排一个半劳动力负责牵牲口拉耧,还要配一个女社员帮助往耧里不断添加谷种子。最后是两名壮汉像纤夫一般拉起用石头做成能够滚动的一种农具,沿着老农摇耧种出来的行距把地压实啦。如果遇上个上级检查之类的活动,你看吧:广阔的田野上,人声鼎沸,红旗招展,一片春忙景象,不由得让人精神大振,倍受鼓舞。

生产小队最忙碌的时候是秋收,所谓“虎口夺食”。农民们常说:秋忙时候,小姐下楼。意思是旧社会秋天收获的季节,即使富家养尊处优的小姐也要走下绣楼,参加劳动。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的锄草施肥,眼看着到手的劳动果实谁不着急。收割时,青壮劳力在前面砍玉米秆,然后摆放成长长的一排,妇女劳力在后面把玉米穗儿从秆上摘下来堆成一堆堆的,年纪稍大一些的赶着驴车往打谷场上运输。打谷场上更是一片繁忙,就连老太太也要到场上干一些诸如切谷穗之类的轻活儿。大队的学校每逢秋收也要放假,让学生们做为半劳动力到各自所在的生产小队帮助大人收割。离村稍远一些的地里干活者,一般中午就不回去了,由各自的家人到地里送饭。为了保护秋收成果,防止有人偷盗,到了晚上打谷场如监大敌。有值班守夜干部和社员,还安装一个大探照灯,照得全场亮堂堂的。我也曾帮着大人们看过场,躺在高高的谷草垛上,嘴里爵着新玉米炒豆子,仰望天空,秋高气爽,月朗星稀,就觉得离天好近好近,似乎真的能看到月宫里的兔子……

生产小队是独立核算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生产小队种的粮食除了自给自足和完成上交公粮外,还要种植一些蔬菜和经济作物。那个时候,每个生产小队都有菜园地,菜园地里的西红柿、青椒、茄子、韭菜和北瓜等应有尽有。看菜园地的岗哨一般都选用负责任的和十分有公心的人来担当。经济作物主要要蓖麻、大麻一类的。蓖麻籽可以压油吃,也可以卖钱;大麻的表皮是很好的植物纤维,可以纺绳用于生产,同时也可以卖钱。

猜你喜欢
打谷场社员队长
禾熟
让文学激扬青春
Captain Marvel 惊奇队长
人民公社女社员
打谷场上的春天
西江月·忆故乡打谷场
昆虫运动会
故乡
同劳动 心连心
中大“新青社”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