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四海
2020年的元旦,我在日本度过,这是我来到日本后经历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从图书馆里向外看去,眼前安静的草坪、低洼的湖面,还有身边偶尔传来的日语,这一切,让我深切感到自己确实已经来到了日本。两个月的时间里,我逐渐适应新校园,紧绷的精神开始慢慢着陆,感受着日本高校的学习和生活节奏。2019年,我过得充实而紧张,时间被一件件“大事”串起来,几乎没有停歇脚步的时间。现在想起,仍然感慨良多,既有来时的艰辛,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2019年令我魂牵梦绕的两件事,一件是准备博士论文开题答辩,一件是准备公派出国相关手续。两件事看似毫不相关,但论文开题中资料的收集过程坚定了我出国留学的想法。
先说说我的博士论文开题。作为一个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坦诚,我对这门隶属于政治学分支学科的专业并不那么胸有成竹。因为相比而言,本硕博是同一专业或同一类专业的同学可能会更加自信于自己的专业学习背景。而我,本科曾是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学的是外国语言文学类的专业,令我最为刻骨铭心的是那张日语的50音图,片假名和平假名是我日语学习过程中征服的第一座大山。到了硕士阶段,我的专业学习转向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是同样隶属于政治学的另一个二级学科专业。到了博士阶段,我又与国际关系专业结缘,这个研究国际政治的专业又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窗,但同时也带给我很多挑战,这次的博士论文开题就是一例。
在将近10年的本硕博求学路径中,我从家乡东北辗转去了三个城市,考上了三所学校的三个不同专业,既领略过西安大雁塔的风姿,也去过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红色革命城市南昌,最终来到了北京。
这一路的过关斩将,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不断征服高峰的自信,但是这一次的博士论文开题是一次对过往知识积累的综合考验,不得不说,我需要给自己补补课。
我到底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依托日语优势是不是可以选择对日本做深入研究?对日本的外交关系研究能否调动自己的学术灵感?这些问题是我读博伊始就在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也在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答辩准备中一次次凸显。
选题的具体内容、研究的方法、开题报告的写作都是需要面对的难题,具体题目换了又换、改了又改,必须要解决题目选太大则写不深与题目选太小则文献少的矛盾。
研究日本外交关系的最大问题是文献不足,起初我很奇怪,像日本这样一个国际公认的发达国家,研究资料怎么会如此匮乏?专门了解后才知道,日本这个国家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很多研究资料并没有实现数字化,不太可能通过一些数据库或资料库轻而易举地获得,除非你可以申请到日本去留学,走进他们的实体图书馆或是资料库,才有可能接近那些资料,才有可能知道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
后来论文开题我还是选择了日本的外交关系研究,答辩也顺利通过。但同时我也坚定了去日本留学的想法,因为我想走近日本。懂日语这件事不仅为我选择了论文研究方向,也可以减少我在日本学习的交流障碍。
公派出国的系列手续非常繁琐,比想象中还要难很多。首先要找到愿意给自己开据邀请函的外导,难度可想而知,相当于让一个日本人给一个他不太熟悉的外国学生开具一封介绍信,同时要做相应的担保,并且要帮忙准备一系列的审核资料。短期看,这些对于外导来讲都是额外负担,并无太大益处,但如果能在介绍外国留学生时意外遇到自己的得意门生也未可知。
于是,抱着这种极大的不确定性,我只能在旁听某国际会议的时候“厚着脸皮”要了某外导的名片,然后以邮件的形式展开温柔轰炸,但起初的邮件都是石沉大海,这种情况其实早有心理准备,但依然很受打击。在我几近放弃的时候,这位外导碰巧到北京出差,并以邮件的形式约我见面。为了能够赢得外导的推荐,我事先做了很多功课,回复邮件都是字斟句酌,后来的会面非常顺利,让我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那次的见面相当于一次面试,既有语言能力的考验,也有专业知识的讨论,在申请公派留学的关键时刻终于拿到了外方的邀請函。之后需要在规定时间里提交完整的留学计划书(包括研究议题、研究内容、意义等)。而这些都是属于留学申请者自己需要准备的基本材料,能否通过学院、学校、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等的层层选拔,能否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都还是未知的外界因素,这期间的等待、煎熬、自我怀疑等种种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这一拼还是有成果的!
2019年10月,我踏出国门,来到了日本留学,成为一名中日联合培养的留学生。这所大学是日本一所历史悠久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总部位于东京,但在日本不同城市有多个分校区。我所在的校区位于神奈川的一个小乡村里,安静、深邃、孤独。
身处异国他乡,我看到了一片不同的世界,既可知己知彼,又可见贤思齐。
在远离日本东京都繁华的地方,让我有机会跳出固有思维的束缚,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观他而知我。而当我以旁观者的心态观察周围时,我也不会忘记来日本求学的最初使命,学校里的图书馆和资料库是我喜欢光顾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最想了解的学术前沿。该校图书馆与国内高校图书馆大同小异、各有千秋。中日两国都比较重视“外文”资料的应用和管理,但该图书馆的“外文”资料更为丰富,该校图书馆有较多的中文、英文等其他语种文献,硕博毕业论文等,主要报纸可按年份在图书馆查阅(包括最新消息),也可提供馆际互借(同校或异校之间);中日两国图书馆都重视人性化管理,硬件设备都得到较好的维护,如提供打印机、阅读区、休息区等方面,但该校在细节部分处理较好,如几乎每个座位之间都相对独立以避免受他人干扰,打印设备放在单独房间以避免打印时发出的声音影响他人,提供多种自习室和语音室,每个座位都可连接电源甚至有单独台灯等。另一方面,与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无人化相比,该校借阅归还图书仍以人工服务为主。图书文献分类虽区分大类型,但具体的细化分类较为不足。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我真正来到这个学校的图书馆,发现该校文献电子化程度确实不高,只是不确定这到底是一种故意为之的“落后”,还是处于对本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个问题我将继续探索。
责任编辑: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