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宸
[提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权制度,从此这一新兴的审计分支成为考评政府绩效的重要一环。本文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为导向,阐述在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创新,并给出审计过程中现存问题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计技术创新
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1287024Z)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2月3日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是首次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全新概念。2015年12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至此,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正式运用于实务中,成为考评领导干部与政府职能履行的重要指标。
(一)审计主体。政府审计的主体是政府审计机关,然而以自然资源资产为对象的政府审计有着其特殊之处。自然资源资产的广泛性与社会性决定了社会公众都能成为审计的主体,监督评价,协助审计工作的进行。因此,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更具多元性。
(二)审计对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象为在管辖区域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三)审计目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应当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领导干部在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的合理开采利用应当受到监督;另一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形势之下,维护自然资源资产的再生与再产能力应当成为审计的更重要的目标。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愈演愈烈,加之自然资源资产本身存在的信息量巨大、实时监测困难等特征,其审计也融入了新的元素。大数据平台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开辟了新道路,审计视野愈发开阔,追踪体系愈发实时联动,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效率明显提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阶段的特征如下:
(一)利用云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实时监控,数据联动传输,提升审计效率。自然资源资产的利用过程极其复杂,从监测勘探到实地考察,再到开发利用,无一不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来支持。而如今的实务工作中,各个技术公司都在研发相应的信息系统,为了实现审计流程全覆盖,构建时间、空间、业务三维一体化的空间数据管理体系,实时进行数据的采集并通过分析进行合理的决策。
(二)专业水准高,对复合型审计人才需求量巨大。自然资源资产由于其自身涉及到环保、水利、气象、林业、农业、国土、测绘、统计等多个领域,因此审计工作的开展更为复杂,不仅需要联合多个部门的力量协同配合,更需要一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队伍来弥补审计资源不足的劣势,指导审计过程的开展。
(三)审计评价标准尚未统一,无法实现跨区域、多层级的信息共享。目前,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进行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然而其編制较为复杂,涉及多部门、多领导,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统计标准大相径庭,价值衡量也相对困难,加之用途多样化、分散化,难以形成一套普遍适用的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体系,从而也就无法实现跨区域的信息互通。
三、大数据背景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创新
在自然资源资产的实务审计过程中,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例如盘点、抽样等,不再普遍适用于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审计过程中。要想完成对自然资源资产的离任审计,还要依赖更大规模、更专业的新技术才能完成。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依靠电磁波原理,通过传感仪器对物体形成的影像,综合识别地面情况,依靠直观的优势,在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资源的面积变化、植被覆盖状况、开采状况等具有了较为精准的把握,甚至在具体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项目审计中更好地展现了领导干部的绩效,成为离开卷宗的审计新技术。
(二)测绘技术。测绘技术依靠网络通讯、计算机分析、信息采集等技术支持,以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为核心,选取地面具有特征的区域并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技术方法中占据重要地位。测绘技术所形成的图像具有真实性,能够在时间截面上良好地反映自然区域的各项特征,精准定位面积、界线、分布状况等,使得覆盖区域广大的自然资源成为纸上的被审计对象。
(三)互联预警机制。自然资源资产的变化情况是审计的重要对象,例如:水资源存量、森林资源边界变动、矿产资源开采深度等,互联预警机制设置存量红线,一旦越线,就启动预警机制,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提供基础。此外,互联的模式能够实现跨区域的预警,协同配合,借助多方力量有效控制并缓解要情。
此外,云计算、区块链、Python等方法也有了融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可能性,众多专家学者均以此为依据设想了更为高效、动态灵活的审计新技术。有了这些新技术的支持,各种提出的审计模式也才有了载体,有了运用到实务工作的可能。
四、大数据背景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存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自然资源资产数据的时间、空间连贯性有待加强。自然资源资产在空间上具有交融性的特点,一个区域内的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区域的环境。审计人员在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审计数据的空间连贯性,可以结合周围区域的环境数据,依靠审计技术综合分析,评判结果。
(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分析工具有待丰富。目前的大数据分析工具大多为单方面分析,只能实现一般性关系型的查询分析,无法对数据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大数据背景下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应多方面、多层级、多领域地丰富分析工具,运用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算法等新方法,对数据进行层次上、深度上的多维分析。
(三)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法规法则、审计指南、审计准则。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首先应当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现状的审计法律法规,为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一套严格的标准。其次,应当逐步建立融合大数据背景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离任审计指南与审计准则体系,同时制定一系列规范,推动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稳步发展。
(四)扩大大数据背景下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覆盖范围。自然资源资产的数据库容量是环境审计的重要因素。审计机关应当建立以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为中心的数据库,不断扩充数据库的容量,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财务财政信息、环境监测数据等标准化信息。在扩充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容量的同时,对大数据的系统性分类汇总也十分重要,条理化的数据信息能够大大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五)构建大数据背景下新型审计信息平台。大数据的运用使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信息的透明化,公众可以通过审计平台查询相关环境数据信息,接触到更多的透明资料。有序运营的信息平台,能够为政府部门推动自身政务工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资料。大数据背景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信息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環境审计信息平台,要求相应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大数据的知识,对新型的审计信息平台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最新的技术协助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进行。
五、总结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来,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到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有了重大突破。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新兴审计领域,还应当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改善审计流程,创新审计模式,构建大数据背景下更加系统、全面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鹏.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部门协调机制构建[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9.39(6).
[2]李娜.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初探——“互联网+”模式视角的研究[J].河北企业,2018(4).
[3]王桂侠.基于大数据视角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探析[J].财会学习,2019(9).
[4]王茜.智慧审计新探索——3S技术助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J].河南农业,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