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昌,范世明,倪必勇,刘小芬,杨成梓,3*
(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平潭综合实验区公路管理局,福建 平潭 350400;3.福建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在福建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及福建本土植物清查与保护项目调查过程中,于福州市长乐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宁化县、德化县等地发现福建省新记录植物6 种,报道如下。
Lobelia hongianaQ. F. Wang & G. W. Hu in PhytoKeys. Sin. 95: 27—36. 2018.
桔梗科(Campanulaceae)半边莲属(Lobelia)多年生草本。茎匍匐,具分枝,高达25 cm,无毛,下部节上生根。叶互生,近无柄;叶片椭圆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2.2~9 mm,宽1.6~5 mm,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波状圆齿,先端钝。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细长,1.3~4.4 cm;萼筒倒圆锥形,基部渐狭,2.5~3 mm,无毛,绿色或紫红色;萼裂片5 或6,披针形,长1.4~2 mm,边缘有1 或2对锯齿,稀全缘。花冠白色,略带紫色,9~13 mm,外面无毛,喉部密被白色长柔毛;近二唇,裂片5,条状披针形,长5~7 mm,开放时逐渐向外弯曲;下部裂片3,覆盖稀疏的白色长柔毛,基部具黄绿色斑点;上部裂片2,无毛,稀具白色长柔毛。花药管长1.2~1.5 mm,具簇状刚毛。子房2 室,胚珠多数。蒴果倒圆锥形。种子狭椭圆形,近圆柱状,花期1~4 月,果期5~6 月。
产广西,为2018 年发表的新种[1],生于湿地或荒田。其植株虽小,但花型特异,野外较易识别。
引证标本:福州市长乐区南阳镇(118°25′50″E,27°59′16″N),海拔765 m,路边荒田、草地上,2019年1月21日,安昌、陈鸣等35018220190121003LY(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馆)。调查期间处于花期。泉州市泉港涂岭镇也有分布。
分布:广西。福建首次记录。
Lobelia alsinoidessubsp. hancei (H. Hara)Lammers in Bot. Bull. Acad. Sin. 33: 286. 1992.
桔梗科半边莲属植物。直立草本,高5~25 cm。茎有分枝,四棱状,无毛。叶互生,无柄,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25 mm,宽2~7 mm,全缘或具稀疏小圆齿,无毛。花2~10(15)朵,在茎的上部呈稀疏的总状花序;花梗纤细,基部具2 枚小苞片,长约1.5 mm。花萼筒钟状,长约2 mm,无毛,裂片钻状条形,长约2 mm,全缘;花冠蓝色、紫蓝色,二唇形,长约8 mm,背面裂至基部,上唇裂片较小,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背部中肋具柔毛,下唇裂片较大,矩圆形,长约2 mm;雄蕊除基部外连合成筒状,花丝筒部无毛,花药管稍弓曲,无毛或背部疏生柔毛,花药顶端全部生髯毛。蒴果倒卵状球形,长3~4 mm。花果期4~9 月。
本种系直立草本,花冠二唇形,长仅约8 mm,所有花药顶端均生髯毛,种子三棱状,远不同于半边莲(L. chinensis),极易区分。
引证标本: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118°50′08″E,25°09′05″N),海拔202 m,潮湿的小路边坡及草丛中,2016 年 8 月 29 日,杨成梓、安昌等35050520160829005LY(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馆)。调查期间处于花期。分布:产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生于潮湿的河边、路旁、草地及田野中[4]。福建新记录。
Lysimachia paridiformisFranch. in Bull. Soc.Linn. Paris 1: 433. 1884.
报春花科(Primulaceae)珍珠菜属(Lysimachia)多年生草本,高10~50 cm。根茎粗短或成块状;根簇生,密被黄褐色绒毛。茎直立,无毛,不分枝,节部稍膨大。叶4~6 片在茎端轮生,极少出现第二轮叶,下部叶退化呈鳞片状,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长6~20 cm,宽4~12 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无柄或近无柄,两面散生黑色腺条,侧脉4~5 对,在下面稍隆起,网脉不明显。花集生茎端成伞形花序,有时亦有少数花生于近茎端的1 对鳞片叶叶腋;花梗长5~15 mm;花萼长8~12 mm,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或卵形,基部长渐尖,无毛或具稀疏缘毛,有时具稀疏黑腺条;花冠黄色,先端钝或圆形;花丝基部合生;花药椭圆形;子房无毛,花柱长约8.5 mm。蒴果近球形,直径3.5~4 mm。花期3~5 月,果期6~8 月。
落地梅植株特征明显,叶常4~6 片在茎顶轮生,下部叶片退化成鳞片状,极易与省内同属植物区分。
引 证 标 本:三 明 市 宁 化 县(116°30′38″E,26°19′22″N),海拔555 m,林下溪边阴湿处,2019年5 月28 日,范世明、安昌等35072220190528009LY(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馆)。调查期间处于花期。
分布:产四川、贵州、湖北、湖南,生于山谷林下湿润处[5]。福建首次记录。
Oreocharis magnidensChun ex K. Y. Pan in Acta Phytotax. Sin. 25(4): 276. 1987.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多年生草本。叶莲座状基生,具柄;叶片长椭圆形,边缘有整齐的锯齿,腹面被长柔毛,背面除叶脉密被锈色绢状绵毛外,通常无毛,侧脉每边8~9 条,背面稍隆起。聚伞花序顶生,稀2 分枝,每花序具4~10 花;花序梗长12~20 cm,与花梗被较密的腺状柔毛;苞片2,被绢状绵毛,早落;花梗长4~10 mm。花萼5 裂至基部,裂片卵形,顶端锐尖,全缘,外被疏柔毛,内无毛,具3 脉。花冠细筒状,淡紫色,外被短柔毛;喉部缢缩,基部稍膨大;檐部二唇形,上唇2 裂至近基部,裂片长圆状披针形,下唇3 裂至基部,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5~10 mm,宽1~1.5 mm,顶端渐尖。雄蕊分生,内藏,花丝无毛,花药长圆形;退化雄蕊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 mm 处。花盘环状,边缘浅波状。雌蕊无毛,子房长圆形,柱头1,盘状。蒴果长圆形至倒披针形,淡褐色,无毛。花期5~7 月,果期8~10 月。
本种与长瓣马铃苣苔(O. auricular)近缘,主要区别点在于大齿马铃苣苔叶较大,长椭圆形,长4~15 cm,宽3~7 cm,边缘具整齐锯齿,花序梗及花梗被较密的腺状柔毛。
引证标本:德化县水口镇石牛山景区(118°28′20″E,25°37′45″N),海拔1593 m,路边潮湿石壁上,2019 年7 月7 日,安昌、陈鸣等35072220190707010LY(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馆)。调查期间处于花期。
分布:广西东北部,生于山谷潮湿石壁上[6]。福建新记录。
Pluchea sagittalis(Lam.) Cabrera in Bo1. Soc.Argent. Bot. 3(1): 36. 1949.
图1 福建省6 种新记录植物Fig. 1 Six newly recorded species of plants in Fujian province
菊科(Asteraceae)阔苞菊属(Pluchea)多年生草本,高0.5~1.5 m。全株具芳香气味,密被绒毛。茎多分枝。叶互生,披针形或阔披针形,中部叶片长5~15 cm,两面疏被腺毛,顶端尖,边缘具锯齿,基部向茎延伸,形成明显的翼(翅)。头状花序盘状,具异型小花,直径6~9 mm,长4~5 mm,花梗长约5 mm;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列为复伞房花序;总苞半球形,苞片棕绿色,4~5 层;外层雌花多数,花冠白色,长3~3.5 mm,顶端3 浅裂,冠毛白色,略长于花冠,瘦果棕褐色,圆柱形,具5 肋;中央两性花50~60 枚,花冠白色,顶端凸出呈紫色,长2.5~3 mm,花药及花丝外露。瘦果退化为环状。花果期3~10 月。
本种茎上具明显的翼,特征典型,易与同属其他种区分。
引证标本: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君山(119°48′32″E,25°36′15″N),海拔253 m,路边荒地及草丛,2018 年 11 月10 日,安昌、陈鸣等35012820181110015LY(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馆),调查期间处于花期。此外,南靖、泉港、德化、长乐、马尾、连江等地亦有分布。
分布:归化种,原产南美,近年来在我国台湾、广东等省有记录,生于海边湿润肥沃的沙土地或草地上[7]。福建新记录。
Melothria pendulaL. in Sp. Pl. 1: 35. 1753.
葫芦科(Cucurbitaceae)番马㼎儿属(Melothria)植物。攀援或平卧草本;茎、枝纤细,具小刚毛或无毛,叶柄细长(0.9~5 cm),具糙毛,叶片膜质到草质,多形,卵形、心形到五角形,不裂或浅到深3~5 裂,长3~5 cm,宽2~4 cm,腹面暗绿色,背面较淡,两面粗糙或具短糙硬毛,先端钝或渐尖。雌雄同株。雄花单生或3~12 朵生于腋生的总状花序上,花序梗细长(0.5~3.5 cm);花梗丝状,长1.5~9 mm;花萼钟状,长1.5~3.5 mm,被短柔毛到无毛;花冠黄色,开展,裂片倒卵状长圆形,1.5~2.5 mm,微缺,具细尖;雄蕊3,2 枚2 室,1 枚1 室;花丝短,约0.5 mm;花药椭圆体。雌花单生,通常与雄花共生;花梗细长,1~5 cm;花萼和花冠在雄花中。果近球形到椭圆形,长1.2~1.9 cm,宽约0.8 cm,成熟时黑色。种子苍白色,卵形,压扁,边缘具细小流苏,4~5 × 2~2.8 mm,厚0.6~0.9 mm。花果期全年[8]。
本种与马㼎儿(Zehneria indica)植株形态较为相似,主要区别点为美洲马㼎儿花为黄色,果实成熟时为黑色,可明显区分。
引证标本:漳州市长泰县天柱山景区(117°49′59″E,24°36′54″N),海拔85 m,路边草丛中,2019 年 3 月 23 日,安昌、陈新艳等35062520190323015LY(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馆)。调查期间处于花果期。目前,美洲马㼎儿在福建漳州多个县市均有发现,主要见于公园绿化带或苗圃周边,尚未大规模扩散至野外,建议有关部门重视。
分布:归化种,原产于美洲,东南亚有引种,近年来在我国台湾、广东、海南有记录,生于低海拔路旁灌丛中。福建首次记录。
我国有20 多种半边莲属植物,本属植物具有多种半边莲类生物碱,如山梗菜碱等,具有中枢兴奋作,临床用于治疗呼吸衰竭等症[9]。福建省半边莲属植物资源丰富,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从中寻找更多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据《中华本草》记载:“落地梅,别名四叶黄,全草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风湿疼痛、脘腹冷痛、咳嗽、跌打损伤等症[10]。”现代研究表明,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三萜及其苷类、黄酮及其苷类,此外还有有机酸、甾醇类等,其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等方面[11],福建省珍珠菜属植物资源丰富,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的前景巨大。《中药大辞典》记载[12]:“长瓣马铃苣苔,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各种出血,跌打损伤,湿热带下,痈疽疮疔。”大齿马铃苣苔作为其近缘种,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翼茎阔苞菊为近年来新归化的药用植物,在原产地南美地区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当地用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同时有研究表明该植物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衰老作用[7],可见其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开发前景广阔。番马㼎儿属原产于南美洲、南非和印度,其属内拇指西瓜(M. scabra)近年来作为新型水果在国内引种栽培,口感清甜,是一种新型健康水果[13];同属植物M. maderaspatana在其原产地是一味传统青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15]。可见美洲马㼎儿亦具有较大的药用开发价值和前景。
近年来,随着调查深入,一批福建省级新分布植物陆续被发现报道[15—17],增加了福建省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资料,同时也丰富了福建省药用植物资源;宜对福建省药用植物资源名录进行重新梳理,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药效成分的提取与筛选及药理研究,挖掘可利用的福建中药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