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实践观视域下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0-03-24 23:17覃倩琳汤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主体院校职业

覃倩琳 汤婕

[摘           要]  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的职业能力培养本质上是职业教育多元主体之间通过客体中介开展交往的实践活动,包括开展交流、互动、互助、竞争与合作等。在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研究职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当前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主体多元化、方式直接化、模式多样化的交往实践结构特点,制定基于交往实践结构特点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法,分析多元主体交往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环境,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关    键   词]  交往实践观;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100-02

科技发展加速全球化进程,人类社会进入高度交往的社会形态。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通过改造相互关联的中介客体而结成主体间关系的物质活动[1]。而新型的基于交往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正在形成,从交往实践观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实践,分析当前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建构行业因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四者为主体的交往实践模式。四者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开展多形式交流实践,包括交流、互动、互助、竞争与合作等,在四者的交往实践活动中磨合平衡点、支撑点和落脚点,从而进一步厘定交往实践视域下职业能力培养的结构特点,寻找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为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一、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一)职业能力培养中主体间互动性问题

在交往实践观视域下,分析学生职业能力相关的各个主体要素,发现职业能力培养主体高职院校和行业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主体间互动目标不一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不同于行业培训,其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更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全方位系统化培养。而行业培训更侧重于某一技能的专门的专业化培训。两者培养目标不一致。二是主体间互动缺乏前瞻性。教育本身所特有的滞后性要求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前瞻性,要对行业变化具备敏锐的嗅觉和灵活的反应。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行业动态联系不够紧密,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及时,导致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内容、方式和标准滞后,不能前瞻性设置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和标准,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行业需求,就业困难。

(二)职业能力培养中行业渗透性问题

职前培养是学生开始进入社会行业领域的桥梁,是学生掌握基本对行业要求与标准的起点。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重视行业化渗透,分析行业人才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设计出与行业核心职业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使学生具备进入各类行业所需的能力,满足各类行业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但当前高职院校存在教学与行业实际相脱离,职业能力培养中行业要求渗透的深度、广度不足,不能满足行业对学生职业岗位知识需求和技能要求。

(三)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合作课程融合度问题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校企合作课程融合度问题。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保障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键,也是学生是否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保障。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尤为重要。既要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又要符合行业的要求。坚持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将高职院校理论传授和企业实践训练课程相互融合,为此提供发展方向和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职业教育应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职业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但目前,众多高职院校不能较好把握高职院校理论传授和企业实践训练课程的融合度问题,出现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问题,导致校企合作课程实践与理论不能有效融合,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不能贯通衔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四)职业能力培养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问题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教学有效性问题。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教学有效性问题不断受到重视。教学有效性包括职业能力培养中教学质量、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等方面。不难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理論知识点枯燥,系统性不强,实践机会少,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现象,导致教学质量、教学效率、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学的内容无法迅速应用于岗位之中,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有效性不能保证。

二、职业能力培养的结构特点

(一)交往实践主体多元化

在交往实践结构中,行业因素、高职院校一直都与专业建设中职业能力培养发生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是它们没有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互动主体,没有成为职业能力培养实践体系的重要成员。过去真正纳入结构的交往实践主体只有专业建设和职业能力,行业因素和高职院校只是作为专业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参考因素之一。而新型的基于交往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结构,行业因素和高职院校拥有同专业建设一样的交往实践主体地位,成为职业能力培养实践体系中位于第二、第三的重要交往实践主体。可以说,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培养的交流实践主体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二)交往实践方式开放化

在过去,行业因素、高职院校主要是通过专业建设间接影响职业能力培养结构设计与实施。而新型的基于交往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结构,以开放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与行业因素、高职院校等互动主体建立多层次的、直接的关系,行业因素和高职院校成为与专业建设同等重要的交往实践主体,直接与职业能力培养展开交流、互动、互助、竞争与合作等。开放化的交往实践方式更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与行业因素、高职院校建立直接紧密的联系,使其吸收、融合三方因素,进而为高职院校寻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和环境需求。

(三)交往实践模式多样化

之前专业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着力点,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专业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呈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可以说,这是一种单一、简单的交往实践模式。而新型的基于交往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中,行业因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四者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互为主体,四者之间的交往实践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具体来说,表现为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行业因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四者之间开展交流式、互动式、合作式和竞争式的交往实践模式。

三、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贴近行业,校企合作

行业标准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减少学生职业能力与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实现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是有待思考的问题。在新型的基于交往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贴近行业,确定与行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契合的职业能力结构,建立同行业要求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商量确定专业基础、核心、拓展课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为主,打破了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的界限,根据学生的需要重新组合的课程更适合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课程实施坚持校企合作,坚持校企双课堂,将院校理论教学同企业实践教学结合,使学生获得与行业匹配的职业能力。

(二)院校合作,互利共赢

除了职业能力培养中行业因素与职业能力之间的交往实践,高职院校间的校际交往实践也是职业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职院校之间的校际交往实践是指某一所高职院校与另一所或几所高职院校之间发生的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关的交流、互动、互助、竞争与合作。高职院校间的校际合作,应本着互利共赢、彼此尊重的原则开展,根据每类职业能力要求,选择适宜的合作方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职业能力培养资源的共享,信息互通,以提升本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符合未来工作岗位需求。

(三)专业建设,突出特色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设专业特色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各个方面下功夫,使本院校本专业某一方面不同且优于其他院校。这样的特色专业需要符合行业要求和院校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法,只有培养的人才是行业急需的,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才是有价值的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专业特色。而新型的基于交往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结合行业因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多主体资源和环境的优势,深入探析专业的特色定位,分析哪些特色条件符合专业特色组建的前提条件,能够支撑院校构建专业特色,从而提升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提高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职业能力培养的环境需求

分析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环境需求,既是对既有职业能力培养情况的总结,又是对未来职业能力培养方向的预测,而这种总结和预测是在行业因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四者交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高职教育本身就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对行业因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培养环境进行分析不外乎两个方向:一是政策、行业环境情况。当前政策的颁布、调整牵动着各个行业发展和行业环境,如何对已存在的政策进行改进,使其更符合新型的基于交往实踐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是有待思考的问题。二是高职院校环境情况,应营造适宜职业人培养的育人环境,构建校园环境时考虑专业建设与校园环境之间的互动,把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无形中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文化氛围,以良好的校园环境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发展

本研究主要从整体上论述高职院校职业能力的培养,探究交往实践观视域下职业能力培养的结构特点、方法和环境,提出的更多的是大部分专业适用的普适性建议,应进一步关注不同类型职业能力培养与行业因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交往实践关系的特殊性,关注共性与个性差异。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将从共性出发,研究针对个别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进一步拓展交往实践观视域下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陈铃光.交往实践观的现实维度[J].党史文苑,2010(2):57-58.

[2]黄宏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编辑 常超波

猜你喜欢
主体院校职业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何谓“主体间性”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