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前,《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编辑部根据多年来对高考作文的研究,预测时政作文将成为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点方向,并推出了“中国精神”“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劳动意识”等备考专题。结果这些专题与2019年高考的多道作文试题契合度极高,甚至还原题命中了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题。
2020年,我们预测时政作文仍将是高考作文命题者关注的重点,为方便广大考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在本期杂志中,我们特推出“2020年高考作文必备热话题”专题策划,这其中包含了三个大家在应对时政作文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
英雄精神
2019年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于敏等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申亮亮等28人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这是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首次集中评选颁授,唱响了新时代致敬英雄的赞歌。所以礼赞英雄、学习英雄很有可能会成为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
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命题者在命制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时,很有可能会重点关注这一“国家大事件”。
青年与时代
高考作文一直以来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在“佛系文化”“丧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引导考生思考“青年与时代”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在2018年和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相信在2020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备考热话题
01英雄精神
考點释疑
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物质遗产、精神成果、文化经典,那些创造辉煌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那些在民族苦难、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忠臣良将、豪杰义士,他们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英雄。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一个时代当有自己的楷模。国家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民族因精神挺立而兴旺,社会因正气浩荡而温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气势磅礴的伟大事业,靠无数各路英雄共同推动。当下,部分人由于没有经历过英雄们所经历的特殊时代,而在网络上对英雄事迹进行质疑,甚至出现诋毁英雄人物的现象。这值得我们反思。
关于英雄,习总书记这样说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2015年9月2日,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2016年2月2日,在江西看望全国道德模范和英烈后人时的讲话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2019年9月29日,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媒体声音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最闪亮的标识
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最闪亮的标识;在我们国家的道德天幕上,英雄是最璀璨的星辰。“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中华民族伟大悠久的历史,由一代代英雄儿女热血谱就。
近现代以来,英雄故事尤为慷慨,李大钊“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蔡和森“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英雄们身上蕴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断涌现的英雄群体“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为全国人民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其中,有抗震抗洪救灾中冲锋在前的战士、有撤侨行动中威武的特战队员,有隐姓埋名的科学家、有默默守护开山岛32年的边防民兵……无论是艰难日子里的鞠躬尽瘁,还是普通岗位上的恪尽职守;无论是流血牺牲,还是无私奉献,他们都是民族和社会的脊梁。
新时代,新征程。今天的中国,已然是方志敏烈士所祈愿的“可爱的中国”。时代呼唤我们传承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仰,牢记使命担当,沿着无数英雄用热血和生命铺就的民族复兴之路接力奋斗!
——节选自《文汇报》
礼赞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中兴之兆
是谁,把一个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旧中国,从黑暗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新中国?是谁,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不被人欺负、享受和平阳光、不断进步发展的国家?是谁,把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阔步前进?——真正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真正使中国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是那些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的西方议员们,不是那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冷嘲热讽的“大人先生”们,而是无数为这个国家奉献心力的中国老百姓,是那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的共产党人。
尊重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导向。谁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应该受到尊重和崇敬的人?是毁家纾难为中国解放事业奉献一切的老一辈革命家,是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是献身科学为国增光的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一个民族,没有英雄是可悲的,贬损和丑化自己的民族英雄是可耻的。这应该成为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们感受到一种尊重历史的社会取向和文化引领,而尊重历史、礼赞英雄、崇尚文明、追求进步,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中兴之兆。
——節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英雄模范不是站在云端和神坛遥不可及的人,反而恰恰是有梦想有情怀、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他们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经受住了历史漫长而近乎苛刻的考验。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是极其可贵的;更可贵的是,他们在创造出伟大业绩之后依然有一颗平常心,依然视自己为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有德说:“治沙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如果能重来,我还是要治沙,这是为了国家。”战功赫赫的老英雄张富清退役后选择支援偏远山区建设,不改本色,一心为民。真是“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我们应当明白,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一切成就都是紧紧依靠人民取得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是一切英雄模范的本色,也是每一个人成长成功的不二法门。
——节选自《光明日报》
备考素材
王有德:让沙漠一点点绿起来 文/华 南
让沙漠变成绿洲,让林场职工变富。这两件事,串起了王有德的一生。
66岁的王有德,家乡在宁夏灵武马家滩,就在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自幼他就眼睁睁看着狂风一次又一次地灌满窑洞,黄沙一次又一次地爬上窗台,最后逼着全村人搬离故土。从那时起,制服沙魔的念头就深深种在了王有德的心里。
1976年,王有德如愿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出任白芨滩林场场长。彼时的白芨滩林场,风沙肆虐,沙逼人退。对此,王有德没有豪言壮语,他向职工们郑重地做出“三个不走”的承诺:“全场的贷款不还清,我不走!困难职工住不上新房,我不走!眼前的沙区不变成绿洲,我不走!”
凭着一股“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干劲,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将治沙造林速度由过去的每年3000亩提高到每年2万~3万亩,累计治沙造林60多万亩。他们还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南移和西扩。
多年来,王有德带领大家探索形成了“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也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目标。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李延年:荣誉属于所有烈士 文/宗 和
解放战争中,他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和国民党军队拼过刺刀,在山势险峻的湘西和土匪“掰过手腕”;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带领官兵夺回失守的346.6高地,顶住了敌人的多次反扑,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荣立特等功;凯旋之后,他继续投身国防事业,扎根祖国边陲。他就是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
1945年,17岁的李延年参军入伍,随部队一起来到吉林,负责扫除长春外围残敌和地方武装。在榆树县,李延年在参加与国民党伪保安团正面作战时,打响了自己参军后的第一枪。在随后的战斗中,他坚持每战争先,多次负伤,也多次立功受奖。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连队指导员的李延年英勇善战,多次指挥官兵完成艰巨任务。1951年10月,上级命令志愿军收复失守的346.6高地。李延年所在的7连负责从左翼发起进攻。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多次打退敌人反扑,歼敌600多人。战后,李延年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获朝鲜自由独立二级勋章。
离休之后的李延年生活低调,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劳,他说:“所有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都是国家对所有烈士的褒奖,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为新中国牺牲的英雄们。”为了做好革命精神的传承和教育,李延年把个人获得的各类证章大部分捐献给了博物馆、军史馆,并经常为青少年讲述战斗故事、传承战斗精神,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中弘扬优良革命传统。
申亮亮:用生命维和的“人民英雄” 文/刘小兵
“申亮亮是一个普通士兵,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作为他的父亲,我感到自豪。”烈士申亮亮的父亲申天国说。
2016年非洲马里当地时间5月31日19时30分,执行第四批维和任务的申亮亮和往常一样准时走上工兵分队2号哨位,他的搭档是上士司崇昶。2号哨位扼守维和部队营区大门,位置十分重要。20时50分许,申亮亮注意到一辆车行驶至我外围警戒线边沿时,突然加速转向,高速冲击外围破胎器、铁丝网等防卫设施。申亮亮第一时间向作战值班室发出预警,并和司崇昶依法向这辆车开枪射击,阻止其闯入营区。在离哨位十几米远处,这辆载有500多公斤炸药的车撞上防护墙翻倒在地,随后发生大爆炸。在爆炸瞬间,申亮亮将战友推开,自己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参与维和行动,是申亮亮一直以来的心愿。“代表国家去维护世界和平是一份荣耀。”申亮亮曾说。2013年6月,申亮亮所在部队奉命赴马里维和,申亮亮踊跃请战未果。第二年,他又主动请缨,在因身体原因被改为“替补队员”的情况下,仍坚持参加两个多月的封闭集训。2016年年初,他第三次申请,终于如愿。如今,“人民英雄”申亮亮长眠在河南省温县烈士陵园。
樊锦诗:与莫高窟谈一辈子“恋爱” 文/任 文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最懂它的人之一,也许就是“敦煌女儿”樊锦诗了。2019年9月17日,81岁的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護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1963年7月,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本可留在北京或上海,但她毅然选择了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
55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1998年,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这一课题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21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
半个多世纪以来,樊锦诗与莫高窟相依相守。她把全部情感凝结成对莫高窟的一个“爱”字:“和谈恋爱一样,既然爱她,就要想尽办法去爱!”
备考热话题
02小康社会
考点释疑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民众劳累了,期待休息,养养精神。“小康”与休息、安定等义相近。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而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感人事迹。而被人们所熟知的“希望工程”等扶贫开发项目,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与大力支持。
关于小康社会,习总书记这样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是一体的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
——2016年12月21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媒体声音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踏访河北阜平“看真贫”,给独龙族乡亲们回信希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延安座谈“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
——节选自“人民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
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然而,要把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
——节选自“央视网”
对于全面小康,要有辩证的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要进一步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優美的环境。
当然,全面小康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求全国各地都绝对地“齐步走”,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不现实,要求近14亿人都达到同样的收入水平、过上同样的生活更不现实。更何况城乡区域之间生活成本特别是居住成本不一样,光看收入水平也不见得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对于全面小康,一定要有辩证的思维。
——节选自《人民日报》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
风物长宜放眼量。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就一定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发展目标,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节选自“新华网”
备考素材
李保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文/史自强
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他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每年进山“务农”超过200天,他帮助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被人们誉为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毕业,留校任教。3月6日,他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初进太行山,他就选择了当时最穷最荒的村庄搞起了开发试点。山区落后的穷帽子,怎么摘?李保国认为,当务之急是扭转山里人“观念穷、技术穷”的现状。1996年,内丘县岗底村山洪暴发,李保国带着同在河北农业大学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这里住了下来,跑前跑后,考察分析,为村里列出种苹果、板栗等规划。
在教授村民疏花疏果时,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有人不干了:“这果子没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在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时,有人质疑:“苹果不见光还能长大?”李保国拿出仅有的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那年秋收时,一切发生了变化:没套袋的苹果卖不上价;经修剪套袋的苹果,五六两的每个卖10元,八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能卖到100元一个!如今,“富岗苹果”作为中国驰名商标,连锁基地遍及太行山区369个村,种植面积达5.8万亩,产量超过1亿公斤,7万多村民因此脱贫致富。
30多年中,李保国示范推广了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专家。2016年4月9日,李保国突发心脏病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河北省3个山区农业项目的验收会。“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应当把实验室建在田野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李保国说。
何家庆:把一切留给了人间 文/梁志成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何家庆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一个普通家庭。1976年,他被群众推荐到安徽大学从事中药材的学习、研究,毕业时因学业优秀留校。
1984年3月20日,何家庆踏上了考察大别山之旅。他历经艰辛,徒步鄂豫皖三省19个县境,行程12684公里,采集植物标本3117种号,近万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他撰写的大别山植物资源考察报告引起了有关部门关注,为国家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
1990年6月,何家庆到绩溪县挂职任副县长。如何引导农民发家致富一直是何家庆最关心的事。早在80年代,日本重视魔芋生产的信息引起他的注意。他研究发现,魔芋具有喜湿、喜荫、耐瘠薄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山区推广。为了打消种植户顾虑,何家庆拿出1000元钱引种试种,通过科学养殖,500亩魔芋全面丰收,收益超过400万元,他终于找到了山区农民脱贫的好办法。
为了让更多的山区农民从魔芋中获益,1998年,何家庆再次出发,靠着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名单》,奔波于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地,行程3万多公里,办培训班262次,受训人数超过2万人。
2019年10月19日晚,何家庆在合肥去世,享年70岁。他最后的遗言是捐献出眼角膜,帮助贫困山区儿童重见光明。网上对他的离去一片怀念之声:“他走的时候一点东西都没带走,因为他把一切留给了人间!”
张胜利:“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传递爱心 文/莫 名
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距离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公益事业——“希望工程”发源地桃木疙瘩村只有几公里。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张胜利就来自桃木疙瘩村,是“希望工程”资助的首批学生之一。
1989年,因家贫辍学的13岁男孩张胜利给时任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写了一封求助信:“车伯伯,我爹娘穷,不让我念书,我很想念书,长大像您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封信刺痛了车志忠的心,他奋笔疾书向团中央写信,请求其关注贫穷孩子念书的问题。信被转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引起高度重视。自此,“希望工程”拉开序幕,张胜利幸运地成为“‘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
1989年10月17日,张胜利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资助就读证》:学杂费不用交了,还领到200元補贴。读完小学后,“希望工程”又为升入中学的他提供了特别助学金。大学毕业后,面对能够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张胜利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放弃,并决定回到偏远的家乡执教。回到家乡的22年间,他始终秉承着“不让一个孩子在教育上掉队”的想法,在崎岖的山路间一次次奔走,向村民们宣传上学的重要性,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一遍遍来往于深山和城市,为大山深处的贫困学校、学子牵线爱心人士、爱心企业。 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当地新建或者扩建了3所希望小学,帮扶数百名贫困学子。
如今,张胜利被借调到涞源县教育局,负责扶贫工作。“因为‘希望工程,很多人的命运和前途被改变。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用爱心回报爱心。”张胜利这样总结自己的“希望”之路。
苏明娟:一辈子做“希望工程”的志愿者 文/王 哲
1991年春,摄影师解海龙来到大别山区,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小学采访。当时教室里没有电灯和取暖设备,孩子们被冻得瑟瑟发抖,好多学生的手脚都被冻坏了。解海龙来到一年级的教室,坐在第一排的小女孩正好抬头,他立即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大眼睛”照片就此诞生。这个女孩就是苏明娟。
第二年,“大眼睛”照片通过“希望工程”向社会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人中,不少就是冲着“大眼睛姑娘”来的。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苏明娟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并于2002年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2006年,苏明娟大学毕业,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她把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此后每年都会捐款。也就是在这一年,那张“大眼睛”照片被拍卖了30.8万元,解海龙和苏明娟共同决定将此笔拍卖款捐赠给“希望工程”,在西藏援建一所希望小学,并命名为“大眼睛希望小学”。
2017年12月15日,苏明娟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2018年6月,她拿出积蓄3万元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专门用于帮扶全国的困难学子。“我觉得只要每个人心怀感恩,无论什么岗位、职业,都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做公益工作,拉近和贫困孩子的距离。我自己是公益的受益者,践行公益、帮助更多的人是我的使命与责任。我会是‘希望工程一辈子的志愿者。”苏明娟如是说。
备考热话题
03青年与时代
考点释疑
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年的成长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的青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岁月,亲历繁荣发展的伟大变革,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新锐、崇尚个性,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主体和中坚力量。然而,如今“佛系文化”“丧文化”却影响着不少青年的思想和行为,这无疑值得警惕。
关于“青年与时代”,习总书记这样说
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
——2015年7月24日,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
好青年志在四方
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求得到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要引导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好青年志在四方,要鼓励高校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我记得,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今天我们仍然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媒体声音
新时代青年要有追求和担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的青年提出这样的希冀。当今世界,“80后”“90后”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80后‘90后领导干部”“‘80后‘90后公司高层”“‘80后‘90后专业能手”等词汇都已司空见惯。这些都证明了青年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贡献了强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青年?
新青年要有不忘初心的追求。作为一名新青年,要有“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不懈追求,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雄心壮志,要有敢于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坚强意志。
新青年要有坚韧不拔的担当。新时代的青年,青春岁月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轨迹完全吻合,这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意味着我们必将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新青年要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拿出“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韧劲,沿着既定的人生道路稳步前行。
——节选自“中国青年网”
新时代青年要有压不垮的拼搏精神
当下,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想继续闯出一片新天地,无疑要跨越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道沟坎、一个个险滩,亟需一股压不垮的拼搏精神。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精神在当下的年轻人身上并不稀缺。在改革发展浪潮的最前沿,到处都不乏年轻人奋斗拼搏、冲锋在前的身影。在脱贫攻坚的战场、科技攻关的路途、改革创新的前沿,挑战不可谓不大,困难不可谓不多,置身其中的年轻奋进者们,不少人在砥砺前行中也遭受着智慧、意志、耐力乃至生命的考验,他们用耐心和细心雕琢时光,终成一番事业。
如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当今世界风云际会的变局之中,面对正在经历和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雨,新时代的青年正以担当作为在为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中不屈不挠、砥砺前行。
——节选自《人民日报》
新时代青年不仅要砥砺奋斗,还要创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我国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除了要砥砺奋斗之外,还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传承五四精神的同时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创新,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实践、观察、思考,就像鲁迅先生对青年所說:“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新时代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每一位青年在成长的路上,百年积淀的五四精神一点都不能少,顽强拼搏的奋斗品质一点都不能丢,只有用最坚定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才能让我们的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节选自“陕西网”
备考素材
董路通:用历练与担当为青春正名 文/王培莲
校园招聘季,对于即将大学毕业的公费师范生董路通而言,他可以回户籍所在地北京,但他选择了签约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学。
出生在北京农村的董路通,家境并不富裕。高考报志愿时,他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因为这所学校招收公费师范生。当得知公费师范生也可以参军入伍时,董路通赶紧报名,只为让自己的青春能有更多历练,也为日后从教做准备——做一名有韧劲且阳刚的数学老师,为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
在通过严格筛选后,董路通成为守卫边境城市丹东的一名武警战士,不久后他被选拔进入机动大队的特战中队。因为技能和素质过硬,他还被选拔参与执行多次安保、救火和抗洪救灾任务。
退役后,董路通回到熟悉的学校,开始了教室、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埋头追赶学习进度。大学的每个暑假,他都会去支教。与乡村孩子相处的经历,让他找到了未来想从教的方向。他父亲的家乡在湖北麻城,是国家级贫困县,他也曾在那里生活和学习。2019年暑期,董路通主动去麻城市第一中学自荐求职。在试讲后,他和校方签了约。
于新辰:“90后”火箭专家 文/白玉成
2011年,安徽省亳州的“90后”小伙于新辰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专业毕业后,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去地处大凉山、人烟稀少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
2012年,于新辰被安排到火箭常规动力系统做一名岗位操作手,负责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加注工作。为练好气密性检查基本功,他经常对照图纸反复核对每一个接头状态,以至于后来他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接头的位置和细节,被同事称为“活图纸”。
2018年8月25日凌晨,于新辰突然发现,火箭三级发动机的关键元器件出口压力值比指标要求偏高,而且还在持续升高。如果故障不能在1小时内排除,原定的两颗“北斗三号”卫星的发射时间至少要推迟7天以上;如果冒着风险发射,则极可能造成三级火箭不能工作,卫星无法入轨的后果。技术人员尝试了两套应急方案,不仅未能奏效,还让压力值接近了安全值上限。在只剩5分钟排故时间的紧要关头,于新辰沉稳果断地下达了提高入口气体压力的指令,终于在最后1分钟,将压力值迅速下降至指标范围内。故障排除了,大家松了口气,所有人自发地为于新辰鼓掌。
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年轻的分系统指挥,对于未来,于新辰也有自己的小目标:希望有机会能成为“01指挥”。他还立下誓言,要永远扎根山沟。
阿雅:“捡”回来的尊严 文/若 雪
她是一个中国女孩,因在日本捡垃圾,被众多知名媒体争相报道,日本民众更是纷纷伸出大拇指,为她点赞。这个女孩名叫阿雅。从2018年2月开始,她在自己所居住的日本埼玉县西川口街头独自捡垃圾,每周一次,从不间断。后来,受她影响,许多当地的中国店铺老板、留学生、公司职员等纷纷加入进来,成了西川口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么阿雅和这些中国人为什么会在日本捡垃圾?一年前,阿雅刚到日本,她想在西川口做麻辣烫生意。没想到租店铺时,房东宁愿店铺闲置,也不愿意租给她,并直言:“不租给中国人。”原来,西川口素以“小中华街”著称,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但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到来,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当地日本人甚至贴出“这里不是中国”的讽刺告示。这件事让阿雅心里像针扎一样生生地疼,她下定决心要改变中国人的形象,把丢失的尊严“捡”回来。于是,阿雅走上街头,迎着众人讶异的目光,一点点认真地捡起了垃圾。
现在,在阿雅的带动下,捡垃圾的中国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团体,他们都抱着相同的信念:提升中国人在日本的形象。起初,一些日本人对他们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作秀。但阿雅他们一年多的坚持,让日本民众深受触动,在夸赞他们的同时,也开始走上街头捡垃圾。
实战演练
本节中的原创试题及写作指导、学生范文均由福建省闽清第一中学程必荣老师提供
原创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家积贫积弱,人民一贫如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70年里,我国粮食产量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现在已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成功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2018年底减少到1660万,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
2019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摘帽”。
2020年底,我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将全面实现脱贫,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
作为新时代青年,站在人生新起点,你对“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时政材料作文题。它要求考生对“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谈感悟和思考。考生首先要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短板”是贫困人口。不包括农村的小康,特别是不包括贫困地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其内涵后,就能与作文材料的核心无缝对接在一起。而后,可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追问:为什么“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材料正是通过时间前后的对照、数字前后的比较,来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特别是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变。也就是說,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脱贫攻坚”——啃下这块硬骨头指日可待。再追问:为什么我们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就可以引出“信念”“目标”“意志”“毅力”“责任”“担当”“奋斗”“拼搏”“追求”等思想内涵和精神品格。由此,可以提炼出以下立意:
1. 我们党和国家能够直面贫穷,彰显了坚韧不拔扶贫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2. 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华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为此国强民富缺一不可。
3.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毅力——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4. 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
5.“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这正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
……
写作时,可以采用横向展开议论或纵向展开议论的方法,扣住中心论点进行诠释,让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述有条不紊。
佳作展评
坚定信念,无坚不摧
文/李玖祎
2020年底,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如今,我国广袤农村、广大农民生活之所以发生巨变,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以及13亿多中国人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我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抑或是国家,只有有了坚定的信念,进而全力以赴,才能无坚不摧。
对个人而言,坚定的信念是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社会前行的道路上充满着艰险和荆棘,只有锁定目标,坚定信念,全力以赴,才能跨越这些障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开脱贫致富之门,黄大发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村民用了36年的时间,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创造了奇迹——引水入村,圆了千百年来的“穷山村”——草王坝村村民“吃上大米饭”的梦想。
黄大发为什么能在修渠引水困境中创造奇迹?就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司图尔特·米尔曾说过:“一个有信念的人,所发挥出来的力量,绝不下于99位仅心存兴趣的人。”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无数如黄大发一样有坚定信念的人正发挥着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
对于集体而言,坚定的信念是共同走向富裕的精神支柱。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曾经是一个“穷得让人揪心”的地方,全村225户9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7%。但他们不怕困难,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念和决心,锐意进取、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如今十八洞村已蝶变成一个漫山透绿、清新朗润、“靓得让人心动”的地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那么,我要说,如果一个集体有足够的信念,他们也就能无坚不摧。正是因为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十八洞村的村民,他们才能齐心协力,共同走向富裕之路。
对于国家来说,坚定的信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宝。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内忧外患,百姓一贫如洗。但我们党和国家坚信能够消灭贫穷,于是全力以赴向贫困宣战,终于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深度贫困地区,但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有多难啃都将被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将能被打赢,因为我们党和国家以及13亿多中国人都有着坚定的信念,都会全力以赴……
松下幸之助有言:“在荆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我们国家为什么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正因为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唯有扶贫脱贫,我们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为新时代青年,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在为能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而自豪的同时,也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不遗余力地奋斗。
点评:本文运用纵向展开议论的方式进行论证,从个人、集体、国家三个层面阐述“坚定信念,无坚不摧”这一中心论点。全文主体部分三个层面,呈递进关系,论证向纵深展开,层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作者尤其善于在典型事例之后运用名言警句进行分析点化,使观点与论据水乳交融,从而让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