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何镜堂揭秘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020-03-25 08:12
北广人物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学馆中国馆华南理工大学

何镜堂,1938年4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南粤杰出劳模。

他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复杂工程有200多项,包括主持设计深圳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界最高奖)。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他还是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

如今,已80多岁的何院士仍在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奉献力量。他说:用建筑记录时代是每个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中国馆像什么?总设计师有话说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万众瞩目,也可谓何镜堂的巅峰之作,2007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当时将近70的何镜堂立刻组织团队参赛。

没想到设计方案变成最终的实施方案,欣喜的同时何镜堂也倍感压力。

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在上海世博会场馆中面积最大,三年时间如何将它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很大,上下五千年,怎么体现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何镜堂说,中国留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汉字、中国京剧、中国红、中国水墨画等中国符号。另外,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出土文物,这对其设计团队也很有启发。“中国建筑是中国九宫格式的布局,木石格局和西方的建筑完全不一样,从中国的斗拱等元素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于是,他们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以现代手法提炼构成“东方之冠”的造型,来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特性。当然,造型要考虑的因素绝不是这么简单,外面的材料、肌理和图案都经过了严格的分析和试验,最终形成了最后的造型。

“单是给中国馆最后穿什么颜色‘衣服,就研究了10个月。”他坦言,设计方案刚出来时压力不小。“中国红当然最能代表中国,但上海这个城市能不能受得了这么红?红有好多种,哪种红最合适?故宫红还是天安门红?”为此团队还特别请来了色彩研究所的人来一起参与研究。好在,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国馆的“红衣服”让人感到非常大气。而这颜色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其实是“渐变”的红。

何镜堂说,大家对中国馆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中国馆像个官帽,有人说像个斗拱,重庆人说像个火锅,成都人说像麻将桌……但每个人的想象都是中国的!”他认为,“东方之冠”不但是一个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你可能觉得它是一个斗拱,也可能觉得它是一个粮仓,但大家都觉得它是中国的。何镜堂表示建筑就应该接地气,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作为建筑师最重要的是通过建筑记录时代、表现时代。

45岁之前一无所有?“是时代造就了我”

何镜堂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东莞,60年代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位建筑学硕士,从此跟建筑结缘,然而研究生毕业后他却一直没有机会搞创作。

直到1983年,45岁的何镜堂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回广州后的第三天,何镜堂就遇到了建筑生涯中第一个作品———深圳科学馆

何镜堂回忆当年与夫人一起連轴干了20天,通宵做出建筑模型参与竞标,最终获得了宝贵的机会。那次设计成为何镜堂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说到建筑设计,何院士说“建筑是没有唯一性的”,但也并非无章可循。多年来何镜堂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论“两观三性论”,即一个建筑必须与当地的环境、文化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深圳科学馆建于改革开放初期,是深圳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而何镜堂最新作品———仍在设计中的“广东三馆”,则将岭南文化与中国其他文化元素相衔接,体现了历史的广州,也彰显了现代与未来的融合,象征着粤港澳大湾区与各个城市紧密关联。

缘何三天手抄英文书?何镜堂现场创作理想家园

一本从封面到单词,再到每一个图形都无比精细的手抄书,令现场所有人为之震惊,这是何镜堂读研究生时的“作品”。

当时因为时间和条件限制,何镜堂仅用3天时间,把一本16万字的英语原版资料书,用钢笔抄录下来,包括一幅幅工整精细的图形,都是在没有尺子的条件下完成的。

当被问到“爱情是否也给您的设计带来灵感?”何镜堂说凡是大工程都是他与妻子共同参与,他们各司其职,最后完美融合。现场何院士还用寥寥几笔,描摹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谈到对未来建筑的期待何镜堂说,希望今后的建筑能够非常适合居住和工作,让大家感到非常幸福、充满活力。

据CCTV《开讲啦》整理

猜你喜欢
科学馆中国馆华南理工大学
细胞迷宫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本期作者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
中国科学馆教育活动的早期探索
民国时期“馆校结合”的早期探索
焦唯、王琪斐美术作品
王雁、谢盼盼艺术作品
2014柏林轨道展“中国馆”及“中国馆日”系列活动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