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长鲸探龙宫“中国考古01”

2020-03-24 11:32王志杰
大众考古 2020年9期
关键词:潜水员考古海域

王志杰

中国水下考古自1989年诞生以来,平时的工作都离不开船这个伙伴,它不单单载着水下考古队员从陆地驶向深蓝,更承载了中国考古从陆地向海洋拓展的期望。长期以来,由于经费和技术积累的限制,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往往是在工作海域附近租借渔船来开展工作。这些渔船在设计建造之初并不是专为水下考古使用,因而在工作空间、作业分区、居住生活环境、船舶性能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往往需要对这些船只进行改装来适配,这种改装也仅停留在可堪一用的阶段。还要从紧凑的工作时间中抽出专门的设备安装调试时间,这样的时间成本在水下考古工作中显得十分昂贵。而且小船抗风浪性很差,所有在小船上长期驻扎过的水下考古队员大多会有被颠得七荤八素的惨痛回忆,这样的状态再继续水下作业实在是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

随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远海、大深度项目的开展让拥有一艘专用的水下考古工作船显得颇为重要。2014年,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在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船台建成并下水服役,开始了它转战中国各海域的水下文化遗产考古工作。第一站是前往辽宁丹东海域开展“丹东一号”(致远舰)和曹妃甸水下考古调查,在随后的日子里这艘船参与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型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在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经验是笔宝贵的财富,可以为今后“中国考古01”的继续改进提供思路。

概况

2014—2019年,“中国考古01”的航迹遍布中国四大海域,每年使用4—6个月。除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之外,“中国考古01”还能提供海洋文化宣传、教育平台,具备一定的展示能力,曾多次在停泊码头开展海洋考古宣传活动。

“中国考古01”选取钢质、单层连续甲板,为长首楼封闭结构,拥有全景式驾驶室、单一发电机舱,采用全电力推进,全船生活和工作舱室设中央空调。船为单锚系,设置舭龙骨和被动可控式减摇水舱以改善适航性。除了这些船舶必备的设计之外,作为专用的水下考古船,专业配置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考古01”的使命是承担水下文化遗址的普查、专项调查及小型发掘工作,因此需要配备各种物探设备来发现、确认和定位水下文物遗存,为发掘、保护提供准确信息。水下考古工作时需要对水下遗存进行测绘记录、摄影摄像、遗址清理、提取文物以及出水文物的初步处理和暂时保管等,因此也设计了专门的工作舱室和支援设备。

甲板减压舱

大深度潜水时,潜水员面临减压病的风险,这也是考古潜水作业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以往在大深度工作时会借用配合单位的减压设备或者快艇后送的形式,这又增加了额外风险。针对这一需求,“中国考古01”在主甲板左舷设置了减压舱集装箱,安装四人用减压舱、独立电气控制台等,用于潜水员水面减压、医疗恢复以及应急治疗。配套的空气供气装置(含储气罐、空压机等)布置在减压舱集装箱正下方平台甲板的4号设备间内,配套的氧气瓶布置在平台甲板的氧气瓶舱内。依托这套减压设备,水下考古队员可以开展减压舱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这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的安全系数。

甲板充氣站

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或背负压缩空气瓶或通过脐带连接水面供气设备。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或者混合气体压进气瓶,一般情况下,一只气瓶能供一名潜水员在10米左右的水深使用约40分钟,但充气从空瓶状态到充满则需要约30分钟。对水下考古而言,充气设备是实实在在的“刚需品”,充气效率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为此,“中国考古01”上专门配置了甲板充气站,气体输出为4000 立方米/小时,这极大提高了出勤效率。为进一步提升功效,2019年船舶5年特检上坞时,将充气头由2个改造为4个。

船载物探

物探即物理探测系统,是水下考古工作的眼睛。“中国考古01”在最初设计时就预留有测量井,不过实际使用时未曾使用过。2019年船舶5年特检上坞时,专门改造物探设备间,可以便捷安装多波束系统、测扫声呐系统、测流系统、浅地层剖面系统、水下声学定位系统等设备,使“中国考古01”的数据采集以及资料处理功能有了质的飞跃。另外物探设备间可容纳ROV水下机器人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完成水下搜索、摄影、提取等任务。

潜水舷梯

考虑到潜水时负荷较大,潜水员体力消耗高,后甲板干舷较高,为方便潜水员入水和出水在主甲板尾部右舷设置自动潜水舷梯1部,潜水舷梯可翻转入水1.5米。

水下抽泥设备

目前的水下发掘方法有气升式、抽水式、平移式三种。水下抽泥设备利用水面空压机、水泵给水下抽泥管输送高压气体或高压水,管内气体或水流上升形成管内管外压力差,压迫管外海水形成水流顺管带走泥沙。“中国考古01”在出厂时就安装水下抽泥设备,但因为安装在左舷尾部,大口径抽泥头过重,考古队员实际操作时无法在水中自由搬动,所以一直弃用至今。

使用经验与改进方向

服役至今,“中国考古01”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工作平台,但作为第一艘水下考古专业用船,其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总结这些经验才能为未来“中国考古01”的改进和后续姊妹船的建造提供帮助。

与法国、韩国现有的两艘考古作业船简单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考古01号是吨位最大的水下考古专用船,这意味着在未来有更大的改进空间。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中国考古01”吨位大,但适航性有改善空间,多数海域只能远距离支援,要抵达作业区域仍需借助小渔船的帮助,除船只吨位的限制外,船舶稳定性和停泊固定设备仍需继续改进,毕竟出现沉船的海域多是海况复杂的区域,水流变化急、水下地形复杂,这与能够全海域航行的安德烈·马尔罗号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后者基本不受海况限制。

当“中国考古01”在遗址水面上方停泊,准备发掘或测量时,需要能够稳定的驻停,但目前原装的单锚系无法满足要求,遇到水流可能会让船围着锚做圆周运动,这对周边船只和水下作业人员来说是相当危险的,“中国考古01”的使用者意识到了这些问题。2019年,船舶5年特检上坞前,曾计划将之前的单锚系改造为四锚定位,但涉及到锚、锚系、锚机的增加,舱室与船舶载重负荷有限,故放弃该计划。这些改造可能需要等到中期大修时进一步做全盘计划才能实现。

就水下发掘设备而言,原装的抽泥设备因太重长期无法使用,造成资源浪费,关于对抽泥设备的改进,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丰富的经验,结合水面吊机将大型抽泥硬管悬浮在遗址上方,硬管一端加装软管进行抽泥。此外,“中国考古01”的年出航率与安德烈·马尔罗号相比差距也非常明显。

水下考古专用船只在设计建造时,需要汲取本国水下考古的工作海域自然状况和水下考古业务经验,从而提高水下考古工作船的工作效率。通过实践与思考,“中国考古01”也在不断改进提升,相信在所有水下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这艘船终将会成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本文在写作期间得到了众多水下考古同仁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丁见祥、冯雷、王霁、魏超等几位先生提供了图片和技术资料,在此谨致谢忱!

(作者为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潜水员考古海域
画图捉迷藏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十大事故多发海域中国南海周边排第二
潜水员
“美梦成真”之潜水员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