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彩龙
1954年7月,我考取了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
开学前两天,我和班上一同考上这所学校的四位同学从赣州乘轮船去往南昌。轮船日夜航行,第二天下午到达南昌。我们五人受到学院新生接待站人员的热烈欢迎,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乘坐校车抵达学院。
顺利报到后,我们在这里开始了紧张愉快的学习生活。在学院吃饭是免费的,八人一桌,三菜一汤,看病、看电影也免费,学院每月还给每人发三元零用钱。三元钱不算少,当时买一个茶叶蛋只要三分钱。学院有一栋学生疗养所,学生生病了可以住在这里边治疗边学习,病好了再回宿舍。学院有一栋四层教学大楼,还有两栋大型图书阅览室,可供几百人同时借书阅览。学院体育馆设备完善,我常去那里锻炼身体。红场是跳交谊舞及滑旱冰的场所,体育系吴教授常来这里教新生滑旱冰。
我读的是中文系。平时,我最喜欢听胡守仁教授的古典文学课,胡教授讲屈原的《离骚》时,其抑扬顿挫的吟诵及热烈深沉的表白,使我们觉得他仿佛就是屈原的化身。朱企霞副教授的文艺理论课,旁征博引,涉及上百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听完朱教授的课,我下定决心要把没读过的名著都找来阅读。张越瑞副教授教我们现代文选与习作课,他对我的习作《风雪之夜》从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加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使我如沐春风。王纶教授负责教我们汉语课,他指导我参加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的“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征求意见的讨论,培养了我积极学习汉语的兴趣。中文系的专业学习为我后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57年7月毕业后,我由组织分配到横峰中学任教。记得我上的第一堂课是初二文学课的第一篇《诗经·君子于役》。走进教室,只见50多名学生正襟危坐,那专注渴求的眼神充满了对老师的信任与期待。我从朗读开始,到分析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再到讲解《诗经》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后由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下课时,学生全体起立,熱烈鼓掌并目送我走出教室。晚上躺在床上,我的脑海中一直回放白天上课的画面,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钻研,上好以后的每一堂课。
就这样,我在中学任教30多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回忆过去,我想从内心道一声:感谢了,亲爱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