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袁袁
同在德国留学的师兄要毕业了,我问师兄:“毕业后是不是要回国,工作都有着落了吗?”师兄回答:“是要回国,但还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先毕业了再说吧。”我不由地追问了一句:“为什么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呢?”师兄沉默了一会才说:“大学时候所选的专业和自己一开始设想的不一样,所以将就着,就这么一步步从本科走到硕士,又到了博士……”
所选专业和自己一开始的设想不一样,是我本科时候也曾遇到的问题。
高考填报志愿,我家人和大多数的父母一样,强烈建议我要么学医,要么读师范学校,而我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坚持要选择中国药科大学的中药相关专业。在我强硬的态度下,父亲先退了一步,说:“不当医生不当老师也行,但你至少选个西药相关专业,中药太冷门了,不好找工作。”
父亲说冷门,是在考虑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我对于中医药的执着,不是没缘由的。
我小时候在果园生活,感冒、肚子疼等都是爷爷奶奶直接出门去采草药回来治疗的,到后来,再遇到相同的病症,我自己都可以出去采草药回来,给老人帮忙处理后使用。
由于饮食习惯不好,小时候的我不喜欢吃饭,老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我能跑出去玩一天都不吃东西,导致小小年纪就有了胃病,吃两口就感觉饱了,但不一会就又有饥饿感,或者胃总是胀气,撑得难受,偶尔胃疼得面色苍白浑身冒汗。是父亲把我带在身边后,他不断地翻阅破烂不堪的医书,自己抄写方子让我去店里拿药,回来后用小炉子熬成中药汤剂服用。在父亲长期的调理下,我到高中只有冬天特别冷、并且是饿肚子的情况下,胃部才会有坠坠的疼痛感,如今我都快忘了自己曾经是有胃病的人了。
父亲之前在外工作,当时他老板的侄子脚肿,挂了三天点滴,还是肿的,父亲买了两种草药给他敷,第二天就把鞋子穿进去了。老板以为是什么妙药,听到父亲说只花了一块钱,非常惊讶。这个药方是父亲的爷爷传授的。
村里有不少老中医,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擅长的技能。住得离果园最近的一个中医,擅长治疗女性相关病症,每个月都会抽一两天到镇上摆个小摊子看诊,由于时间不固定,当时通讯也不发达,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会早早打听他出摊的时间,防止人太多不能及时问诊。我也听到过不少去医院治不好或很难治好的病,慕名来找中医问诊后恢复健康的事。
由于一路的成长接触了太多民间中医药,所以对于大学甚至以后的就业,我都自认为有了整体的想法,而父亲执着于“中药不好找工作”,双方坚决不退让,导致父女关系一度僵化。我只好跟母亲说:“我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因为自己选的专业不好,再苦再难我咬着牙都会走下去,但如果是你们建议的专业,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我可能第一想法是埋怨你们,我会有借口去逃避。”
那时对专业的了解,大多是从网上搜到的一些并不完整的资料,因此在内心里,多少会主观地给它披上理想的色彩,但我没有想到和母亲说的“再苦再难”会来得这么快。
真正进入大学课堂,我接触的是并不友好的事实。我以为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是和自己之前所了解的民间中医一样,学习针灸,学习把脉,学习各种各样的中草药知识,可是手中的课表上,印着的课程是《无机化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
我跟同一个学院的师姐诉苦,说为什么这课程和我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师姐告诉我:“我们学校大一的课程是理学院开设的,都是基础课程,不管哪个学院学习的基本都一样,大二之后慢慢地就会开始上自己学院的课程,就跟专业相关了。”
师姐非常热心,带着我在学校官网上查看了我这个专业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规划,一看我头更大了,满眼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只看到了一门《中医药理论基础》是与我设想相吻合的课程。
这些信息在我心里留下了隐隐的不确定性,而同时由于自己来自广西,相对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本身基础就薄弱,课堂上老师的进度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设定的,所以我听课也有些吃力。
我选错专业了?!
在这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苦恼的我,突然得出了一個很可怕的结论:我选错专业了,这不是我想要的中药相关专业。这意味着我对未来的所有规划,瞬间就没有意义了,理想的道路一下子被斩断。
迷茫得不知所措的我,不敢找父母倾诉;找闺蜜寻求帮助,她们也爱莫能助;我去找了师兄师姐,他们大部分相对佛系:“我这个专业当时都是调剂的,我一开始完全不知道要学什么”或者“师妹你太杞人忧天了,别这么发愁,现在才大一呢,先学着再说吧。”
迷茫得甚至有些焦虑的时候,父亲在电话里依然没有放弃地催促:“我去网上查了,都说你这个专业不好,你考虑一下换个专业吧,大一上学期结束之后你们可以申请换专业的。”我心里压抑着,没有了一开始的底气去反驳他,便胡乱应和着,父亲暂时满意了,却仍然不忘在往后的电话里一再提醒。
其实我高中时也一直学习化学、物理和数学等课程,对于这些知识也是很感兴趣的,而大一的相关科目不过是更深入的学习,但在当时把中药相关的内容理解为求而不得的课程下,又在“选错专业”的心理暗示下,我对于大一的课程兴趣缺缺,上课反而成了一种煎熬。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一筹莫展的时候,我去找了辅导员。
辅导员听到“选错专业”几个字的时候,表现得有点震惊,问我为什么才开学一个多月便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说:“我明明选择的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那就应该是学习中药相关知识的,可是我看了课程规划,感觉我是个学习化学的人,如果想学习化学,我不如一开始就选择化学相关专业。”
许是多日来的压力,我的情绪一开始便不太好,辅导员斟酌了好一会才问我:“那你一开始选这个专业,是想上什么样的课程呢?”我回答说:“类似于针灸、把脉这样的课程。”辅导员告诉我:“那是中医院校的专业课程,我们学校有相关的选修课,如果非常感兴趣,你可以选修的。”
听到“选修”俩字,我有一种是次要课程的感觉,便问辅导员:“选修不就是非必要课程了吗?那中草药相关课程,性味归经如何用药这些的都没有设置课程。”听到我提及“性味归经”,辅导员说道:“你应该是懂些中草药的,对吧?而且我觉得你比一般学生考虑得要多,那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我便把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和辅导员说了。我从小对中医药耳濡目染,不仅见证了不少中医药的厉害之处,我自己也了解了一些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我对中医药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中医药都是靠经验、靠代代相传,虽然验证了可以治疗病症,但中医药仍然饱受质疑。因为西药成分非常明确,也有科学数据的支撑,所以更容易让人接受。民间的中医大多数是世家相传,他们更多的是靠邻里口碑为人所知,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撑。我想做西医和中医之间的桥梁,把民间中医药和现在药物研究结合起来,以现代药物研究手段,找到中医偏方草药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成分。
听完我长长的一段想法后,辅导员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你没有选错专业,而且我觉得你的想法非常好。”听到说没有选错的一瞬间,我有点懵,似乎是被“选错专业”的阴影笼罩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阴影散去,反而觉得不真实,只好进一步向辅导员求证:“真的没有选错吗?那为什么我觉得学的都是化学,和我对未来的规划没什么关联呢?”辅导员告诉我:“你想要的是把传统中医药与现代药物研究结合,但是把重心偏向了传统中医药,我们虽然设置的课程基本都是化学相关,但是等你到大二大三拿到课本后就会发现,这些化学都是和医药相关的化学,所以没有选错专业的。你先不要着急,慢慢学习下去,肯定能体会到的。”
从辅导员办公室出来,虽然有了她的肯定,压力减轻了不少,但对于整个专业的认识,依然不是十分明确。回到课堂,我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无论如何学习知识总是有用的,至少在没有十足的证据说服自己这个就是理想专业的情况下,先学习着总比排斥这些课程强。
一年后,我以并不满意的期末成绩结束了大一生活,同时告诉父亲:“申请换专业要专业前三名才有资格,我不能申请。”父亲终于放弃了,叮嘱我一定要努力多学知识。
大二的主要课程依然是各种化学,但是每周一次的《药用植物学》课成了我的加油站,让我学习其它的课程的态度比大一更积极了一些。这时候又碰到了新的问题。
一个师兄听了我的想法后跟我说:“那你是不是想去企业做药物研发?一般来说,现在的企业都招聘海归博士,国内的学历大部分胜任不了这项工作。”师兄当时正忙于找工作,劝说我不要太过于强求,这条路不好走,他现在找工作都感觉不是很好找,所以建议我还是尽快参加实习。实习学到的东西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一些出入,实习所学的东西更有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经历更利于找工作。
考虑到自己家境一般,出国留学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我又开始陷入另一种困境,是不是不留学就不能做药物研发,那我想要的把传统中医药和现代药物研究结合起来的想法就不能实现,可留学的机会在哪里?
大二也是在自己慢慢摸索中,依然迷茫地过去了,似乎距离自己的理想有很多困难需要去解决,但又不知道解决的途经都在哪。
大三我学习了一门课程叫《天然药物化学》,了解到了很多从中草药中提取到的化合物,像吗啡、紫杉醇、喜树碱等,具有很重要的治病疗效,而自己想的也是找到偏方里某种或某些具有活性的化合物。辅导员的那句“慢慢学习下去,能体会到的”,好像突然就有些读懂了,前方的迷雾一下子散去了些。
大三基本都是专业课程,学习任务更重,但是由于更接近理想,动力明显更足了。这时候从老师口中听到了“屠呦呦”这个名字,老师简单提及她的事迹以及所获的系列成就,但是那句“她从众多民间药方中挑选,最后从青蒿中提取到了青蒿素,经过修饰后成为一种具有抗疟疾的化合物”成了一道光,劈开了我前方的混沌。
我突然发现,上大学前自己对于未来的想法,原来早就有人在从事这样的研究了,他们在努力架起传统中医药与现代药物研究的桥梁。
课后我搜索了屠呦呦事迹,惊喜地发现她完全是个本土的中国科学家,压根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想到对于师兄的话,还是不能百分之百听信的,可以作为参考,最终还须得自己多下苦工,努力学习。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番努力后,大三的成绩还算不错,并且自己权衡了一番,大四上学期考研,选择了天然药物化学专业,这个与自己理想更接近的专业。
硕士三年,我从事的是降血糖药物的研究,是课题组的老师收集了很多民间方法,最后筛选出了几种研究对象,再进行初步的实验验证,最后确定下来让我做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比较简单,分析一种植物所含的所有化合物,最后把化合物一个一个分离出来,再对单个化合物做进一步研究,明确它所具有的作用。
经过近三年早出晚归的实验,我从该种植物中提取到几种单体化合物,经过体外检测,发现其具有体外降血糖活性,但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动物体内降血糖活性相关实验,因此毕业前交由课题组其他成员将实验继续。
当时课题组与美国加州大学联系较为密切,因为课题组发表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加州大学一个教授极大的兴趣,他发来邮件说自己课题组也在做类似的研究,是否可以到我们课题组参观学习,也表示很荣幸邀请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前去加州大学交流学习。当时我就和师姐讨论,说其实中医药存在并传承了几千年,肯定是有重要价值,才吸引了加州大学的这个教授,以及其他国外课题组去做研究,查阅文献就能发现,日本对于草药研究发表的成果也特别多。
为了多接触交叉学科以取长补短,博士的专业我选择了微生物学,但是一直关注着植物药的研究进展。我觉得有几种植物药非常有前景,比如人參。作为一味大补元气的药物,人参可谓家喻户晓,从医书古籍到大热的宫斗剧,人参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言其有“回阳救逆之功效”。如今国内用现代医学手段对人参进行研究的课题组不少,发现人参中含有活性成分人参皂苷以及人参多糖等。还有雷公藤,它是一味有毒的药物,先人在用药的时候有“以毒攻毒”之说,因此尽管毒性烈,雷公藤也会被谨慎地入药。近期的研究中,雷公藤红素由于具有优异的抗癌活性在肿瘤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我博士跨专业到微生物学,主要是对昆虫病原微生物进行生物合成以及基因层面的研究,一方面拓宽知识面,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挖掘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想看看不同研究方向的碰撞,会不会带来不同的思考,毕竟除了寻找到古方草药中的活性成分,接下去还会有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而一旦发现了可能的活性成分,如何提高该种成分在植物中的合成以及使控制化合物合成的相关基因或基因组表达等一系列研究,都需要交叉学科的融合研究。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