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安心暖心的“后半篇文章”

2020-03-25 02:53袁常青辛冬妹朱华军
老区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搬迁户易地车间

袁常青 辛冬妹 朱华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了新的成就。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艰巨任务。”

2016年以来,万载县从精准识别到选址建房,从搬迁入住到后续帮扶,坚持精心部署,周密安排,高质量推进,实现了“搬得出、安置好、稳得住”的总体目标。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人口为1272户4709人。其中2016年674户2500人,2017年427户1566人,2018年171户643人,涉及16个乡镇、6户及6户以上集中安置点35个,其中:集中安置1154户4233人;县城或工业园集中安置249户1035人;乡镇集镇集中安置452户1778人;村级集中安置377户1333人;乡镇敬老院集中安置58户67人;村级敬老院集中安置18户20人;分散安置118户476人。

“十三五”期间,全县筹措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7194.475萬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296.3万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470.9万元,政府债券资金4591.275万元,专项建设基金2354.5万元,政策性低息贷款16481.5万元。目前到位资金26867.475万元,拨付资金24813.115万元。

一、压实领导责任,强化政策支撑,下好“先手棋”

俗话说:故土难离,要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主动搬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搬迁群众的现实考虑、后顾之忧,是对易地搬迁扶贫工作最大的考验。“十三五”期间,该县按照脱贫攻坚要求,在严格摸排基础上,对符合易地搬迁条件的贫困人口作出规划,有序引导搬迁安置。

高位推动,政策支持,确保“搬得出”。为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得出,该县高位推动,形成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机制,在县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由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则,建立项目负责制,统筹推进。县里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移民搬迁进城进园进集镇工作的实施意见》《万载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关于易地搬迁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拨付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拨付、使用的通知》《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为易地搬迁扶贫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精准定位,严格把住搬迁对象的“界线”。一是确定搬迁区域。将搬迁区域锁定为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水资源涵养区等农村自然村或居住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同步搬迁人口。二是科学编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组织乡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和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干部通过“拉网式”入户调查,摸清贫困户家庭情况、搬迁意愿、发展需求,编制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三是确定搬迁对象。严格按照“户申请、村组初审、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签订协议”五个环节,实行“三公示”,确保搬迁对象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因地制宜,严守安置的“标线”。搬得出,还要安置好。根据每户的发展意愿,该县采取县工业园区、县健康食品产业园、乡镇集镇(含敬老院)和中心村三级梯度安置为主和少量经批准的分散安置为辅的多元安置方式。安置点充分考虑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考虑公共设施配套,考虑群众搬迁后生产、生活、就业空间、产业发展。

茭湖乡作为山区乡镇,搬迁安置人员占全县较大比例。在安置点的安排上,采取中心村安置(11个点,安置71户269人)、集镇小区安置(紧邻乡政府地段的永兴家园,安置72户305人)和分流到三兴镇集镇、有机产业园区、县城安置小区安置的办法,并把新建农贸市场规划到安置小区旁边,给安置点贫困户就近安排公益性岗位,对贫困户摊位租赁等给予政策支持,充分考虑了被安置户的就业、创业意向,满足了被安置户的生产、生活、就业需要。

二、多措并举,扶志扶技,确保“稳得住”

搬得出,安置好,还要稳得住。这是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的关键点。据此,该县统筹谋划,多措并举,让搬迁户外出务工输出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特色产业带动一批、原有利益不变稳定一批、政策兜底保障一批,让安置贫困户“有人管、有业就、有保障”。

该县先后制定了《万载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万载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奖励补贴办法》《年度产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关于下达进一步规范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年度就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万载县就业扶贫车间管理办法(试行)》《万载县2019年精神扶贫“五扶五评”实施方案》等。

扶志扶技,打牢就业创业基础。开展“五扶五评”活动,扶志、扶智、扶德、扶勤、扶爱;评选自强之星、评互助之星、评五好家庭、评最强合作社、评感恩爱党示范户,树立劳动致富标杆,讲好搬迁脱贫故事,激发搬迁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引导搬迁贫困户参与社区管理、主动融入新社区。

建立《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基本信息台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台账》《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台账》,根据搬迁贫困户实际需求,由帮扶干部一对一指导帮助。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易地搬迁贫困户进城学习和到村里培训,打牢就业创业基础,开辟增收门路。

以县就业局实训中心为龙头,县职业技术学校、县电商产业园为培训基地,结合万载县实际情况,着力打造花炮制作、有机农产品加工、缝纫、电焊、电工、家政服务等就业品牌,扩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

以乡镇或村(社区)为单位,联合县人社局、农村农业局、林业局和科技局等,在乡(镇)或村(社区)举办扶贫实用技能培训115期,开展专项技能培训班6期,提高搬迁户劳动力技能素质。

开辟专项招聘渠道。每月20日,在县就业局人力资源市场针对安置点贫困人员开展专场主题招聘会,为贫困户开辟绿色通道,向搬迁户劳动力推荐就业岗位,促进其转移就业。搭建“万载就业网微信公众号”求职平台,通过微信扫一扫便可了解岗位信息,及时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

据统计,2019年,该县开展花炮、电焊、家政等专业技能培训8期246人,实用技能培训53期2377人,帮助到省外务工632人,县外省内务工134人,县工业园务工100人,扶贫车间或扶贫基地务工40人,公益性岗位务工104人,其他形式就业400多人。

兴办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培育“一村一业”特色。根据各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质、水源等,选准产业,建立基地,重点发展优质稻、蔬菜、果业、百合、畜牧业、水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茶叶、中药材、油茶等十大特色产业。目前,茭湖乡上峰村的茶叶,槽头、西源村的茶树菇,岭东乡东山村的莲子、田心村的水果,黄茅镇军屯村的油茶,赤兴乡皂下村的乡村旅游,仙源乡株木村的黑兔,白水乡罗桥村的黑山羊,白水乡文义村的百合,潭埠鎮山塘村的稻田鱼,高村镇大坳村的石蛙,高村镇同心村的中药材等,已形成鲜明特色。

发展村级光伏产业。全县9个乡镇42各村建立38个光伏电站,每年收益的60%分配给贫困户,40%留作村集体收入。

多元“联结”,拓宽增收渠道。以村级产业为依托,全县1272户搬迁贫困户全部加入村级扶贫合作社,分别以租赁、劳务、股份、订单等联结方式与合作社进行利益联结,签订入社、入股协议,颁发合作社股份证,实现每年300-1500元不等的分红金额,做到一户一策、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在致富能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高城镇谷源村绿泉专业合作社以龙牙百合为依托,引进龙头企业提供种源和技术指导,搬迁贫困户参与种植和管理。今年,该合作社收入百合80多吨,目前已销售10多吨,贫困户仅在合作社基地务工的收入就达1.3万元/人。

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是搬迁户房屋办不了房屋产权证问题。万载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反映,搬迁户按照每户不超过1万元的费用住进安置房,其余由国家补助。由于国家对这种安置房产权归属没有具体的政策,搬迁户对办不了房屋产权证有顾虑,担心住不长久。

二是搬迁后的土地复垦问题。按照国家对土地复垦的要求,根据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摸排结果进行认定,再根据拆旧地块规则、不得开“天窗”、复垦后新增耕地要与现有耕地连成片、单个地块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以及地块坡度要小于25度、不能在生态红线范围内等条件。万载县列入搬迁范围的贫困户(含非贫困户),都是交通条件很差,居住比较分散的,腾退的旧房及宅基地基本达不到复垦条件。

三是后续可持续发展问题。让搬迁户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从调查来看,万载县在这方面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扶贫车间建到安置点临近,比如安排公益性岗位,比如举办就业配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等,的确解决了一些安置贫困户的生计问题。但也有一些安置点出现了贫困户“回流”的情况,除了安置贫困群众有故土难离的情结影响,主要还是就业有困难、生产生活不能及时融入安置地等因素所致。突出的表现在:

1.村级“扶贫车间”吸纳安置贫困群众就业面不广。各村引进的扶贫车间,以手工业为主,产品加工型为主,安置点贫困户到扶贫车间就业也有“门槛”,真正能到扶贫车间就业的不多。茭湖乡集镇安置点临近的扶贫车间,安置贫困群众进车间就业的仅4人。

2.特色产业带动力不强。各村利用特色产业和农业基地能人带动安置贫困户就业或创业,带动力并不强,有些是安置贫困群众自身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有的是产业与基地不能精准带动安置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3.“扶志扶技”的“造血”功能不足。调查发现,搬迁安置贫困户中,有大部分是需要政府安排就业岗位的,主动寻找就业岗位或是创业的不多。主要是贫困户自我脱贫的意识还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在这个问题上,万载县开展了一些评选活动,但不能从根本上转变搬迁贫困户的就业、择业观。关于这方面的工作,需要花很多功夫。

作者简介:袁常青,万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辛冬妹,宜春日报社副社长;朱华军,万载县扶贫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程文燕

猜你喜欢
搬迁户易地车间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超过定额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扶贫车间”拔穷根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A7_p69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