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梦尧
摘 要:本文以西安市周至县为例,通过建立科学的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方法,在考虑到耕地自然质量条件与立地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划定长久稳定的永久基本农田。采用LESA(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LESA),以县级耕地分等成果为依托,以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分析为主要影响因素,科学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建立LESA指标体系,计算评价指标分值,通过对比,最终确定周至县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34672.21hm2,建立了符合周至县特点的指标评价体系。LESA评价体系是对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充分利用的结果,可为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永久基本农田;周至县;LESA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S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315010
引言
本文所说的永久基本农田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基本农田,基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2018年自然资源部将基本农田改为永久基本农田,加上“永久”两字,旨在体现永久基本农田的重要性,表现国务院及自然资源部对永久基本农田严格保护的态度。为保证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科学合理、永久基本农田的管理高效稳定,可在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与管理中采取技术、法律法规等合理有效的手段,以保证永久基本农田在质量、数量、生态等方面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必须要考虑耕地的自然质量状况,并参考耕地立地条件、耕地集中连片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最有保护价值和生产价值的高质量耕地[1]。城市或城镇周边的空间、人口、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受城镇和乡村发展不均衡的限制,相对于其它地区,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更加频繁,社会经济条件变化更加快速,耕地变化情况更加复杂。同时城镇周边还具有发展为城镇的潜力,因此城镇周边的耕地的生产功能逐渐降低,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在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将城镇周边高质量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可以严格控制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城镇周边高质量耕地的挤占。科学合理地划定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对确保城镇有序扩张,保证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数量的稳定,维护国家藏粮于地的政策具有意义[1]。
目前现有的永久基本农田相关的研究,多是从平原、丘陵或山地等不同地貌类型的研究方向入手,从农用地质量评价成果、农用地产能核算、GIS空间分析等角度,在理论层面展开永久基本农田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的是考虑耕地质量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少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作用。
本文从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角度出发,以陜西省周至县作为研究区域,使用美国LESA评价体系,充分考虑耕地质量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数据基础,分别展开对耕地质量和立地条件的相关评价[2]。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周至县特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以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结果为基础,合理有效地划定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以期达到改善永久基本农田分布格局[3],保障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符合未来经济发展需求。
1 研究区域概况
周至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南高北低,受秦岭北麓河流冲击物堆积和渭河河流交汇影响,县域北部地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平原、山地等地貌类型。区域南、北水热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南部地区冬夏温度变化显著。北部属平原地区,四季温度变化平缓,由北到南,由平原逐渐转为山地丘陵,海拔高度也逐渐升高,降水明显增多、光热资源逐渐减少。周至县年平均温度为13.2℃,年降水量较大,水热资源丰富。受地形影响,平原和山区差异明显。据土壤普查成果,周至县以塿土、淤土为主,土壤质量相对较高。
2015年,周至县国土总面积294520.02hm2,耕地面积为46600.64hm2,园地11662.83hm2,林地214742.93hm2,草地1721.93hm2。耕地中水田17.29hm2、水浇地34324.45hm2、旱地12258.90hm2。就耕地情况来看,周至县耕地被分割现象普遍,耕地规模小、分布零星分散。县域内地貌类型和人口分布南北差异较大,因此耕地数量质量在县域范围内分布不均,表现为北部耕地质量较高、土地适宜性强;南部山地地区耕地类型单一、土壤质量较差、耕地质量低。
2 研究方法
2.1 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矢量数据,周至县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周至县2015耕地质量分等成果;文字资料,周至县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报告,周至县国民经济统计年鉴(2015年);其它相关资料,包括周至县土壤状况资料、气候等资料。
2.2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单元是依据耕地自然特点与社会经济特点划分的特征相一致的最小研究单元,其划分的目的是准确反映耕地质量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依据已收集数据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充分考虑周至县地貌特点,使用周至县2015年农用地分等成果,叠加变更调查成果中的耕地图层,最终确定耕地评价单元[4]。并通过基于位置选择方式,选择与耕地相临的园地图斑,最终确定评价单元图斑数为43771个。
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LESA体系中的LE部分主要是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表现的是以农用地质量等成果为主的耕地特性。目前,我国完善的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可以直接用于该评价体系,该体系中自然质量等以及各质量评价指标实质就是耕地的自然质量特征情况,二者具有相同的内涵[5]。为了使农用地分等成果有效用于LESA体系,本文依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周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选取符合周至县耕地自然质量特征评价因子,构建LE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等(指标详细情况见表2)[6]。LE体系可由公式(1)表示:
LEij=∑nj=1Wij*fij(1)
式中,LEij为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中第i个最小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分值;Wij为第i个最小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fij为第i个最小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分值。
LESA体系的SA是指对立地条件进行的相关评价,表现的是耕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体现了耕地保持原有用途的可行性[7]。县级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可用于SA评价体系,依据周至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选取耕地到主干道距离、耕地破碎度和土地利用方式。指标选取衔接了农用地分等成果,可借鉴农用地定级成果对本研究加深数据处理。SA体系可由公式(2)表示:
SAij=∑nj=1Wij*fij(2)
式中,SAij为立地条件指标中第i个最小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分值;W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指标评价因子的权重;fij为第i个最小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分值。
LE与SA的权重值可依据研究区域特点与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作适当的改变,LESA最先使用时,一般按照1∶2的比例确定总评价分值。在该评价体系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增加专家打分法、标准粮产量法等方法确定LE与SA的比例系数[8],本文基于耕地自然质量成果,采用标准粮产量法确定二者系数。为保证耕地自然质量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影响,降低城市与农村的复合影响程度,最终确定将LE与SA的权重以0.1为间隔逐一取值,确定LESA评价总体分值。运用SPSS软件计算不同权重情况下评价总分值与标准粮产量的相关性[9],相关系数值最大时即取得最合适权重比。通过计算,可确定最合适权重比为为7∶3。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计算结果中a与b比例不满足1∶2,主要是由于在本研究中,周至县大量优质耕地位于北部地区,耕地质量较高,且远离城镇地区,受城镇化扩张影响较小,所以LE权重值较大。
LESA=a×LE+b×SA(3)
a+b=1(4)
式中,LE为耕地自然质量评价分值;SA为耕地社会经济评价分值;a,b为权重值。
2.4 数据处理
本研究选取的LE的评价因子主要参考农用地分成果中确定的相关耕地自然质量评价因子,并依据相关成果直接对影响因素进行赋值。本研究选取的SA评价因子为耕地到主干道距离、耕地破碎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参考土地定级相关规程,分别采用点状和线状因素功能分进行赋值[10]。LESA体系中的立地条件部分强调经济发展水平对耕地的影响,考虑其作为耕地的稳定性,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良好的区位情况导致其稳定性更加低,区位条件好的耕地存在被破坏的风险以及转换为非农用地的潜力。本研究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影响条件[11],最终确定LE与SA指标体系的作用分值及权重。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述计算方法,计算得到LESA、LE、SA的评价结果分值,形成周至县LESA指标数据结果,部分评价单元的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据公式(3)和(4)计算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周至县LESA分值介于30~80区间,耕地自然质量良好,耕地一般都分布在交通主干道2km以内,且地块规则,平均地块面积约为2hm2,利于集约化经营生产。当LESA分值<51时,通常表现为自然质量等别较低,其距离交通主干道距离小于2km,单个耕地图斑面积较小,耕地破碎度较高,相对来说更加适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由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可能性较大[12]。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LESA评价体系计算结果显示,LESA分值>51的耕地较适宜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根据其计算结果,最终周至县适宜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34672.21hm2,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自然质量条件良好,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转化为分耕地可能性较低,凸显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要求的稳定特性。
4 结论与讨论
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是保障耕地红线的一项重要工作,城镇周边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受城镇化农地非农化的影响较大[13]。使用LESA方法,分别进行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与立地条件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指标体系。依据其划定指标体系划定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满足自然资源部相关政策对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符合耕地社会经济功能逐渐升高,生产功能逐渐降低的趋势。
本文以周至县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为基础,使用LESA方法,对耕地自然质量和立地条件进行分析评价,依据其评价结果,将自然质量较高和社会经济功能较低的耕地优先确定为永久基本农田。依据确定的划定方法,可确定周至县适宜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34672.21hm2,且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生产性与稳定性兼顾。
本研究中耕地自然质量评价的指标选取、标准粮产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加强了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转化应用[14]。
本研究中立地条件评级指标因素的选取主要考虑了耕地到主干道距离、耕地破碎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3个方面,并依据各因素的影响权重评价耕地单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永久基本农田特定的价值功能的思考,如永久基本农田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等。同时在考虑永久基本农田政策保障性耕地基本特性时,应考虑将政策条件等加入到立地条件中来,更加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LESA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琳琳.基于LESA的城市边缘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6.
[2]姚敏,吴洪涛,范延平.GIS支持下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潜力分析[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6(03):3-6.
[3]边振兴,刘琳琳,王秋兵,钱凤魁,康萌,杨子娇,朱瑞雪.基于LESA的城市边缘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J].资源科学,2015,37(11):2172-2178.
[4]边振兴,杨子娇,钱凤魁,朱瑞雪,康萌.基于LESA体系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03):436-446.
[5]沈一斌.基于耕地質量综合评价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
[6]钱凤魁,王秋兵.基于农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农田划定[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02):251-255.
[7]韩丽娟,郝润梅.基于耕地质量与土壤质量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J].西部资源,2017(02):170-172.
[8]钱凤魁,张琳琳,贾璐,王善维.基本农田划定中的耕地立地条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03):447-456.
[9]程旭,杨海娟.城市扩张对大城市周边基本农田的影响——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8):25-34.
[10]聂艳,吴学敏,何颖,于婧,于雷,姜艳,周勇.基于产能核算和空间聚类的县级基本农田划定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06):809-815.
[11]汤思阳,雷国平,张慧,徐博,丁润超.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01):173-176,181.
[12]陈茜,谢德体,王三.重庆市城市周边地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方法研究[J].土壤,2016,48(06):1237-1245.
[13]董秀茹,刘小庆,周群.新要求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问题研究——基于吉林省部分地区的调研[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7):36-40.
[14]朱美青,黄宏胜,史文娇,阎波杰,王宗,刘奕婷,张永寿.基于多规合一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2):2111-2121.
[15]奉婷,张凤荣,李灿,曲衍波,朱凤凯.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01):200-210,293.
(责任编辑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