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穗
隨着现代人健康意识的提高,被公认为抗癌明星的山芋(白薯),于近些年倍受青睐。除了常见的煮粥蒸食外,还 有将其炒制后作主菜的。更别说秋冬季节,街巷间那随处可见的烘山芋摊,散发出的诱人食香,成了此时最暖人的一道风景线。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山芋的普通吃法,那么一款曾经在水乡声名远扬,既能当特色小食,又可作宴席甜点的的糖油山芋,可谓将山芋这种具有平民色彩的食材,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为苏州小吃中的知名品种,糖油山芋创始于1821年的“黄天源”。1928年,周振鹤所著《苏州风俗》一书,介绍了当时姑苏城中35家商店的特产,其中便包括“糖烧番薯”,即现称的“糖油山芋”。
据一些老苏州回忆,早年间,只消一到山芋上市季节,“黄天源”便会在沿街处支起一只大锅制作糖油山芋,有时上面还飘浮着几粒桂花。山芋的糖油香加上微微的桂花香,诱得行人纷至沓来。糖油山芋不仅格外受苏州人的喜爱,外乡人也十分钟情此味。上世纪30年代,蒋纬国先生在东吴大学就读期间,便经常偕同学逛观前街,品尝这款美食。此外,东南亚一带的华侨,还曾多次让“黄天源”邮寄其品,以飨乡味,传为美谈。然而就这么一款饱受赞誉的吴中名点,却因种种原因,于解放后不久,便在市面上销声匿迹了。不仅菜馆不愿意做,就连创始它的“黄天源”也停止供应。此番情景,很让嗜好这口的食客,陡生“此情可待成追忆”之叹。
所幸的是,近些年来,一些有心的点心师傅,决定根据传统制作工艺,恢复一批包括糖油山芋在内的传统苏帮特色小吃,让它们重返苏州人的舌尖。我上次就在一家老茶楼内,品尝到了这传说中的江南老味道。
据同行的一位老食客介绍,糖油山芋属于“粗料精做”的典型,讲究的是细功夫。乍看下原料与制法似乎都挺简单,却是极为费时的活计。正因如此,加上利润微薄,这就成了其一度在市面断档的主要缘由。
选料上,煮糖油山芋与平时吃的煮山芋,品种有所不同,后者多用肉质色白、入口粉香的栗子山芋,而糖油山芋讲究的是甜与糯,故选用质地细腻、烹煮易酥的红心山芋。尤以宜兴山丘上所产的品种,为他地所不及。
制作时,先将山芋去皮洗净,切去两头,放入明矾水中浸一下,时间以不超过一小时为好。糖油山芋的煮制。有一个秘窍,就是到中药房购一点苏木,先熬一锅色如琥珀的水,而后在锅中垫好竹制篾垫,将山芋排放上面(水须淹没山芋),加糖后,先大火煮开,再改用慢火焐至糖味透心,用尖头筷能戳透山芋时,文火焙烧到汤汁蒸发,收膏稠润。最后浇上用食用油、红糖或黄糖熬成的黏稠糖油,撒上糖桂花,起锅整只装盆。
端上桌的糖油山芋,色泽红润,油光透亮,好似金屑的糖桂花点缀其上,观感上先拔头筹。加之一股特有的糖芋之香扑鼻而来,未吃即已沁脾。
趁热剖开,用碗盛了,咬上一口。经长时间焖烧的山竽,带着透明如玻璃状的糖油,唇齿间满是丝丝缕缕、甜得流蜜的芬芳。味蕾有此一遭,实是很庆幸。而待得笃悠悠、乐滋滋地将整碗山芋落肚后,一种从舌根泛起的温情熨帖,便似那窗外洒满一地的清辉般,荡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