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动态评价研究

2020-03-24 10:31张玉清王泽君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3期
关键词:经费支出商业化子系统

张玉清 王泽君 陈 璐

(1、新余学院,江西 新余338004 2、华东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当前,各国都不断提高对创新知识的重视。其中,我国教育部出台了《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以推动我国高校提升双创能力。实践证明, 高校是创新知识的主要摇篮[1], 大学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够加速一个新技术时代的到来[2]。

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成熟都使得创新竞争成为各个创新主体密切合作形成的协同创新链的竞争[3]。本文围绕知识管理理论中“创新即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将高校协同创新链系统构建成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技术转移和商业化五个子系统组成, 并在考虑产出滞后性的基础上运用协同理论对高校协同创新链系统进行客观的评价, 实证分析高校协同创新链的运行机制并找出薄弱环节, 试图从理论上探索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 为提高高校协同创新水平提供参考及合理的政策制定提供讨论依据。

1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协同创新链构建

Haken 在1971 年出版的《社会协同学》中谈到,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 各个子系统将会以某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协同的方式推动系统向有序的方向发展[4],成为协同创新最早来源。创新要素是协同创新链运转的基础, 在协同创新链正式运转之前已经存在且形成了一个资源存量, 包含了与创新有关的人才资源、为创新形成的累积经费支出、已形成的设备和广泛存在的信息资源。通过创新资源的共享使得协同创新链的有效运转成为可能。通过回顾一些典型的创新模式,并基于己有研究探索性地提出本文的协同创新链模式,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技术转移与商业化这五个阶段构成的协同创新链,在这种模型中,各个创新主体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独立运作会演变成互为因果的关系,使得链条最终获得整体的创新绩效。

知识管理是进行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活动以实现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的过程[5],其本质是通过分享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协同创新链通过对知识运行轨迹的管理,可以加快创新知识的经济化进程。本文立足于知识管理与协同创新的本质的相似之处展开研究,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协同创新链并分析其协同机制。首先,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创新链上各创新主体自身职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知识管理, 可以使高校等知识创造主体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其次,创新主体的行为活动可以被捕捉到,但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却不易观察。而知识管理能够外化这个关系,并且能够起到优化并强化这种关系的作用。最后,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协同创新链的效率[6]。

基于知识管理的协同创新,各个创新主体在信息自由流动和知识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完成知识创新协同; 在知识创新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有效转移完成知识配置协同;又在知识配置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与企业对接完成知识应用。协同创新链中知识配置模型是知识创新模型的发展, 知识应用模型是知识配置模型的延续, 三者紧密衔接共同构成了知识管理的协同创新链系统的协同机制。其中,知识的创造(创新)是创新链的起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子系统;知识的转移形成技术转移子系统;知识应用则形成了商业化子系统。Etzkowitz将大学与产学研关系的三重螺旋与替代模型进行了比较发现,大学研究在这种知识密集型网络转型的“实验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因此,本文选择从知识创新的源头——高校,来探索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协同创新链的运行机制。

2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协同创新链评价模型构建

知识管理的协同创新链运行实质是创新资源从无序到有序实现知识创新、转移、应用的低级到高级的转化过程。本文根据协同学原理,用协同创新链的系统协同度衡量运转的效果,各子系统间相互协调程度越高,协同创新的运转效果越好。

2.1 模型设定

根据文中构建的协同创新链,将协同创新系统S 视为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技术转移和商业化5 个子系统Sj(j=1,2,3,4,5)构成。其中每个Sj也由若干个序参量wj组成,

2.2 评价模型变量来源及数据

协同创新链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包含了五个子系统,分别是基础研究子系统S1,应用研究子系统S2,试验发展子系统S3,技术转移子系统S4和商业化子系统S5。由于创新资源会影响创新的效率,用人力、资金、设备等要素测量研究与发展系统的有序程度[3],因此将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经费支出以及项目数视为研究与发展子系统的有序变量,即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子系统的人员全时当量(),三个子系统的经费支出()和三个子系统的项目数()分别作为三个子系统的序参量分量。技术转移涉及创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成果转化投入从投入角度展示技术的转移,发明专利授权数和专利申请数从产出角度展示了技术转移的成果[9],用发明专利授权数(e41)、专利申请数(e42)和成果转化投入(e43)作为技术转移子系统的序参量分量。商业化子系统中,产业化投入和实际收入分别从市场规模和交易规模两方面反映创新应用的程度[10],用产业化投入(e44)和实际收入(e51)作为序参量分量。

一般来说,科技成果转化的滞后期是2 年[11]。为了客观度量2001-2017 年高校的协同创新链系统的协同度, 子系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各个序参量分量() 均采用2001-2015 年的数据;技术转移子系统的各个序参量分量,发明专利授权数(e41)、专利申请数(e42)和成果转化投入(e43)均采用2002——2016 年的数据,商业化子系统的序参量分量,产业化投入(e44)采用2002——2016 年的数据;实际收入(e51)采用2003——2017 年的数据。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序参量分量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取当年最大值和最小值的110%,使用复合协同度模型测量每个子系统的有序度(S1、S2、S3、S4、S5)、相邻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T12、T23、T34、T45)进而得出研究与发展阶段的协同度(T123)、成果转化阶段的协同度(T45)和协同创新链的总协同度(C)。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3.1.1 协同创新链系统的五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走向, 基础研究子系统有序度从2001 年的0.05 到2015 年的0.95,其提升与基础研究中对经费支出、项目数等创新资源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有关。对比经费支出变化增加了17 倍多,R&D投入人员15 年内增加了3 倍多,项目数增加了将近6 倍。应用研究子系统的有序度从0.06 到0.95, 在15 年内的变化最为明显,除了2003 年(0.1)、2006(0.21)年和2008(0.32)年之外,其余年份开始的协同创新有序度明显提高, 究其原因在于当年的经费支出较少。对比15 年的序参量分量的变化,其中经费支出2015 年比2001 年增加了9.4 倍,研究人员投入增加了0.7 倍,项目数增加了3.8 倍。试验发展子系统的有序度在五个子系统里面提升的幅度最小,从0.07 到0.697,仅在2015 年开始的子系统有序度达到最高,为一般协同状态。技术转移子系统有序度在近5 年提高速度较快,从0.03 到0.95,达到高度协同的标准。得益于前面3个环节投入,技术转移环节的获得了R&D 阶段的成果,这同时也说明了投入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存在“边际收益递增”效应。商业化子系统的有序度在2017 年才完成了由一般协同状态到高度协同状态的跳跃。实际销售收入由2003 年到2017 年增加了3 倍,成果应用投入增加了7 倍。这也说明成果转化环节的有序度提高得到了初步的成效,对比其他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1.3 协同创新链系统的复合协同度呈现上升趋势从0.04到0.826,系统逐渐由无序状态发展成有序状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协同创新链系统经历了低度协同到一般协同再到高度协同的状态。协同创新链的复合协同度的均值为0.39,五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值都不高。目前,协同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是技术转移子系统和商业化子系统。协同创新链的复合协同度的均值较低主要由于2001 年到2010 年的协同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有序度较低,但从整体发展来看这种状态也在逐年改善。

3.2 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知识管理和协同创新的本质,由创新是“知识创造、转移和应用”出发构建了一条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技术转移和商业化五个子系统组成的协同创新链。综上所述给出以下建议:

3.2.1 加强创新资源的投入

综上分析得出, 近15 年的协同创新链的各个子系统的有序度逐渐增加,协同创新链的运转效果越好。因此,建议增加R&D人员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养跨学科综合性人才,创造更大协同创新的进展。同时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明确具体的成果所有权,科学的利益分配政策,减少“重基础,轻应用”的病态现状,提高R&D 人员的协同创新积极性。此外,增加经费投入。放宽外资企业的经费准入条件、刺激国内企业经费进入敏感点,促成经费投入的合理配置,调动协同创新热情。

3.2.2 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为确保信息无障碍流动,创建一个信息无障碍交流的,融合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知识库等的协同创新平台。使得各主体以最快速度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完善信息服务功能,从而真正实现知识共享的零障碍,促进协同创新链螺旋上升。

在高校视角的协同创新链系统中,试验发展与技术转移之间的协同度最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协同度最高。说明高校目前的协同创新链系统的薄弱环节在技术转移和商业化阶段。高校应该建立超越产学研联盟的协同创新平台,发挥其创新主体作用,根据企业提供的市场需要,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借助科技中介和政府的支持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3.2.3 加强成果转化意识,促进协同创新

目前, 高校协同创新链的技术转移和商业化子系统处于弱势,这说明创新成果没有符合需要。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创新链,将高校的服务功能提前,并在服务中提升创新水平。高校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确立目标,加强成果转化意识,解决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动寻求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协同创新不仅需要高校内部的合作,还需要与企业、科技中介、政府等合作,并主动发挥协调功能。

4 研究展望

本文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选取指标去衡量的协同创新的效果,但基础研究的成果还包括学术著作、科技论文等在短时间内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 这些成果引领了整个科技时代的前进方向,其社会效益和以后的经济效益无法忽略。今后的研究可以构建更为全面的创新效率评价体系。此外,以2 年作为创新成果的滞后期的统一标准不符合现实, 滞后期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市场的发育程度、技术的发展程度等等,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加客观的反映效率的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经费支出商业化子系统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关键信号设备检修自动盯控子系统研究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
“商业化”下的纪录电影叙事探究——以《圆明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