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语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探析

2020-03-24 22:08牛绿洲靳春晖赵华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5期
关键词:技工思政育人

牛绿洲 靳春晖 赵华美

[摘           要]  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技工院校语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提出三种建设策略,探析其实施细则,为同类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    键   词]  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思政;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5-0164-02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非思政类学科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对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总体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技工院校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语文学科优势明显: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具有较强开发价值;易于理解,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课堂创造性与课外延展性突出,学习自由度高,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能弥补学习主动性差的不足;能利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语文故事鲜活灵动,充满生活真实和生命体验,更易实现教育效果。

鉴于此,技工院校中的语文教师首先应树立起高度自觉的政治意识,提升政治素养,形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思维方式,主动构建“语文+思政”的双育人模式,从发掘教材思政元素、灵活组织课堂、拓展课外渠道等三方面建设课程思政。

一、深度提炼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人文、思政一体的教育模式

技工院校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厚的思政资源,通过主动建构,提炼重要思政元素,实现同一节课、同一篇课文中多个思政要素育人的效果。以笔者任教所使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为例,从中可提炼出涵养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建立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提升个人修养等思政元素。

(一)梳理家园故事,涵养家国情怀,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家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滋养、生命体验最深刻的地方。通过梳理《想北平》《我心归去》等对思乡情绪的书写,《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等对“人与家关系”的深度思考,唤起学生产生自觉承担“小我”责任、呵护家园、热爱祖国的情结,主动将“个人”“家”“国”紧密结合,涵养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家国情怀,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二)精读伟人诗词,领略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与学生精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感受青年毛泽东不畏艰难、“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通过追溯伟人革命奋斗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建设过程,领略中华民族自主自立、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传承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红色基因。

(三)比对今昔时代背景,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纵向比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新时代风貌,引领学生找出沧桑巨变,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理解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坚定制度自信。比如,拿《雨巷》创作时中国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氛围中与当下的和平生活做比对,引导学生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并愿意为更长久的和平奋斗;拿《我心归去》创作时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与新时代城镇、农村面貌做比对,让学生准确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对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拿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创作背景进行比对,理清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生生不息的原因,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四)吟诵青春诗篇,建立奋发向上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理想信念的缺失同样会导致其误入歧途。因而,在吟诵青春诗篇中提炼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建立奋发向上的理想信念。比如,引领学生吟诵《相信未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学习《六月,我们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形成对远大理想的期待;品味《致橡树》,树立平等独立的愛情观;揣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产生对诗意地栖居的富足精神生活的向往。

(五)阅读大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因而,教师应引领学生欣赏“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湘江秋景、明朗和暖的江南冬景、神秘澄澈的瓦尔登湖等,感受自然之美;深入文章内核,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价值所在,体会柳宗元“西山宴游”、苏轼“泛舟赤壁”时的人生感悟,学会从自然中汲取充盈生命的养分;最终树立起与“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自然观。

(六)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提升自我认知修养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升学习品质,对于技工院校学生实现成人成才的梦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研习《劝学》《师说》等课文,引领学生认识持续学习的重要意义,懂得尊师问道的道理,理解持之以恒、不耻下问等学习态度的价值,掌握并运用不断积累知识、精读常读杰作等学习方法,提升自我认知和修养,实现立德树人。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资源,提炼思政元素,通过合理的课堂建构,打造人文教育、思政教育合力并举的模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灵活组织课堂,设置思政教育环节,提升课堂育人效果

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课堂、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笔者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设置思政教育固定环节、随机生成环节,并充分利用作文课,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取得不错的课堂育人效果。

(一)设置思政教育固定环节,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常态化推进,在课堂上设置固定思政教育环节很有必要。设置“两分钟讲好国学小故事”环节,要求学生课前登台脱稿讲述一个国学故事,之后全班学生就该故事展开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一致观点;设置“主题日三分钟演讲”环节,在国庆节、建党节、五四青年节、学雷锋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前后,组织开展主题日演讲活动,请2~3名学生登台演讲,之后展开全班研讨。设置这些固定环节,有助于学生增强登台表演和口语表达等能力,提升政治认识、政治觉悟。

(二)合理结合授课内容,正确评议社会现象,随机实现思政教育

语文是一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紧密衔接的学科,要求教师备好语文课的同时备足社会课,结合授课内容,随机讲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传播“正能量段子”。比如,学习《荷塘月色》时,讨论“流行歌手将经典文化为我所用”现象的利与弊;学习《品质》时,评议“明星偷税漏税、论文造假”等问题;学习《我与地坛》时,比对“汶川母亲用怀抱为孩子搭起庇护所”与“北大学子弑母”两起事件等。这一策略能有效提升技工院校学生“抬头率”,使他们在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过程中,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在教师引导下产生正确的褒贬观点,对“三观”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用好作文课,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作文全过程

从教学实践来看,技工院校大多数初中起点的学生作文水平

不高,写作思维固化现象严重,提升空间大。教师在不破坏学生独立构思及作文文学性、美感的前提下,积极适时加以思想性引导。自主命题时,命制符合学生基本生活实际、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题目;无法自主命题时,通过评述,引导思维固化、套路化的学生在构思时“旧瓶装新酒”,从个人狭隘的思路走出来,摒弃老掉牙的素材,扩大眼界,把“小我”置于社会“大我”中,书写个体精神面貌,展现新时代风貌,展示社会大格局。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灵活组织课堂,将思政教育无缝融入语文课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广泛延展课外渠道,激发育人联动效应

语文学科建设课程思政,不仅要从学科自身发掘资源、向课堂要效果,更要“走出去,引进来”,广开课外渠道,通过呼应思政学科、举办读书社相关活动、指导学生参加与语文相关的竞赛等方式,激发育人联动效应,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积极呼应思政学科,形成育人合力

积极与专职思政课教师探讨思政学科育人方式、语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渠道,利用语文与思政在教材编排使用上的诸多互通处,形成并实施互相借鉴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的有效呼应策略,形成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成效。

(二)举办读书社活动,打造学生在实践中汲取思政滋养的平台

利用语文教师的学科优势及学院图书馆资源,组建读书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根据育人需求,分期制订阅读书目。比如,推荐学生阅读《这里是中国》《平凡的世界》等优秀图书,引领学生通过阅读体悟生命价值,产生奋进动力,引发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设定“青春”“梦想”“亲情”等主题,定期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引领学生在分享中升华思想;开设读书社公众号,鼓励学生主动投稿,通过师生线上共改,提升作品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并及时发表,以起到宣传效应;定期举办大型读书会演活动,组织指导学生选取《雷雨》《鸿门宴》等课文中的章节改编成课本剧,切身体会文本思想内蕴。读书社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在实践中汲取思政滋养提供了平台。

(三)指导学生参加与语文相关的竞赛,提升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

相对高中生而言,技工院校学生学习兴趣能力较弱,参与活动与竞赛的热情高。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创设参赛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由系部、学院或者市局举办的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竞赛活动,比如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我最尊敬的工院女教师”征文比赛、“阅读·與爱同行读书朗诵大赛选拔赛”等,做好从选题、撰稿到现场参赛各环节的指导工作。让学生体会参赛过程中的获得感,激发奋斗精神,提升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

总之,技工院校语文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语文教师提升政治素养、政治能力,结合学科、学生特点,发掘教材思政资源,灵活组织课堂,合理向课外延展,形成多渠道联动效应。这些能够为其他学科尤其是文史类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探索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

[2]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97.

编辑 张 俐

猜你喜欢
技工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从技工到英雄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技工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