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摘 要]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中,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实践结果。对学校来说,必须选择具备各方面管理保障的企业与之合作,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及对学生的专业化发展和成长起着促进作用。对企业来说,保障了学生专业化成长的同时,学生也能为其提供相关的劳动力保障,使学校与企业取得双赢。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是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方互惠互利三赢结果的关键与核心。对进行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教师来说,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也同样为之提供了很多便利,促进了教师自身业务的提升,对学校未来的教学及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良好关系;中职学校;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5-0146-02
中职生进行“社会实践”对他们的专业化成长以及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校企合作模式无疑为其提供了既安全又有保障的好机会。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更好地为中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安全与健康的机会和利益保障,对学校、家庭、學生来说值得信赖。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把中职生培养成为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中职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为什么样的企业或个人培养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光靠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学校的统筹安排和协调下,由带队教师陪同学生一起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起到了提升作用;另一方面也打消了大多数家长及学生本人的顾虑,真正做到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使学校的管理得到社会的广泛信任与支持,从而更好地宣传中职学校,为中职学校的招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让中职教育得到社会的接受和认可,更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言归正传,校企合作势在必行,而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则是中职生成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与关键。
充分认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对中职生成功进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才能很好地组织和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工作,2019年12月25日,由笔者带领我校2018级计算机专业和2018级汽修专业共36名学生前往广东省深圳市海能达通讯有限公司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社会实践对我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我作为带队驻厂管理教师,虽然从事中职教育多年,也一直在努力践行职业教育的培养标准,但深入企业实践一直是我工作的空白。在长期的工作中,根据岗位要求,引导学生一直是我的短板,我只能根据自己所学所想来要求和引领学生,这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所以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也坚信带领36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价值所在。为了这次的活动,我提前向我校有驻厂经验的教师请教,咨询了实践过程中学生常见问题的相关处理方法。也向学校一直担任学生就业与实践工作的领导请教驻厂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做到有备而来,乘胜而归。
经过两个月的驻厂管理,我见证了学生在实践环境中的成长和变化,学生无论在个人职业规划、认知、规则意识培养、意志品质磨炼和个性成长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转变和提升。他们的变化让我再一次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在中职生成长中的价值。两个月里,我也感受到与学校合作的深圳市海能达通讯有限公司各个相关责任人在对员工的管理的专业度。针对该企业和学校的良好管理协作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这种良好关系对学生有序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针对如何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总结出以下几点供大家探讨。
一、选好社会实践的企业
严格把关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企业的选择关系到学生实践的成败。无论是该企业的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及筛选。当前中职生多数的成长环境已不同于过往,“00后”的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要求更高。虽然此次来进行企业实践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但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差,所以对实践的环境要求也不低。学校在选择企业时要特别注重考虑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有利于他们及时适应及较快接受。就拿这次我们进行实践的企业来说,学生来到深圳市海能达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天就被外派到另一个区的另一个企业,路途中的行李搬运及疲惫让学生对此颇有怨言,但好在住宿条件不错,4人间的公寓楼,每个房间都有独立卫浴,学生一下就忘记了路途中的疲惫,对宿管的要求也是积极响应并按规定执行。从另一方面来看,住宿条件的满足首先就稳定了学生想要留下来工作的心情,这对随后工作的顺利安排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社会上很多人对来自农村的人还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农村的学生还像以前那样,不挑剔甚至是没资格挑剔住宿条件,若是如此,这些人真的就大错特错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即使是农村的学生,也更注重生活的质量,这是地域也限制不了的最低要求。其次,学生对吃的东西也较为讲究。由于口味的不同,很多学生一开始也在抱怨食物的清淡,好在现在的外卖方便,各种口味都可以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学生也习惯了。生活的满意度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能继续实践活动,所以学校在对合作的企业进行评估时,一定要注重生活和住宿条件的选择。不能一味只注重企业规模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是否规范和合理也是学校选择合作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职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要提前掌握企业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了解企业和学校管理不一样的地方,这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提升自己,找到今后学习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学生社会实践制度体系
打造专业化的学生社会实践制度体系是有效社会实践的保证。杜绝一切随意的安排和无制度化的管理模式。理实一体化的中职生培养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提前转换思想,找到努力的方向。如果学校内部制订出比较系统的实践管理制度体系,就更加安心地听从学校的统筹安排,也更加信任学校。怎样才能打造好相关制度呢?为了保证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正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我认为学校应该组建专门的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教师团队,尤其是有过成功驻厂管理经验的教师,针对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中常见的各类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制度体系,这对实践工作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制度体系不仅要包括对常规问题的应对和处理,而且要针对特殊情况做出应急处理,甚至包括危机问题的攻克等问题,以此作为带队教师引导和管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这不仅有助于让教师和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价值,而且有助于教师消除带队驻厂的后顾之忧,为驻厂教师的高效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心理预设教育和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各种危急事件的能力,比如传染病的防治等课题。只有提前做好相关教育,学生真正遇到问题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这对在外实践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三、企业对学生的实践体现人文关怀
学生在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践过程中,多数社会企业都会把学生工当作是一般的成人工对待,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智发展水平。在实践的岗位上按老员工的管理标准来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中职生年龄集中在16~18岁之间,他们从未接触过社会,短时间里也无法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在工作岗位中一开始表现出极度不适应工作的状态,学生反映最多的是太累、休息时间不够、吃饭时间不够,甚至白班转夜班无法适应,白天睡不着,晚上上班没精神。诸如此类的问题,个人认为相关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有相应的人文关怀。学生虽然在时间长度上比不上成人工,但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他們的学习能力极强,只要在企业日常管理中给予他们一定的弹性,他们创造的价值一定不会比成人工差。规则之内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而规则之外只要对学生体现出相应的人文关怀,学生一定会更乐于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只要用心去对待进行实践的中职生,这些中职生会回报以相应的工作热情。所以我认为必要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
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企业管理有别于学校管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几乎是企业对他们进行管理,在岗位上出现的一切问题要由相关负责人处理,所以企业与学校,企业负责人与驻厂教师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减少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误解,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一并打消了家长的疑义,从而也让学校的工作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在校企合作的共同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能让事情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五、注重带队教师的选派工作
学校在派遣带队教师的时候,必须提前进行考查。驻厂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协助企业管理学生,与学校、家长进行联系,及时将实践的学生情况上报学校,并据实告知家长关于学生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遇到的难题。及时把企业及学校的相关工作落实,该转达学生的要求第一时间转达给学生,肩负着上传下达的使命。同时,驻厂教师角色具有多面性,是学校的临时代言人,是实践学生的临时监护人,是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直接接头人。多重身份给驻厂教师带来的是多重压力。除了工作,驻厂教师还要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家人承受不同于工作的压力。因此,校企合作中带队教师必须选择相对来说心理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较强、沟通能力出色、责任心较强的教师,尤其建议选择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师带队。
总之,对中职学校来说,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对学生进行企业实践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只有在充分的制度保障下,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才能达到高度统一和结合,也才能有目标性地针对就业岗位培养出合格的中职生接班人。同时也能让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长期、共赢的双边关系。加强校企合作是当前中职学校必须要做的大事,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让中职教育更加有突破性,也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工匠。
参考文献:
[1]王珍燕.论科技与教育的关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3).
[2]王承欣.中职班级凝聚力培育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76).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