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淑慧 陈静
当代大學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知识群体,客观的说,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首先,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爱国热情。如,在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期间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融入了莘莘学子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他们热爱公益,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如,不少城市都出现为农民工订票的大学生志愿团,专门解决农民工订票难问题,在大学校园中,也经常出现类似“暖冬”、“大山天使”的主题性志愿行动,为贫困山区儿童募捐冬衣,从事支教服务工作。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问题与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并有着一定的奉献精神与高度责任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履行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以此来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也讲到,“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此外,在《人民日报》(2015年 5 月 14 日 07 版)中也评论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表现在政治鉴别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基本政治立场正确;价值取向多元,但总体上认同主流价值;对时尚潮流敏感,但对传统美德也有敬意;抗挫折能力减弱,但进取意识强烈。诚然,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呈现出复杂多样,参差不齐的多样化状态。大多数学生在校时都能够刻苦钻研学业,有责任、有理想、有担当,毕业后也能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少部分大学生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弱化趋势,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
国家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化
在社会转型阶段,因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很容易陷入矛盾状态,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漠不关心。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观念已经甚少被当代大学生所青睐,缺乏社会主人翁意识。例如,大学生们都极少关注国家动态,甚至也很少观看新闻联播,有些也只是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去关注国情,努力读书考大学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又如许多应届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与就业单位签订协议后,因为有更好的工作而单方面随意毁约,这种不诚信行为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一种表现。网络上还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街头访谈节目叫做《你会怎么做》,主要围绕各种各样的当周围的人需要帮助时,以“你会怎么做”为主题进行的街头调查。当一位老人在街头摔倒,目睹一切的人们会怎么做?调查发现,除了社会人士,很多大学生也存在不问津的状态,即使有的上前询问也是迟迟不伸出援助之手。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一定条件下都呈现出普遍“利己”状态,这种“利己”状态表现为面对危情,有些大学生不是从道德的标准而是从法律角度看待“见义勇为”,进而表现出“见危不救”,“见难不帮”的处事原则和人生态度。此外,文明礼貌的缺失以及公共意识淡漠也是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例如,随地吐痰、言语粗俗、举止失体、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红灯等等。
家庭责任意识欠缺
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欠缺表现在:一是忽略家庭责任。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不断催化,一些大学生的物质欲不断膨胀,但由于自身仍处在校园中并没有创造财富,所以导致其物质行为全都由父母买单。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花钱请客、KTV、高档手机、高档电脑等娱乐攀比行为。他们只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自己在学校的消费水平,不顾父母的辛劳,只知索取与挥霍,极端利己。二是感恩意识淡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字尤为突出。作为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孝敬父母更应该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是感恩意识尤为淡薄,往往只是习惯了父母的关爱与付出,却不懂得如何感恩与回馈。如,最近网上热议的河南开封大学生过年要钱不成,刀捅父母并砍断父亲脚筋事件、北大硕士辱骂母亲殴打父亲事件以及刚发生的北大学生弑母案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很少会主动打电话回家关心父母的状况,也很少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以上种种行为都说明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的确非常欠缺。
自我责任意识薄弱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存在着自我责任意识薄弱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漠视生命与健康。近年来,我们经常在网络上或是现实生活中听到大学生自杀或是他杀事件,如微博直播自杀事件、四川师范大学的室友杀人事件、武汉女大学生惨案以及中南大学杀人事件等等,都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不负责任,甚至还无视他人的生命与健康。第二,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不负责。很多大学生都严重缺乏积极进取精神,不珍惜当下,虚度光阴。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上课迟到甚至旷课现象普遍存在,考试作弊现象也尤为突出,易受外在因素影响,沉溺于网络世界与其他诱惑无法自拔,以上种种行为都充分的暴露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不强。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责任意识,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成就自我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责任意识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在其成长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主体价值取向或社会道德标准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加深,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受其影响最深,由此导致一系列责任意识缺失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与文化输入不可避免,由此形成的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甚至社会意识形态教育都有着巨大的冲击。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尤其是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给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带来冲击与威胁。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网络科技优势不断地进行文化渗透,不断地在意识形态领域显性或隐形的推送他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文化。大学生由于自身缺乏较强的辨别力与坚定的政治信仰,极容易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导致其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的崇拜。很显然,这些都会弱化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另一方面,西方思潮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都导致了大学生集体责任意识的弱化,使得他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实际利益,而忽略了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网络传媒的消极影响
网络传媒因其巨大的信息资源为人们提供良好条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领路人,这种消极影响毫无疑问的对其冲击也更为巨大,进而辐射着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首先,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多呈现出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特点,甚至一些不法分子还通过网络传播暴力、色情信息、实施网络诈骗以及非法交易等,这些都严重的冲击了大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腐蚀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大学生还因此出现沉迷网络、色情暴力、打杀抢劫等行为。其次,网络传媒因其自身的自由性与开放性特点使得大学生群体对自己的网络行为不受监督与约束,毫无顾忌的发表言论,不用顾忌网络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更不用承担网络责任,直接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再次,网络传媒环境的虚拟性也使得大学生的角色意识模糊。随着新浪微博、QQ、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导致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严重弱化,人际关系也陷入了空前危机,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无从谈起。
学校责任教育的缺失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的成长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责任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出现问题的关键诱因。责任教育是高校以“责任”为核心,以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及自身负责的精神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目标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现實生活中献身祖国、服务社会、关爱家庭、完善自我。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责任教育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对责任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因此很难对责任教育引起高度重视。教育体系也并不系统,且途径单一。主要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简单说教,“灌输”、“填鸭式”方法占主导地位,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效果收效甚微。此外,责任教育的师资队伍的质量也有待提高,目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对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科研成果与实际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着眼于“成才”而非“成人”。
家庭教育的空缺与不当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源泉,家庭教育的空缺与不当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先天性不足。重视亲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加之当今家庭结构的改变使之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大包大揽的教育理念剥夺了子女自主进行责任认知和社会交往的机会,由此不断的强化子女的依赖性,阻碍其独立发展,违背了个体发展规律。一些家长对孩子要么溺爱,要么就是过分严厉,并不懂得如何以科学的手段培养孩子,他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物质需要层面,忽视了超越物质的精神需要层面,如责任意识。在这种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习惯于索取并忽略他人的奉献,因此很容易出现社会角色偏差等问题。此外,重智育、轻德育也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我们造就了恶劣的儿童,却愚蠢地期望他们成为栋梁之才。”科学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以实现子女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为目标的全面协调发展。
大学生自身主体性弱化
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弱化是责任意识出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宏观上来看,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并不均衡,他们极易被外界因素干扰,抗压能力也不强,经不起失败和挫折,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就很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此外,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并不充足,对社会的认识也并不全面,因此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很容易出现误区,思考问题并不全面。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却又往往因为对自我认识不足而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去处理,从而丧失了积极承担责任的勇气。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水平无法和日渐增多的社会角色要求相一致,严重的可能造成情感障碍或性格障碍,导致心理问题。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很难形成稳定的责任意识。大学生主体的弱化内在的影响了其责任意识的培养,他们忽略了责任意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甚至是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在履行责任时,缺乏积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