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启萍
随着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的开发日益盛行,语言智能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当代幼儿语言智能的开发与培养得到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教学组织活动形式,中班幼儿发音不清晰,语序颠倒,通过有效的语言教育活动可以很好地改善幼儿在发音、用词、语言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外主要侧重教师提问的作用和类型。帕特和瑞格等从教师和儿童两方面探究提问的多重作用;戴维斯把提问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Gallagher&Aschner将问题分为认知—记忆性、聚合性、发散性、评价性、管理性等几类问题。国内针对教师提问主要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策略,策略概括性较强。陈巧云通过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现状的调查,探讨了教师提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郭中然则提出根据幼儿新旧知识的关键结合点进行提问。从历史与社会教学独特视角出发,提出中小学及幼儿教师要以有效的对话教学为载体,主动构建新型课堂提问理念,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和策略。而夏媛媛则针对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模式化问题,总结有效提问的特点。另外,姜泓伯以哈尔滨市城区幼儿园为例探究语言教学活动中师幼对话的问题。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设计不合理
提问设计是教师根据活动目标,为通过提问更好地推动活动开展,在活动组织实施中对将要进行的提问进行的预期规划。有的教师会把提问设计在活动教案中详细说明并据此进行提问;而有的教师会在实际活动进行中,随活动的实施而根据教育情景先进行提问设计,再进行提问,这些提问设计一般不呈现在活动教案中。前者提问设计偏向忠实教案,而后者更尊重实际教育活动情境。
1.提问设计缺乏目标性。活动目标是活动开展的导向和根本出发点。提问作为教师开展活动的基本方式和重要环节,它有利于促进活动的组织开展,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应根据活动主题,以活动目标为提问落脚点,突破活动重难点,这既是教师活动开展的方向,也是教师提问的思路和目标。但部分教师的提问设计的活动目标性意识不强,在活动中提问缺乏目标性,没有能很好地达成活动目标和突出重难点。
2.提问设计缺乏准确性。主要表现为提问设计的难易程度不适宜、提问预设实现程度不高和提问设计的逻辑性较差这三方面。
3.提问设计忽略公平性。多数教师会在提问时比较偏向于选择平时表现积极、语言能力发展较好的“能干”的幼儿,除了更多选择“能干”的幼儿回答问题,有的教师也偏向于选择平时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和注意力不集中、爱捣乱较调皮的幼儿回答提问。表现和发展能力较一般的幼儿,获得教师提问的机会较少,在活动中能够得到的教师的关注也较少。这样教师提问向积极能干的幼儿和表现不好的幼兒倾斜,造成“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使得中间范围的幼儿受到忽视,无法公平地面向全体幼儿,有失教育公平。
(二)提问欠缺技巧性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提问时若能掌握提问技巧,形成有效提问,将大大促进教师提问水平。
1.问题表达缺乏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主要是指教师提问时与幼儿互动的情感性和提问的趣味性。教师提问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能很好地吸引幼儿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来。提问的趣味性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提问形式上的趣味性是教师通过实践教学训练语言表达时的语气、语调、停顿等,以增加提问时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而提问内容上的趣味性,则是教师在语言活动提问时减少易出现“然后、所以”等口头禅,避免语言单调、重复啰嗦和枯燥无趣,否则将很难抓住幼儿的兴趣。
2.对幼儿的答问回应和评价简单空洞。在教师提问后,幼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教师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渴望得到老师及时的回应和积极的评价,这样幼儿才可以通过教师的评价感受到自己被认真聆听,才会进一步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热情。在中班语言教育活动《花婆婆》中,教师提问道:“花婆婆从小姑娘变成了爱种花的花婆婆,那么你们长大了想变成什么样子呢?”幼儿回答得很积极,A幼儿很兴奋地边指划边大声说:“我要开一个玩具店,像迪士尼游乐园那么大,制造出好多好玩的玩具,老师你喜欢玩具吗?”教师回应道:“你真棒!”B幼儿说:“我将来要买很多很多不同的口红和很多漂亮的裙子和鞋子,成为世上最最漂亮的人!”她说得很开心,可教师只是微笑着简单地回应了句,“嗯,好的。”后面又有两名幼儿也作了回答,教师也是以“真棒”、“好的”等几个字寥寥回应。像这样看似教师是在带有表情地回应幼儿,但因回应的内容是简单机械的,缺乏针对幼儿回答内容的具体评价,语言简单,显得笼统空洞,不能继续引导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激发幼儿进一步表达的兴趣和欲望。
(三)提问待答时间、密度和质量把握不到位
在组织实施语言活动中,教师对提问各方面的把握至关重要,因为即使教师在提问前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设计,并且提问具有充分的技巧性,如果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对于提问的待答时间、密度和质量把握不到位,也是难以形成有效提问。
1.提问待答时间不足。待答时间是教师提问后留给幼儿交流讨论、思考答案的时间,这段时间把握得当对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整个活动的流畅是相当重要的。对思维和语言方面发展较成熟的成年人而言,大概至少需要3—5秒的时间考虑问题和组织语言,而对于思维、语言等能力尚在发展中的4—5岁的中班幼儿而言,思考问题和组织语言的时间至少需延至6—9秒。当然,教师可在提问后以重复提问等方式等待幼儿回答。
2.提问密度大。虽然一系列提问有助于活动主题的引出,但在这样繁杂密集的一问一答的师幼问答模式下,幼儿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的扩展以及语言发挥空间被严重束缚,进而导致在之后的活动基本部分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降低,影响了活动效果。根据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因为中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大部分教师想通过提问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地参与活动,但是却忽略了过于频繁的提问易使活动发展过于紧凑,不利于活动的合理有效地开展。因而如何适度把握提问的密度,俨然成为当前教师在提问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提问质量较低。提问的质量可以显示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程度,影响提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提问密度和类型,提问质量的高低可从提问的效果表现出来,高质量的提问可以生成有效提问和有效的师幼互动交流,具有教育教学意义。而低质量的提问如低效甚至无效提问对于语言活动的开展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如在活动《小猫过生日》中教师的提问:“你们用过手电筒吗?”“打开手电筒会怎么样?”等提问都属于启发性发散性质量较低的问题,提问类型上会较多选择事实型、理解型和知识型等较封闭的提问。
二、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幼儿园加强有关教师提问的培训指导
幼儿园应对幼儿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系统全面的培训,培训课程结束后对教师的提问技能及时进行考查,考查可以实际教学演练和理论纸质考试的方式进行,同时可以开展教师提问技能的评优评先活动和教师提问技能竞赛,对表现优异者予以适当奖励。通过幼儿园组织的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培训学习和练习,使教师逐步掌握科学合理的提问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提问水平,并把学习到的有效提问的知識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要注重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能力
在提问设计时要注重机会公平性,避免带有个人主观偏好而忽视其他幼儿,提问尽可能关注到全体幼儿,做到不偏爱不忽视,给予每位幼儿以平等的表达机会。首先,教师要注意丰富提问语言的趣味性,要善于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扩充知识储备,多了解现在幼儿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教师提问后应认真倾听幼儿回答,伴有眼神交流、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的回应以及适当、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这会给予幼儿语言表达的自信。其次,针对教师提问待答时间把握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因人而异。最后,针对教师提问密度和质量把握控制不当的问题,教师要积极进行提问效果的预判,控制提问次数,把握好提问的节奏,不能过于密集紧凑,也不能停顿太久。
(三)社会大众共同努力
面对中班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包括专家学者、家长、媒体等,要共同引起对教师提问的重视,深化对教师提问的理解,共同促进教师提问问题的解决和有效提问的发展。
对于幼儿教育专家学者而言,要进一步开展有关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教育研究;对于家长而言,要正确认识教师提问,理解教师有效提问对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