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现在与未来

2020-03-23 06:08李静
教育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人工智能课堂

李静

正如信息化2.0的发展结果,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积极的。无论是教学管理、教学辅助,还是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將帮助人类更好地学习知识,增强技能,可以想见,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发展浪潮下,一种更公平、更高效、更智能、更具沉浸感的教育新范式势必会迅速形成。

中国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道路上已经探索了许多年,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助力范围越来越广,但深度却未见突破,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层面。随着云计算、大数据、脑科学、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清晰地感知到,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站在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节点上。

“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需求

“人工智能+教育”(教育AI)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引领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比如说智能化感知、智能化教育评价、实现个性化学习等,即如何在各类教育场景中,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究竟二者结合能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我们不妨先追溯一下教育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根本应用需求。

每一波技术要素的出现,一旦深度融合到具体的行业中,就会爆发出新的机会。但技术只是表象,一种新技术应用到具体的行业中,一定要看其技术要素是如何重新构建原行业的,而是否成功重构的核心逻辑是,是否创造了更优的用户价值,是否提高了行业的运行效率。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两点,技术带来的改变才会持续有价值。例如线上授课,学习者能够体验到的是流畅的直播与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背后其实是通过直播解决了优秀老师供给稀缺的问题,重构了新的用户价值,构建了新的教学形态,创造了新的内容研发和师资管理形态。

“人工智能+教育”也不例外。数据显示,愿意学习人工智能或愿意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学习的学生占91.7%,大多数学生对人工智能兴趣强烈,其中,有利于增长知识、锻炼思维是最被接受的两点,分别占比为56.3%和50.6%;中小学生实际体验的人工智能应用中,指纹识别和语音识别占比最高,分别为58.55%和53.20%;通过AR/VR等技术带来的沉浸式的深度体验,则是学生认为最有兴趣的学习手段,持这一观点的学生占比68.95%。纵观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从使用PC端到实现移动端、从线下课堂学习到直播技术的成熟带来线上学习的大范围认可,都已证明了其价值所在。

所以,当我们思考人工智能+教育的命题时,本质上应该看“人工智能+教育”到底能够创造出什么核心价值。而这一定是基于用户价值、效率与成本维度上的。以提升具体可衡量的能力为例,在谈论能力提升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用户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用户需要一种可满足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能力提升,这是根本,所以,我们再往下谈教育AI时,所有设计思路与出发点都应围绕这个根本。

“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难点

我们首先简单了解一下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感知或采集设备,通过场景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汇总到一个大池子里(数据中心),进行数据标注、处理、分析,整合成信息,最后通过共享机制,由人或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根据信息做出决策。机器本身的能力提升是通过标注数据来实现的,机器被告知需要达成某个结果,之后机器通过不断地收集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最终达到用户想要的结果。就像AlphaGo只要识别到棋谱,输出的结果是“赢对方”,机器就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路径调整,最终达到这个目标。

由此我们再来讨论当前技术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结合点,以及其中涉及的两个难点。

如何才能够做到大批量的个性化数据标注和匹配。一方面是用户的行为能力项的定义需要明确,另一方面是解决方案需要足够精准。如何进行数据细分和标注,才能让机器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这是一个难点。同时,收集足够量级的数据,将现有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新构造并进行数据标注,这同样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匹配也是难点之一,这里需要考虑的维度会更多,比如同样的薄弱知识点定义,学习时间是12个月和2个月的推荐维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提升的难易程度等等,需要不断对一些复杂因素进行调优。

如何提供给用户有效的解决方案。从机器识别需要提升的能力项,到推荐方案,再到完成学习,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每个环节之间是有鸿沟的。在学习领域,并不是拿到了方案,学习者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学习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机器,AlphaGo的任务就是直接打败对手,实现了这个目标,只能证明机器学习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其能力获得了本质上的提升。而教育并非如此简单粗暴,因为“学习”这件事,是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完成的,其中涉及太多不确定因素。

所以,当前“教育+人工智能”的价值,更多的仅体现在提供用户方案层面。在这一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不断根据不同角色的用户行为进行调优,并反馈给内容端。但是用户学习的过程效果却不在人工智能的可控范围内。这里需要内容端大量的配合,其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比如同样的授课场景,同样的老师,不同人的理解力不一样,学习的主动性也不一样,同时还受到课后各种外部的因素影响。这一切都会影响“人工智能+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所以,如何让内容、服务都围绕着AI的思路进行重构与设计,是教育AI必须思考的重要命题。

“人工智能+教育”的主要应用场景

当前,人工智能主要在教、学、考、评、管等应用场景做了有益的尝试。

教学应用场景。主要指教与学两部分。对教师来说,可通过大数据的学情分析、优质教学资源的推荐、教案的按需生成、虚拟化课堂场景试讲等进行备课;通过线下教师智能授课助手,线上基于学情分析、学习者风格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内容与形式进行授课。对学生来说,可通过拍照搜题、智能题库、智能测评、个性化答疑等方式实现更加精准的学习辅助。

评价应用场景。例如日常的考试、作业练习,其中会涉及的智能组卷、智能阅卷、考情分析、错因诊断、学情报告、口语学习、语音交互、乐器美术陪练等。其他素质教育类,如职业兴趣评估、学习风格测评、综合素质评价等。

管理应用场景。在走班排课、依数治理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都有用武之地。依托大数据技术的产品,如学生(班级)学情管理、教学分析、区域教育質量监控、教育决策平台等。人脸识别类,有监考、校园安防、视频监控、门禁控制、宿舍管理、校园考勤等。

其他场景。如教研应用场景、教学视频行为分析(即智慧课堂师生交互行为分析),利用同步课堂、沉浸式课堂等设备进行的各类远程或线下教学教研等。

调查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其应用层面不一样,成熟度不一样,用户的接受度也不一样。因此,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仍面临着很多问题。而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实现大数据的量级获取,解决数据源的问题,构架教育大数据模型,并根据需求开发对应的产品,真正实现按行业需求细分,才能在教育场域中真正实现导向变革、理念变革、资源变革、制度变革和从研究到落地的变革。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

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可以拓展、覆盖的教育核心环节和层面还有哪些?

让学习者拥有专属的“学习管理导师”。教育组织和高校研究机构可以积极学习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以及混合现实方面的技术,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场景更快地迭代升级。通过厘清人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在现实情境中促进学习(诸如获取学习者注意力曲线、通过干预让他们保持专注、促进复杂概念的学习、充分利用社群与现实环境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真正发挥教师的作用等),设计出能与学习者自然互动并能充当其“导师”的智能系统,进而更加契合不同学生的切身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们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

让学习者掌握“21世纪的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包括认知素养(非常规问题解决、系统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素养(主动倾听、展现能力、解决冲突),内省素养(适应、元认知、自我管理)等。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教育者如何真正改变学习者的人生?答案之一是必须帮助其拓展学习素养——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去学习。

今天的课堂,从本质上来说,仍未跳出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模式,学生既没有深度处理知识的时间,也没有针对个体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学习专家,最终自然也没有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是呼唤建构主义的、基于项目的、协作探究的、需要跨学科研究与设计的活动,如何有效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动机和社交能力,是所有教育者应着眼的重要命题。掌握21世纪的核心素养,学生必须学会利用比如基于AI的智能环境、学习导师及其他有高度互动性的工具及各种技术。

让学习者用数据支撑学习。未来,我们要对个体学习者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大学再到职场的跟踪,以便更好地了解学习者、服务学习者。

当前,“学情分析”“教育数据挖掘”这两个研究领域互有重叠,其目的是基本一致的,即消除学习者认知能力与考试成绩之间的不对称。通过数字化转型,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混合现实等技术来赋能教育,并开始拓展到全局的层面上。第一,增强物理设备的数据获取能力,例如嵌入传感器的使用,并通过构建虚拟现实环境促进学习;第二,优化机器学习的技巧来发现学习者独特的模式,让软件更灵活地实现学习迁移;第三,教育AI学会“不确定性推理”,在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自我管理和主动倾听方面进行数据分析;第四,教育大数据面对关于自身的清洗、过滤、复杂性、分布等数据处理难题;第五,开发新的数据挖掘、安全、数据库和教育AI算法,以免造成无法掌控的数据洪流;第六,实现大数据共享和流通,为学习者提供成功机会的保障。

让学习者拥有全球性公共课堂和学习空间的普遍使用权。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一个全球性、包容性、随时随地可供免费使用的学习课堂的实现成为可能。全球性课堂,需要智能的人际交互界面,例如一些仪器化的教学系统,能监测学习者的姿势、情绪和行为,一旦能够获取到复杂的学习数据,全球性课堂便能够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学习”。

让学习者终身学习与全面学习。如果我们实现了前面四个层面的应用,教育AI还必须让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并提供无感条件,让自主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学习和教育并不是一回事。学习是自然、持续发生的,而教育则是相对固定的社会性活动。当我们重新明白这一点之后,持续终身、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学习理念也就成为可能,即全面终身学习本身,不应该存有例如生存方面(生活技能、职业发展)、兴趣方面(社交、消费)和精神方面(学习障碍、自我效能)等的边界,任何学习需求将被纳入教育AI的考虑范围,并且借助AI技术,在人工智能导师的指导、影响下,不断接近自己理想的学习对象和生活状态。不仅传递知识,更要在重要的场景下、话题上激发学习者的热情,通过综合判断学习者的兴趣、意图和目的,提供基于年龄、经济社会地位的激励。种类数量丰富的AI接口还将遍及学习者的生活经历当中,见证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革新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路径,并将颠覆学习者学历认证的一整套框架。可以预见,终身学习空间(场所)将会超越传统的学校或教育机构,促进教育“以教为中心”的模式逐步转向更加灵活的“以学为中心”,由学习者控制的终身学习模式。

目前的智能学习系统尚未以大规模、最优化的方式组合起来服务教育事业,还停留在回应孤立问题、为辅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的层面。大多数学习者都有潜力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必须探索能够帮他们做到这一点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生态。我们期待见证,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一个学习者,无论其多大年龄、身处何地、有何背景,都提供持续终身的丰富的学习体验。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接实现重大信息化变革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学习者人工智能课堂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欢乐的课堂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