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炀 周龙
2019年冬至时节,铜梁区东城街道飞凤村,蜡梅飘香。
从村口往后山坡走,在一条静谧的小道尽头,坐落着4幢白墙黑瓦的砖房,走近一听,里面传来阵阵“咕咕”声。
砖房里是一排排整齐的鸽笼,看到阳攀推门进来,一对对长着洁白羽毛的鸽子争相扑打着翅膀。
“鸽子是有灵性的,它们都‘知道我来了。”30岁的阳攀皮肤黝黑,穿一件黑底暗花的呢料西服,看上去比同龄人更为成熟稳重。
2009年6月,刚满20岁的阳攀回到家乡铜梁发展乳鸽养殖,成立了铜梁飞凤乳鸽养殖场。如今十年过去,阳攀不仅发展了铜梁最大规模的乳鸽养殖场,还成了当地的技术达人,带领村民们走在了养鸽致富的大路上。
2008年夏季,阳攀高考落榜,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生起了闷气。
阳攀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得知此事后,希望他也跟着一块出去打工。
倔强的阳攀有股不服输的劲,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然而没有任何经验的他四处碰壁。
在广州工作的幺爸一向疼爱阳攀,为了让他见见世面,把他带到了广州散心。
一次朋友聚会中,餐桌上一道在铜梁不多见的菜品吸引了阳攀的注意——炖乳鸽。一番询问后阳攀了解到,肉鸽养殖在广东一带十分发达,更是中高档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
“为何不在家乡养鸽子呢?”想到这里,原本情绪低落的阳攀,顿时来了精神。
回到铜梁后,阳攀整天在街上“转悠”,只要看到城里哪家酒店办酒席,他就趁热闹进去看看餐桌上有没有乳鸽这道菜。他还走遍了大大小小的菜市场,发现卖鸽子的在当时十分稀少。
“为何不填补这块市场空白呢?”经过一个多月的市场调查,阳攀愈發拿定了主意。
与此同时,飞凤村正按照铜梁区的要求,积极推行人才引进政策,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返乡农民大力支持,这让阳攀更加坚定了内心的想法。
得知儿子要养鸽子,阳攀的母亲不同意,怕他拿了钱“打了水漂”。
父亲虽说支持,但夫妇俩务工挣的钱都用来盖了房子,一时不能给予儿子经济支持。
得知情况后,幺爸二话不说,立马借了1万元给阳攀,支持他创业。
解决了资金问题,技术层面的问题又接踵而至。阳攀明白,养鸽子不能仅凭一时兴起。
于是,阳攀打听到当地有几个老年人爱好养信鸽,平日里喜欢聚在茶馆里喝茶聊“鸽经”,他也跟着“泡”起了茶馆,甚至还积极地付茶钱。
喝了几次茶,阳攀向老人们讨教到了鸽舍搭建、鸽食配搭、防病药熬制等养鸽技术。
“他们教我的是养信鸽的技巧,只能借鉴,想发展规模养殖,还需要进行系统地学习。”阳攀脑子很清醒,并没有盲目行动,而是前往区图书馆、区畜牧局学习。他还专程跑了几趟广州,向当地资深养鸽专业户请教相关知识。
做好资金、技术准备后,阳攀前往璧山县(现为璧山区)一家养鸽场,购买了150对种鸽。
2009年6月6日,“铜梁飞凤乳鸽养殖场”在阳攀家里悄然开张了。
阳攀把家里的小楼房进行了改造,除了留下一间小卧室作为自己日常起居的空间外,其余的地方全搭起了鸽笼。
同龄的小伙伴都相继谈婚论嫁,而阳攀却成天躲在屋里,专心研究着他的这些“心头宝”。
“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阳攀拒绝了朋友们玩耍的邀约,不是悉心照料鸽子,就是出去跑市场。
付出总会有回报,过了40多天,养殖场内第一批乳鸽成功出栏。
阳攀以每只11元的价格,卖出28只,赚到了创业的第一笔钱——308元。
“我能挣钱了!”阳攀第一时间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打去电话,看到儿子对养鸽如此上心,阳攀的母亲不再反对,鼓励儿子要把养鸽坚持做下去。
有了家人的支持,阳攀创业更带劲了。
为了提高乳鸽产量,给鸽子配对是阳攀最紧张的时刻,一到种鸽配对时间,他就把自己关在鸽舍,一呆就是十几天。
“根据鸽子的羽毛、鼻梁、体型大小,可以大致判断公母,但在配对时,还得通过进一步观察才能提高准确率和成功率。”谈到养鸽经验,阳攀的眼睛放光。
阳攀的努力促使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家里的空间渐渐不能满足需要。
2011年,经过审批,阳攀把家后面的10亩荒山利用了起来,先后搭建起了4幢鸽舍。
在养殖场发展过程中,村干部多次上门帮扶,飞凤村党支部书记黎永龙找到阳攀,帮他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还给他讲解相关政策,帮他贷到了15万元的免息贷款。
2018年,随着“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的实施,作为对本土人才的支持,铜梁区委、区政府还专门修建了一段约400米的水泥路,畅通鸽子、鸽蛋的运输。
“我要在飞凤村把养殖场做大做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阳攀介绍,如今,养殖场长年存栏产鸽5000余对,年产乳鸽6万余只,鸽蛋5万余枚,年产值达到100万余元。
阳攀养鸽子,并非“独乐乐”。
“我也想养乳鸽,但是不懂怎么养。”2015年,在外务工的村民李太强也回到老家发展,他找到了阳攀。
“我可以教你技术!”阳攀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低价卖给了李太强2000对种鸽,并向他传授养鸽技术。
如今,李太强的种鸽已发展至4000余对,二人更是经常在一起讨论养鸽的“生意经”。
“以后不用外出务工了,在家乡就能致富。”李太强说。
在村里,只要是有养鸽意愿或需求的村民,阳攀都会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并提供销售渠道。
潜移默化中,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留在家乡。与此同时,养殖场繁忙时节,最多可提供30多个务工岗位,这也直接吸收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资源。
此外,阳攀每个月还会找村民购买10余吨粮食作为鸽饲料,帮助村民们解决了不少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而今,阳攀又计划对乳鸽进行精深加工,研发并推出延伸产品,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实现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全方位服务,从而带动更多村民走向致富之路,留住乡愁。
“结合区里的人才政策,我们会不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鼓励和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同时吸引更多投资,积极提供创业场地。”黎永龙如是说。
当前,飞凤村正不断涌现出阳攀这样的本土人才,他们就如同白色的鸽子一样,成为飞凤村最美丽的“白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