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符小花 何古柔 赵鑫淼 杨璐
摘要:
以济南市女性“老漂族”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关系融入、家庭关系融入、心理融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其社会融入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调查发现济南市女性“老漂族”城市融入存在社会交际困难、家庭关系紧张、心理状况不佳、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应从自身、政府、社区、家庭四位一体来解决女性“老漂族”市融入困境问题,除了自身要改变思想观念,政府和国家要完善相关的政策与保障措施外,社区要为女性“老漂族”提供服务平台,为她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家庭也要给予女性“老漂族”更多的理解与沟通,及时排解她们心中的忧愁与紧张,关注她们的心理健康,完善她们的社会保障,走出城市“边缘人”的困境。
关键词:女性老漂族;城市融入;对策
引言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共有2.47亿流动人口,其中老年流动人口接近1800万,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这些老年流动人口被形象地称为老漂族。她们是一群年龄在55岁左右,无论出于自愿还是无奈,在本可安享晚年时,离开熟悉的家乡,来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照顾子女孙辈,并且重新适应新生活的非本地户籍的准老年人和老年群体。在中国女性的退休年龄较之男性的要早,再加上女性的心思细腻,擅长操持家务等特性,在帮助子女照看孙辈的老漂族中,主力军是女性。这些老漂族面对新的城市环境。如何适应与融入其中成为她们面临的问题。基于对济南市女性“老漂族”的社会融入困境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其困境进行对策分析。
一、女性“老漂族”的社会融入困境分析
(一)社会关系融入問题
作为社区的“边缘人”,没有朋友、无法融入城市社区是被访者认为最难过的事情。对于已步入老年的女性“老漂族”来说,来到陌生的生活地,与原有社会支持系统脱离,从心理情感上,这是一次重新“洗牌”。由于老年人的特殊性,他们并不能马上适应当地的生活,不敢与陌生人交往;同时社区也没有针对女性“老漂族”的任何专门组织或活动,即使有相关活动,他们也大多不会主动参加。旧的生活圈子远离,新的生活圈子难以建立,遇到家庭琐事、情感孤独等问题时便无人倾诉。据我们深入调查显示:在邻里相处方面,13%的女性“老漂族”认为“与邻居相处地非常不融洽”;在社区参与方面,90%的女生“老漂族”表示“从未参加过社区举办的活动”;在社会支持方面,25%的女性“老漂族”表示“从未或很少受到过周围人的帮助”;在人际交往方面,40%的女性“老漂族”认为“聊得来的朋友非常少”、80%的女性“老漂族”出于“语言不通、家务事太繁忙”等等原因,女性“老漂族”往往不会继续深入地同本地居民进行交往、20%的女性“老漂族”则认为这里是子女的家,自己将来是要回到老家生活的,所以没有必要去交朋友;在社会态度方面,10%的女性“老漂族”表示“会受到本地人的歧视”。由此可见,女性“老漂族”关系融入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少参加过社区举办的活动、社会支持网络单薄、朋友比较少。
(二)心理融入问题
从心理上认可和接纳自己所在的城市,坦然面对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此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是“老漂族”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只有对社区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才能顺利完成适应社区社会生活的社会化过程。据调查显示:在居留意愿方面,35%的女性“老漂族”表示“不太愿意在济南市长住”;在故土情结方面,75%的女性“老漂族”表示“非常想念自己老家的生活和好友”;在心理健康方面,85%的女性“老漂族”对心理疾病知之甚少,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已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在身份认同方面,45%的女性“老漂族”认为“自己并不是本地人”;在幸福感受方面,14%的女性“老漂族”认为“现在生活地不太幸福”。由此可见,女性“老漂族”的心理融入问题主要表现为想念老家的生活和朋友、不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不愿在济南住。
(三)社会保障问题
女性“老漂族”作为一类特殊的流动人口,需要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例如异地养老、异地就医、交通出行、公共设施享受。然而受到严格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却不能享受到与当地老人一样的社会福利。女性老漂族”如不能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上无后顾之忧,那他们在异乡的生活便不会踏实、安稳。据调查显示:90%的女性“老漂族”表示,户籍制度的限制是城市融入问题的一大难题,他们没有当地户口,因而无法享受很多针对当地老人的优惠政策和社会活动;75%的女性“老漂族”表示,在异地领取养老金也面临着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手续烦琐;60%的女性“老漂族”表示,现在的医保、社保制度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异地就医结算方面。目前虽然我国31个省份已在省内实现了异地就医结算和报销,但是对于跨省份和跨区域的女性“老漂族”来说,依旧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办理各项保险时也往往受到非本地户口的限制,退休金也是从原籍发放。由此可知,女性“老漂族”只能享受户籍所在地的社会保障政策,在异乡则享受不了与当地老人一样的优惠福利和社保制度。
(四)家庭关系问题
经调查显示,70%的女性“老漂族”为夫妻一方远离家乡来济南挑起照顾晚辈的责任。夫妻两地分居,使女性“老漂族”们一方面放心不下独自一人在家的老伴,另一方面倍感孤独,难以适应没有老伴的生活;50%的女性“老漂族”表示需要来自子女的关心和照顾;25%的女性“老漂族”表示,自己需要与家乡的亲朋好友沟通交流,来寻求安慰和排解内心的孤单寂寞;35%的女性“老漂族”表示,他们在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会产生代际冲突,从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另外,跟子女相处方面,由于教育理念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沟通方式的欠缺,导致家庭矛盾频发,婆媳关系紧张,这更加剧了女性“老漂族”们的心理负担,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在城市的生活。
二、女性“老漂族”社会融入对策分析
(一)自身层面
老漂族调整身心状态,提高适应能力,首先要从自身寻找融入困难的成因。调整负面情绪积极做出改变,主动融入城市社会,一方面改变心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主动建立自己独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走出家门主动活跃于社区,熟悉社区环境,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形成除了家人之外自己独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接受子女辈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自己对城市生活的热爱,确立对该城市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宽慰,积极的面对生活,消除精神寂寞和代际冲突产生的影响。
(二)政府层面
社会政策作为正式的制度性支持,可以为老漂族的城市社会融入提供政策保障。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及相关公共管理部门对老漂族的关注还不够多。目前,济南市大多数优待窗口只物只允许本地户籍老人开放,建议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扩大优待范围,可向有居住证的老漂族办理公交卡,地铁优惠卡,等公共设施优待,降低老漂族享受城市社会福利的限制和要求,逐步实现政策和配套制度的变革,鼓励他们将户籍迁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在医疗保障方面可以依托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全国范围内建立异地就医管理数据库,老漂族异地就医时,只需持标准的社会保障卡到医院就医,异地就医结算直接在网络上的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从而简化异地就医手续,节省物力和财力逐步,缩小济南“老漂族”于本地户籍老人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归属感。
(三)家庭层面
老漂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主要支持系统来源于家庭。家庭关系对老漂的社会融入具有重要作用,老漂族与子女家庭产生矛盾的原因大多是缺乏沟通与理解。所到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误会与间隙,这需要平时忙于工作的子女们多抽时间陪伴母亲多与母亲交流、多了解母亲的心理需求、理解母亲的想法与难处、多给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陪她们做一些她们爱好的事情,增进亲子间的互动,给老人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使母亲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为她们更好地融入异地生活打下基础。在物质层面上,作为子女,应为母亲的养老问题提供保障。
(四)社区层面
社区可联和公益组织平台为老漂族们提供服务照顾、搭建交友平台,设置多种新颖有吸引力的项目,提升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让老漂族更好的更快的融入异地生活,有必要建设一支有专业服务水平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协调社区的各项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提高老漂族的社区参与度,增加老漂族的社交活动机会,帮助老人走出家庭,培养与社区的感情,增强其价值感和归属感。有针对性地帮助老人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性和具体的问题。一站式服务,帮助老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使用手机、公交地铁搭乘、寻医问药。
三、结语
通过对济南市女性“老漂族”的融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漂族老人是一个等待关爱的群体,除了老人自身主动融入适应异地生活之外,我们更应该呼吁政府,社区和家庭,对这部分老年群体更多的关注,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更快的实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确保老漂族自身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彰显社会的正义和平等。使他们能够缓解对陌生城市的疏离感,尽快融入当地社区安享晚年生活,使女性老漂族提高幸福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徐载娟,何汶莲,卓文霞,林露纯,谢宇佳.广州市“老漂族”城市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9(08):30-31.
[2]许加明,夏蓓蕾.农村“老漂族”的异地养老困境及应对策略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3(04):48-54.
[3]杨妞妞.浅析南昌市异地养老保障制度建设[J].现代商业,2019(18):51-53.
[4]周红月.城市“老漂族”家庭适应中婆媳关系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9(08):238+240.
[5]曹殷杰,赵涛,李宜霖,陈瑞,徐依韵,许加明.农村“老漂族”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淮安市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04):18-19.
[6]王璇. 社区视角下女性老漂族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8.
[7]陈晓宇,杨扬.“老漂族”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探析[J].科技风,2018(36):255.
[8]程紫溦. “老漂族”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8.
[9]赵仲杰,余光辉.跨省“老漂族”的異地医保困境及应对策略[J].改革与开放,2018(22):93-96.
[10]甘皙.“老漂族”缺乏归属感 面临就医难 何处安放晚年[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5(03):31-32.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