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念
[摘 要]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一般是因为微生物经过人体的呼吸器官进入人体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呼吸道传染疾病具有非常迅速的传播速度,而且传播范围非常广,每年都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发育不够成熟,更是如此。基于此,必须做好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关 键 词] 学前儿童;呼吸系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卫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232-02
由于学前儿童的呼吸器官和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成熟,吸道传染性疾病对其的伤害非常大。结合我任教的课程“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就学前儿童的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作如下提议。
一、认识学前儿童的呼吸系统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1]人体不断地吸取外界的氧气和呼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呼吸是由呼吸系统完成的。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及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一)学前儿童呼吸器官的特点
学前儿童(0~6岁)由于面部和颅骨发育未完全,鼻和鼻腔相对较小,鼻黏膜柔软而富有血管,鼻腔较狭窄,因此易受感染,引起充血、流涕,造成鼻腔闭塞,呼吸困难,甚至患鼻炎。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学前儿童学会用鼻子呼吸,教育幼儿不要用手挖鼻孔,不要蒙头睡觉。
学前儿童的气管、支气管管腔较成人狭窄,软骨柔软,肌肉发育不完善,缺乏弹力组织,黏膜血管丰富,黏液腺分泌不足而较干燥,黏膜纤毛运动差,不能很好地排出微生物及粘液,因而容易引起感染,导致呼吸道狭窄而发生阻塞现象。
学前儿童耳咽管较宽、短,而且平直,上呼吸道感染时易并发中耳炎。学前儿童鼻腔狭窄、伤风感冒会使鼻子不通气,以致影响睡眠和进食。要教会幼儿正确损鼻涕的方法:轻轻捂住侧鼻孔,擦完再擤另一侧。擤时不要太用力,不要把鼻孔全捂上使劲地擤,否则容易引发中耳炎等疾病。
学前儿童的声带还不够坚韧,如果经常喊叫或扯着嗓子唱歌。幼儿的音域窄,不宜唱大人的歌。活动场所要空气新鲜,避免尘土飞扬。冬天,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哭闹。得了伤风感冒要多喝水、少说话,因为这时最易哑嗓子。
(二)学前儿童呼吸功能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旺盛,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摄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为适应代谢的需要,只能以提高呼吸频率来补偿,因此,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由于学前儿童支配呼吸运动的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迷走神经兴奋性占优势,因而容易出现深浅呼吸交替或呼吸节律不齐、间歇、暂停等现象,这在新生儿期尤为明显。学前儿童期呼吸肌发育不完全,胸廓活动范围小,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
(三)学前儿童的肺发育尚不成熟[2]
1.肺含气量少、含血多,故易于感染。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
2.肺弹力纤维组织发育差,肺膨胀不够充分,易发生肺不张和肺气肿。
3.肺对外界因素如寒冷、有害气体等非常敏感,易影响肺表面活动性物质生成,进一步影响换气功能的进行。
二、传染病的特性
传染病是由病原物(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引起的一类疾病,可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流行。
学前儿童机体发育还不够完善,免疫功能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易受病原体感染而致病。特别是在托幼机构中,学前儿童之间接触密切,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造成流行。因此,积极预防、及早发现、采取措施,是托幼机构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由于传染病的致病因素是有生命的病原体,它在人体内所引起的疾病与其他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传染病有它自己的特性。
(一)流行病学特点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能够传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控制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形成传染病的流行。
1.传染源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相互传播。
(1)直接传播
病人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乃至呼出气体中,都带有病毒,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可以导致感染。患病者或者携带病毒的动物呼出气、嚎叫,同样也有病毒,会导致感染。不过,这需要近距离接触。
(2)气溶胶传播
病人喷嚏、咳嗽、说话时的飞沫,飘浮在空气中,大的颗粒会沉积下去。而直径小于2.5 pm的颗粒,就会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被吸入后,就会感染。
(3)接触传播
病人喷嚏、咳嗽的飞沫,虽然开始是播撒在空气中,但最终会沉积下来,沉积在地面、桌椅、门把手等日常用品上面,还有病人口水、痰液、唾液等分泌物,以及沾染上各类分泌物的手,触摸日常用品,也会把病毒留在上面。
如果正常人的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手就会被污染,再接触自己的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可引起感染,这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
2.麻疹: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麻疹黏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
3.风疹:临床特点为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
4.流脑: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
5.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
6.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現为发热、盗汗、全身不适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三、学前儿童呼吸系统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一)传染病高发期间,如果不必要,尽量不带孩子出门,尤其是公共场所或密闭空间,如商场、剧院、温泉、儿童娱乐城等;外出时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确因有事外出正确为学前儿童佩戴口罩,尽可能远离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
(二)传染病高发期间建议推迟或取消常规的儿童保健健康检查,尽量避免去医院。儿童疫苗预防接种的建议见《公众预防接种临时指南》。
(三)传染病高发期间不要带孩子走亲访友、聚会、聚餐。谢绝熟人触摸婴幼儿或近距离对儿童说话。
(四)用鼻子呼吸,使空气通过鼻腔,可以防止灰尘和细菌进入肺部,可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减少感冒。
1.居室保持清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2.每日定时通风,但极寒天气时应注意保暖。
3.通风时,可以将孩子转移到另一房间以免受凉感冒,感冒、咳嗽时要多饮水。
(五)家长或照护者应勤洗手,儿童也应勤洗手。
1.跟孩子玩耍前,要认真洗手。
2.家长外出回家后要更换衣物和鞋、洗手后才能抱孩子。
3.教育或帮助孩子饭前便后以及游戏玩耍、咳嗽喷嚏、接触过唾液和分泌物之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
4.如要咳嗽或打喷嚏,应用纸巾遮住口鼻。并将污染的纸巾立刻扔进有盖的垃圾箱,用流动的清水认真洗手。如果来不及用纸巾,可以用弯曲的手肘掩护,然后认真清洗手臂。
(六)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
家人避免共用毛巾、水杯,使用公筷公勺。每顿饭后仔细地清洗餐具。
(七)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胸廓及肺的正常发育。
(八)掌握擤鼻涕的正确方法,防止由于鼻腔内压过大,而使细面进入耳管,引发中耳炎。
总之,学前儿童呼吸器官系统发育没有完全成熟,身体素质比成人较低,很多人还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容易受到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侵袭,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重视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和避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郦燕君.学前儿童卫生保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梁燕.学前卫生学[M].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