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link星座覆盖与时延分析

2020-03-25 01:21刘帅军徐帆江刘立祥王大鹏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卫星与网络 2020年7期
关键词:颗卫星西雅图时延

+刘帅军 徐帆江 刘立祥 王大鹏(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天基综合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2020年4月23日,SpaceX发射第七批共计60颗星链(Starlink)卫星,使星链星座在轨卫星达到420颗。Starlink星座的定位是全球卫星互联网,据马斯克所说是要实现50ms以内的时延,与地面光纤网络相当。那么,当前420颗卫星所能提供的互联网服务时延能达到多少呢?完成部署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时,所能提供的服务时延能降低到多少?

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基于自研“天智网络仿真测试床”对Starlink星座的覆盖特性、业务时延进行分析。初步的结论是,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在南北纬30-55度之间可形成较好覆盖,但仍无法提供连续无缝覆盖。以美国纽约到西雅图的端到端通信,仅可保证59%的端到端链路,平均端到端往返时延(round trip time,RTT)为51.8 ms。

本文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覆盖能力,第二部分对端到端往返时延RTT进行了分析。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有仿真图均出自天智网络仿真测试床。

一、Starlink星座全球覆盖能力分析

当前,Starlink在轨420颗卫星空间段分布如图1左图所示(数据的参考时间为2020.05.17-12:00)。作为对比,第一阶段完整的1584颗卫星星座如图1右图所示。

对Starlink星座覆盖特性的分析,以全球分布的终端为采样点,以2纬度*2经度的方式进行部署,即图1中地球表面分布的绿色x所示。覆盖特性分析取1天的仿真周期,步长60秒,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全球覆盖特性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看出,Starlink星座在南北纬53度附近可形成最优的覆盖(平均覆盖重数为4左右),这是由于其采用了53度的轨道倾角。而对于高纬度区域(高于60度),无法提供覆盖,该部分区域将由后续规划的较大倾角(包括74/70/81度)卫星提供覆盖服务;对于中低纬度区域(低于30度),基本上可提供平均1.5-2重覆盖。

图2中覆盖特性呈现典型的纬度相关特性,即全球同一纬度的区域在覆盖上具有强相关性。为此,进一步分析了Starlink星座在各纬度上的覆盖特性,如图3所示。

图1 每个运营商收入租赁收入

图2 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覆盖特性—可见卫星个数在全球范围的分布

由图3可以更清晰的看出当前Starlink星座在南北纬30-55度之间覆盖较好。由图3可看出,不同纬度上最大覆盖重数波动较大,如在北纬30度处最大覆盖重数在11~15之间波动,这是同一纬度的不同经度上最大覆盖重数有较大差异。同时,当前Starlink星座对地覆盖最小重数为0,也表明未能实现连续覆盖,这是由于当前Starlink卫星分布不够均匀而导致,通过图1左图在轨分布也可看出。(关于Starlink在轨卫星跟进与分析已在前述文章《Starlink星座卫星在轨实时跟进与分析》提及,感兴趣的读者请参阅《卫星与网络》2020年6月刊)。

作为对比,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完整Starlink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的全球覆盖特性,如图4所示。与图3相比,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实现了南北纬60度范围的连续覆盖,提供了任意时间下最小2重覆盖;同时,不同纬度上最大覆盖重数也不再波动,如对于北纬30度区域而言,不同经度的最大覆盖重数均为10重,这主要是由于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在轨分布均匀。南北纬30-50度是重点覆盖区域,可提供6重以上覆盖,之所以重点在此区域提供多重覆盖,主要考虑了全球人口的分布。

图3 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覆盖特性—可见卫星个数随纬度变化

图4 第一阶段1584颗Starlink卫星覆盖特性—可见卫星个数随纬度变化

二、Starlink星座服务时延性能分析

空间段考虑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无星间链路,地面段为26个Ka关口站(参考杨红俊分享的资料:《SpaceX公司将为Starlink星座新建21个关口站》,https://mp.weixin.qq.com/s/VgMfa9GLCxZfEvnJtfrO1Q),用户段为纽约到西雅图的通信业务。总体仿真场景及业务流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看出,由纽约到西雅图通信业务流为端-星-站-……-星-端,因为没有星间链路,所以关口站和卫星间通过多跳中继的方式提供了端到端的服务。进一步,以1天为仿真时长,端到端往返时延RTT如图6所示:

由图6上图可看出,对于纽约到西雅图之间的通信时间占比为59%,即仍有41%时间内没有可达链路。端到端RTT平均为51.8ms,且RTT波动较大,该原因仍是由于当前Starlink星座分布不够均匀而导致。作为对比,纽约到西雅图的大圆距离3869.5km光纤传播往返时延RTT为37.4ms(实际上,纽约到西雅图两点间光纤肯定大于地球大圆对应的距离,故实际RTT肯定要大于37.4ms)。

图5 当前在轨420颗卫星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场景和业务流

进一步以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为分析场景,且存在星间链路,此时端到端服务的场景和业务流如图7所示。与图5的主要区别在于,端到端的通信业务流可通过星间链路,即此时的通信业务流为端-星-星/站-……-星-端。

同样地,仿真时长1天内的端到端往返时延RTT分析如图7所示。此时,纽约到西雅图之间的可通信时间占比为100%,即保证了连续服务。端到端RTT平均为38.8ms,且RTT波动很小,与地面大圆对应的37.4ms光纤往返时延RTT相当。

图6 当前在轨420颗卫星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往返时延RTT分析

图6 第一阶段1584颗Starlink卫星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场景和业务流

图7 第一阶段1584颗Starlink卫星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往返时延RTT分析

三、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当前在轨420颗卫星及预期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规划的26个Ka关口站,分析了覆盖和端到端往返时延RTT的性能。形成如下结论:

(1)在覆盖方面:当前在轨420 颗Starlink卫星在南北纬30-55度之间可形成较好覆盖,而高于南北纬60度区域尚无覆盖,中低纬度区域覆盖较差;同时,尚未形成对地的连续覆盖。而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可形成南北纬60度以内区域无缝连续的多重覆盖,特别地,在人口密集的南北纬30-55度之间,提供了平均不小于9重的覆盖。

(2)端到端往返时延RTT方面:结合当前SpaceX在美国规划的26个Ka关口站,当前在轨420颗Starlink卫星互联网服务能力可达59%,也意味着剩余41%时间没有端到端的有效传输路径;同时,纽约到西雅图端到端往返时延RTT平均为51.8ms。而第一阶段1584颗卫星的场景下,则可保证端到端的100%通信,平均端到端往返时延RTT也降至38.8ms,与地面光纤网络相当。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我们后续将重点针对如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1)当前分析端到端往返时延RTT是较为理想的值,实际RTT值则需考虑接入/切换协议、星间/星地路由、队列调度等机制,下一步工作将结合星间/星地路由等协议分析时延等性能。

(2)除却覆盖和时延这两项指标,整网所能提供的通信容量也至关重要,下一步工作将结合全球业务量需求、Starlink卫星用户/馈电/星间链路承载能力等因素,分析整网可达容量。

(3)未来Starlink将在天上进行组网运行,下一步工作将着重分析Starlink的组网体系和协议模型。

猜你喜欢
颗卫星西雅图时延
计算机网络总时延公式的探讨
“星链”第十、十一批卫星发射
《舍不得星星》特辑:摘颗星星给你呀
基于GCC-nearest时延估计的室内声源定位
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37颗、第38颗卫星
NBA重回西雅图?
基于移动站的转发式地面站设备时延标校方法
西雅图
遇见西雅图
一箭20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