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万星计划”的那些问题……

2020-03-25 02:00姜业庆中国经济新闻网
卫星与网络 2020年7期
关键词:航天技术航天商业

+ 姜业庆(中国经济新闻网 记者)

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发展商业航天正当其时。并且,随着万物互联及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航天技术转化的黑科技高质量产品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不久前,由北京万星计划工程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简称“万星计划”)总策划、总设计、总运营的“北京京西商业航天城”即将启航的消息受到航天界各方人士的普遍关注。

据悉,京西商业航天城将以全国首家航天技术新应用小镇和全国首家航天文化小镇为两翼,致力于促进航天技术新应用及其生态建设,并以推动航天文化发展及其IP建设为使命,共同构建我国商业航天向纵深推进和跨界发展的综合性新平台、新载体。

对于许多人来说,“万星计划”以及即将诞生的新型商业航天城还颇为陌生:“万星计划”是怎样一个创业企业?“万星计划”这个名称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北京京西商业航天城”的由来、定位、模式、愿景是什么?他们将为我国商业航天乃至航天业的发展带来哪些积极的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新闻网的记者姜业庆采访了“万星计划”和京西商业航天城的发起团队成员——王文浩,李洲及商业航天知名人士刘语霏女士。

Q:我们注意到,京西商业航天城的两翼之一是全国首家航天技术新应用小镇。那么,什么是航天技术新应用?为什么会将航天技术新应用作为主要的定位之一?

王文浩:航天技术新应用,就是航天技术的二次开发与转化。众所周知,现代航天技术,作为尖端科技的集大成者,是名副其实的黑科技,对于带动各类产业全面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先导型产业,商业航天毫无疑问是当今硬科技的一个制高点,因为它聚集了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产业及周边产业。

大家耳熟能详的NASA,在航天技术的新应用方面就做得很成功。比如温度调节面料、牙科成像传感器、汽车碰撞试验的高速摄像机、实施安全监控的振动传感器、滑雪护目镜、助听器充电电池等产品和产业都广泛应用了太空技术。航天技术在民用特别是大众消费领域的开发和转化,正是其新应用的最本质体现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可以佐证,那就是高清微型摄像头,我们认为这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这项技术原本是为了火星及深空探测开发的,在数十年的研发过程中实现了边开发、边转让,其中的有关元器件技术、算法和软件的转让,催生出了运动相机、手机摄像头等一系列产品,不但创造了庞大的消费级市场,也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社交创造了全新的模式。然而对于航天研发机构来说,高清微型摄像头只是整个型号科研中一个极小的部分,但通过新的应用,使航天技术对其他产业和消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航天技术的巨大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航天领域中,更体现在通过二次开发和转让使之融入经济整体发展和技术全面进步的过程中。这是我们建立这个平台的基本理念,也是发展的大方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平台能否做大做强,首要问题是大方向要对。因此,“万星计划”团队将航天技术新应用作为京西商业航天城的两个主要定位之一,在于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这才是商业航天真正的方向,并且也能够形成与现有的商业航天发展模式的差异化定位和经营理念,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Q:“万星计划”设立的初衷是什么?它在发展航天技术新应用中将起到什么作用?

王文浩:刚才提到的NASA的技术转化中,你知道最重要的一环是什么吗?那就是NASA的技术转移并不一定在航天项目成功或完成之后才进行的,而是边开发、边转移,甚至出现过型号并未立项,而技术转移已经成功的案例。

反观我国,经过多年积累,拥有近20万项航天和国防专利技术,但是通过现有机构和机制发布出来的专利技术,还不到实际拥有量的零头。国家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来的先进技术,就这样被束之高阁。大量的专利技术找不到需求出口,或者说,找不到最佳的应用途径,即便有少量的服务于企业和政务的技术转移案例,但效益也非常有限。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究其实质不外两点:一、缺乏大规模影响消费市场的技术转移案例;二、技术的双向渗透和扩散缺乏具有市场运作经验的平台。

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因此,万星计划从策划到设计,初衷就是找到方向,搭建平台,架构起航天技术新应用的完整生态,并且,将团结各方力量,推动这个目标的落地。我们打造京西商业航天城,不是为了要地,不是为了做房地产,这是我们一开始就屏蔽的方向,我们将专注于打造航天技术新应用及其生态,并将其作为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Q:就这个问题,我还想进一步谈一下。毕竟,全国各地基本上是什么热,就兴建什么产业园,甚至有些热点产业园,遍地开花。但鲜有口碑较好和模式成功的案例,成为大家学习的示范。“万星计划”将京西商业航天城定位于航天技术的二次开发和新应用,与其他的产业园有什么区别?这样定位,又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李洲:各地产业园的模式,的确有上面说的这些问题。为了避免同样的陷阱,早在项目谋划之初,我们就定了两个基本原则:一、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二、不做千篇一律的招商模式的产业园。我们的商业航天城,必须有很强的自我造血功能,这是基本理念。事实上,也有地方政府划给我们1000亩土地,但我们坚持自己的方向。我们不需要这么多,就坚决不要。我们不是房地产公司或变相成为做房地产的公司,我们相信自己的项目,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光明的前景。

至于为什么这样定位,从刚才王总的回答中,其实不难解读我们谋略这个项目的初衷。我想补充几点,一是和很多平台、企业一样,我们对这个行业,是非常有感情,有情怀的。这是心理层面的亲近。

第二点,这种定位是基于我们对行业发展的认知和判断。我们有深耕行业多年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媒平台,通过对行业持久而深入的认知,形成了对行业发展的具有高度和深度的思考及前瞻性预测,也得到了业内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其中一个基本认识和判断就是:市场需求,尤其是消费级市场需求,是推动商业航天纵深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目前,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发展商业航天正当其时。并且,随着万物互联及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航天技术转化的黑科技高质量产品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试想,如果航天黑科技能够得到有效转化,产生大量的大众应用,不但可以培养很多中小制造公司,也能促进大的制造公司进行工艺改进,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点,这种定位是由我们确定的发展逻辑决定的,那就是由平台型进化到生态型。

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的发展逻辑就是由平台型进化到生态型,腾讯依托海量的流量,阿里巴巴依托巨大的商业操作系统,小米则依托生态链平台。他们各自都培育和扶植了一大批企业和无数个体,最终形成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这就是非常棒的,有很强生命力的发展逻辑,“万星计划”设计之初,就将市场精准定位为某个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也即消费升级时代的中高端消费群体;“万星计划”的目标是打造属于靠得住的,有品质的品牌产品,通过航天技术新应用,共建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品质消费新时代。

Q:产业园的模式,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抢夺优质企业资源的招商模式,万星计划准备怎么做?有什么秘籍吗?

李洲: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一下乌镇。

大家都知道,江南有六大古镇,乌镇排名靠后。乌镇的开发比周庄晚了整整十年,比西塘也晚了四年。乌镇起步时,除了一个茅盾故居,并没有其它可以依仗的“本钱”。开发后的乌镇,2016年游客量为930万人,收入14.6亿,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经营效益排第一的古镇。在数不胜数的中国古镇中,乌镇为什么会如此与众不同?世界互联网大会这样的顶级盛会,为什么会选择在乌镇这样一个小镇举办?答案就是,乌镇打造了一个适合并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包括独特的产品思维,差异化定位,围绕主线不断创新的营运模式等。但这一切的核心,是因为有一个激发其文化基因和动力的抓总人,有一个坚信并一以贯之的、扎扎实实落地的运营团队。他们的思路,运作,文化,学习,创新等,决定了平台的发展与生命力的持久。

刘语霏:很多时候,大家把一眼就能够看明白的,叫商业模式,我想,是这个误区。一眼就能够看明白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没有了门槛。没有门槛或门槛太低,都意味着,瞬间会有一堆模仿者蜂拥而入,于是,价格战等低层次竞争也就不可避免。通常只要是这样开端的行业,往往结局都是一窝蜂起来,一窝蜂不见踪影。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

至于你提到的产业园千篇一律的招商模式,这个已经是共识。我国的绝大多数产业园,所谓的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一场对有限的优良资源的抢夺战。这其实就是非常传统的卖过去的模式,忽略了对产业及其生态的培育周期,从长远来说,这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不会起到什么大的作用,更谈不上脱颖而出。但很多的地方政府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更多的人已经着眼于未来,懂得了卖未来的重要性和巨大价值。也就是说,卖未来,才能够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当然,这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在项目的探索期、谋略期、商业模式梳理期……我们关注的重点始终围绕:我们怎么打破单一招商等这样的“模式”。

Q:那么,“万星计划”的商业模式,可以介绍吗?

李洲:至少现在不行。可以称得上商业模式的,就肯定属于商业机密范畴。股东为此都要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我只能够说,“万星计划”绝不是单一的招商模式,“万星计划”有非常强的自我造血功能。

Q:怎么会想到“万星计划”这个名字?

王文浩:这个名字的来由,是我们的股东,也是我们的特邀顾问刘语霏女士想到的。最初谋略时,我们一起想过很多名字,甚至从史记、诗经等里面找了很多有丰富内涵的名字。因为我们一向把商标注册、知识产权放在第一位,因此很多名字在注册时就只能遗憾的放弃了。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心细的朋友们都注意到“宇宙人”这个名字。是的,我们最初是计划叫“宇宙人”,在提交名称注册审核的同时,我们也开始打“宇宙人”这个品牌,非常遗憾的是,商标审核最终只通过了几个小项,我们只能忍痛更换。

刘语霏:“万星计划”这个名称来的其实很有戏剧性。聊商业航天,自然经常会聊到伊隆·马斯克。我们说,我国商业航天还没有一个“万星计划”,感觉很遗憾,也很有紧迫感,但布局大型星座是商业航天迟早要迎接的挑战,就像美国有GPS系统,我国有北斗导航系统一样,都是迟早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当时大家就一致觉得“万星计划”非常符合我们公司定位与发展的要求:整个生态体系很庞大,未来实力也非常雄厚。我们曾经多次呼吁从消费端倒推商业航天发展,那个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挺身而出,做点什么吗?于是,我们就迅速决定了。

Q: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万星”计划,未来是要建立上万颗卫星的星座吗?“万星”的含义还包括哪些?

刘语霏: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其实万星本来就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产品的、企业的、文化的等等。只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万星计划本身的生态就很需要时间去打磨,现在说太多,为时尚早。因此,我们希望大家能够从我们的发展脉络中,去寻找答案。我们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逐一给出我们的答案。

Q:从您以往撰写的文章中,我们了解到,这么多年您放下自己公司的业务,全身心投入商业航天的深度调研。历时长达26个月,您能够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为什么想到这么做?您丢掉公司挣钱的生意,去做看不见的调研,值得吗?

刘语霏:首先感谢你提前所做的功课。感谢你认真阅读过我的文章。

近十年,航天各个平台,打造了大大小小的航天小镇,仅航天主题公园就有60多个。但一大半没有落地,落地的,基本上也是一堆摆设,毫无市场号召力可言,让创建方和地方政府都颇为郁闷。但这是航天界的责任吗?我看不完全是。你选择了脱节于市场,没有做过经营,或者是为了一时的热闹、一时的政绩的伙伴合作,要怪,只能够怪自己。调研中,我们也问自己,我们会附庸于一时的热闹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样的热闹是不可能长久的。

那么,航天技术民用市场到底能够怎么做?这是我们26个月调研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26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把国际、国内有名的实体平台,都深度调研和反复推敲了一遍,发现了实体店的诱惑与强大的市场力;随后,我们又用前后9个月的时间,进行商业模式的反复推敲;确定后,我们又经过了多次的自我否定,推倒重来……我们还是要说,乌镇是我们系列实体调研项目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乌镇模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首先,胜在有序;其次,胜在心无旁骛静心做商业;第三,有非常清晰的中长期的规划与目标,绝不为一时眼前小利所诱惑。

26个月,虽然我们的传统业务被耽误了不少,但我是个乐观的人,我更看好未来。从项目谋略初期,到项目的内容、内涵、设计、构成等多方面,我们设计做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产业园”,并希望由此构建我们发展的行业壁垒,成为蓝海的创建者,行业的标杆。这是我们最大的诉求。

Q:丢下公司挣钱的生意不做,去做这些看不见的调研,值得吗?

刘语霏: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回答你,虽然传统业务的损失很大,但,为了“万星计划”,一切都是值得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每个不同的业态或竞品,都有其独特性,完全无法复制。但,全部调研工作完成后,我们发现了一些相通的元素。这让我想起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企业也都有一些相似的要素。正因为有前期完全静心的、充分的调研作为基础,我们的“万星”计划才更有生命力。

Q:听说你们在前期用26个月做调研时,有合作单位催了很久,为什么要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去做调研呢?

刘语霏:为什么用26个月做调研,其实也很好理解,真正要做一份大的事业,首先一定要把问题真正研究透,也就是说,调研咨询必须走在前面,而不是拍脑门就上。何况成功的国际平台,尤其是实体平台,其商业模式绝对都是打磨出来,外人不可能一眼看明白,也不可能瞬间模仿。可以说,日常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我们都在不停思考和谋划,就我个人而言,看电影可能都想到工作上去了,黑暗中,我在本子上凭手感写下我当时的灵感。如果没有带本子,我会弯下腰、低头用手机记录下来。

我对我们团队说,一件事情如果真的那么简单,也许就轮不到我们了。我们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好吗?事实会证明,螃蟹是多美味和营养的食材。

采访后记

采访结束时,我问刘语霏女士,在电影院为什么要弯下腰低头记录灵感。她说:“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安静看电影,享受、分析、进入角色……但旁边有人接听电话或高谈阔论,你会很反感。将心比心,黑暗中手机屏幕是很亮的。”闻之,我很有感触。一个看上去大大咧咧的人,在细节体验上却如此心细,没有理由不相信项目的打磨会很人性化。

“先进科技+文化创意”,B2B和B2C两翼并驾齐驱的市场定位,是万星计划谋略了很久,最后确定的方向。2B对于万星计划及其团队来说,是比较成熟的业务版块;万星计划团队非常清楚地知道,2C,庞大的大众消费市场,才是规模经济的保障。因此,2C成为万星计划期待突破并打造蓝海的切入点。两翼相辅相成,并最终形成产业生态和闭环。我们有理由相信“万星计划”所期待达成规模经济的目标,美国的航天技术转化和航天文化所造就的市场规模与经济体量就是很现实的参照。这是个大蛋糕,而唯有突破,才能够真正促进传统产业实现变革并由此倒推商业航天的发展。

可以想见,在“万星计划商业航天城”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生机勃勃、熠熠生辉的企业,又何止万星?

猜你喜欢
航天技术航天商业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在新时期加强航天技术转化应用的思考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43项最新成果震撼亮相
逐梦航天日
稀奇古怪的航天技术小创意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