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航
[提要] 通过对国外会展外交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国外对于会展外交的研究和评论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以及获取国家利益。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文献综述进行评述,并引起笔者从会展外交看我国主场外交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会展外交;文化交流;国家形象;国家利益;主场外交
中图分类号:F713.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1月28日
“会展外交”即通过会展活动促进国家外交的发展,诸多展览、节事、赛事、演出等都是“会展外交”的一个缩影。在国家外交活动中,会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Diplomacy”并含“Exhibition”在EBSCO中进行检索,我们共得到文献及相关新闻评论近300篇,这里主要选取其中相关性较强的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其中的中心思想,发现国外的会展外交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部分。
一、会展外交对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作用文献综述
在外交活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展活动逐渐成为各国家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平台和载体,发挥重要的作用。舒尔兹·马里奥在其发表的论文中介绍了历史上最成功的图坦卡蒙巡回展览的外交史。他认为,展览的对象具有大使的作用,并可作为文化宣传的工具,通过参观这些文物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托尼·哈尔平在报纸《冷战后的文化交流》中提到:俄罗斯和英国似乎以针锋相对的艺术展览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在莫斯科普希金美术馆宣布主办的大型绘画展览被认为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文化合作的例子。由此可见,会展不管在任何时期,甚至在战争期间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的作用。泰勒·埃利斯讲述了在爱德华·莫罗指导的美国新闻署协助下举办的家居用品制造商“现在的美国艺术”巡回展览,是20世纪60年代促进美国文化外交交流的一种方式。凯瑟琳提到在布拉格的罗丹举办现代艺术的文化展览,其目的是通过世界主义艺术促进捷克文化的成熟,并传播捷克民族的奇异性、统一性和进步性,此次现代展会加强了法捷间的文化交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美国大使尤素福·阿尔提出通过一个重要的阿联酋艺术巡回展览向美国讲述了阿联酋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快速发展的故事,通过展览,将阿联酋人的艺术作品和文化带到美国,由此强调了文化外交的价值。
二、会展外交的国家形象提升作用文献综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在1959年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国家形象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国家形象是某个国家对自我与他者认知的结合,更多体现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非单纯的“客观事实”。由此可见,国家形象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美国新闻署长乔治艾伦发表《规划美国形象:一项交流议题》一文中强调了国家的形象提升的重要作用。瑞纳认为国家形象是国际政治中新的且是主要的一部分,有利的国家形象对吸引外国投资、为联合国的政治举措赢得支持、被选为主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等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的管理成为外交的中心任务,运用品牌影响和举办大型活动等是德国和英国常用来展示其国家形象的会展外交实践。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提及在美国卡特政府任内,美国利用二战后在文艺领域的丰富资源,在前苏联及其他国家举办大量的会展活动,例如在1977年6个城市举办了“图片下的美国”会展,主要目的是塑造 “自由民主”国家形象。马可·埃尔维拉分析了塑造一个国家形象的因素,其中就包括有奥林匹克运动会或世界展览等重大活动。卡尔·尼古拉斯对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公共外交博览会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他分析上海博览会有7,000万游客参加,中国形象被细化延伸到每一个国人身上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也是说明了会展外交活动对于国家形象的促进作用。安东诺夫·伊万在他的文章中重点分析了主办金砖国家峰会对中国的益处,他认为中国通过举办峰会提升了国家形象。钟宇在其研究项目中,从建立国家形象的角度分析了一项国际体育活动对参与国的影响,调查了韩国大学生对世界棒球经典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结构,得出观众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与他们对参与国的态度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从而证明举行体育赛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国家形象。在每年的奥运会上也是主场外交的一种有效方式,各国都充分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与实力;斐济利用其在橄榄球方面的实力,以及在2016年奥运会上的胜利,在全球范围内宣传自己,增强了国家形象。
三、通过会展外交获取国家利益文献综述
外交决策与国家外交可进行的行为选择与可获得的国家利益和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密不可分。尼古拉斯·伯恩斯在1996年12月17日在华盛顿特区国务院展览厅开幕式上的讲话提出,在就美国在世界中的作用和美国国家利益的范围的巨大的辩论中,对外展览是其长期需要的东西。强调在争取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会展外交的不可或缺性。利亚姆·肯尼迪对美国在20世纪到21世纪依托会展活动开展的一系列文化外交活动进行了研究,他提出美国政府通过各种的展览会,来向世界宣传美国的观点,在冷战早期,美国普遍通过支持巡回展览来影响“心灵”。如1946年,美国国务院组织了一个名为“前进美国艺术”的展览在欧洲巡回演出,这一次演出有效地宣传了美国对法国在国际艺术中的主导地位的挑战。同时,作者提出随着美国外交活动的目标和实践的长期存在和不确定性,各种文化展览的数量也会随之变化,同时美国政府也积极通过展览外交活动来传播信仰和价值观来提高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获取利益。罗兰·弗拉尼提出展览是民族推广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意大利政府推出了“意大利2013”,在美国各地的主要城市进行各项展览,主要的目标是让意大利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欧洲西班牙国家也通过漫画、书展来获取其民族利益。《纽约时报》瑞丁·艾伦在报道中提出土耳其利用“土耳其人:千年之旅”的展览介绍伊斯坦布尔两个主要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来加深欧盟对土耳其的认识,从而传播其国家的文化,希望通过这种途径加入欧盟。
四、文獻评述
根据对国外相关文献和新闻评论的梳理和回顾,笔者发现国外对于会展外交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其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以及获取国家利益这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大型会展外交活动的举办,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契机;此外,会展活动的主办国通过举办大型国际会展外交活动,可以有效提升主办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掌控权和话语权,进而能够为国家建立以及提升国家形象,甚至树立国家品牌,最终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利益。但笔者也发现检索到的大部分的研究内容来自于一些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或对大事件的总结反思或者是以会展业为主题进行的活动研究,对于外交活动的文献大部分以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为主要研究内容,而以会展外交为研究主题的文献研究特别少,因此笔者认为国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需要加以重视。
五、启示
无论是197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期间的以体育互访形式的外交活动,还是2013年中国提出的主场外交的概念,无一不体现我国对外交活动的重视程度。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再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场外交虽主题不尽相同,但以中国之道为世界谋和的理念一以贯之。
(一)中国主场外交展示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国不止关注中华文明,更关注文明交流互鉴。中国舞台上,不同国家文明的优秀成果得到展示,进行交流、借鉴。这是中国对传承和弘扬文明的一种守望坚持,也是中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二)中国主场外交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中国不止关注自身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搭建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到精雕“工笔画”阶段,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欢迎各国共同参与,积极对外开放,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进步。
(三)中国主场外交促进全球治理高效有序。如在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国强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强调“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大大小小的外交活动,都是中国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一场场国际活动为世界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积极贡献中国力量。这些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活动彰显中国大国地位,有效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而形式新颖、数量众多、规模各异的会展项目成为我国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手段。诸多展览、节事、赛事、演出等都是“会展外交”的一种形式、一个缩影。搭建平台、创设议题、举办活动、积极拓展对外的合作交流,成为中国特色的会展主场外交模式,并对我国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获取国家利益发挥着“能动性”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SCHULZE,MARIO,Tutankhamun in West Germany,1980-81.Representations.Winter,2018.
[2]After the cold war,a cultural exchange,Tony Halpin in Moscow,Times,The (United Kingdom),Mar 27,2008.
[3]Taylor,Alex J.Transactions:Trade,Diplomacy and the Circulation of American Art.2017.
[4]Gerin.Roseanne.Diplomacy Gets a Sporting Chance.Beijing Review,2007.12.20.
[5]Antonov,Ivan.BRICS as an Image Enhancer.International Affairs:A Russian Journal of World Politics.Diplomacy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1.
[6]Remarks at the opening of the State Department Exhibit Hall,Washington,DC,December 17,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