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写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2020-03-23 06:11杨和平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形式意义内容

杨和平

摘 要:“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写”的内容可以是笔记、概述、赏析、短文。“写”的形式可以是传统的改写、扩写、缩写、仿写、补写等,也可以是有创意地写,还可以是多层次递进式地写。“写”作为教学活动形式,我们要在“写前”“写中”“写后”做好教学指导、组织和微评。“写”既具有写作教学意义,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此外,“写”还具有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的价值。

关键词:写活动;内容;形式;組织;意义

从教学流程看,课堂教学是由一项又一项的学习活动构成的。而“写”作为重要的学习活动形式,其意义被严重低估,其使用被严重冷落,我们鲜见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动笔“写”的学习活动场景。那么,“写”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我们可以怎样运用?其价值又在哪里?下面,我们以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实录中“写”活动为例,做一些分析阐释。

一、“写”的内容可以有哪些

(一)写笔记。余映潮老师指导学生常用的“写笔记”方式有三种:“短语集抄”“课文集美”和“课堂听记”。“集抄”“集美”的关键在“集”,是一种按要求归类笔记的方式。余映潮老师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要求学生摘录“从视觉(听觉、味觉)角度写景的语句”,这是一种“集美”。执教《行道树》时,要求学生“集锦一批美句”,这些美句重新组合成一篇缩微的短文。教学《春》时,引用于漪老师的一段话,教师朗读,学生“听记”,以此总结课文的“美”。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给学生朗读几首哲理诗的片段,教师先读给学生听,学生做笔记,学生做完笔记后,再读给大家听。学生在写笔记时,既得到扎扎实实的训练,又获得实实在在的积累。

(二)写概述。一是写标题。余老师执教《呼兰河传(节选)》时,设计了一个写的活动,给课文拟一个诗意的标题,学生拟了“美丽的后花园”“太阳底下”“太阳也不知道”等很多诗意标题。二是写情节概述。余老师执教《狼》时,有一个“课文三写”的活动,第一个写就是“补写情节概说”,教师给出一、二、四段情节概括“两狼缀行 险象环生”“两狼并驱 形势危急”“两狼被毙 化险为夷”,让学生“概写”第三段的内容。三是写课文概述。比如,余老师执教《谈骨气》时,用“写微型议论文”的方式,让学生“概写课文”,既概括了文章内容,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特点,有效训练了学生读写议论文的能力。写标题、写情节概述、写课文概述,这些写,都是在用书面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写分析。分析的对象可以是字词句段,也可以是篇章;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形式;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多个角度;教师可以预设,也可以放开;教师可以指导提示,也可以放任自由。比如,余映潮老师执教《谈骨气》时,“一课两写”之一就是“写课文简析文”,教师给了话题预设,“《谈骨气》是结构严密、论证充分的议论文”,学生的写就围绕这个点展开,在于“分析”《谈骨气》的“结构严密、论证充分”表现在哪里。再如,余老师执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请同学们从老师提供的话题中自选一个话题,写二三百字的欣赏短文。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余老师提供了诸如“课文中的一物之妙”“一景之妙”“悬念之妙”等近二十个话题供学生选择,并提供了一个写作范例《掇石靠后门,“小”石掀巨浪》。

(四)写短文。这一类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文写作”“随堂写作”,更倾向于写作教学,是一种典型的读写结合模式。余老师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引导学生用这首诗的任意一句话作为标题,写一篇百字“微型演讲稿”,这是写的训练,也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需要。余老师在执教《端午的鸭蛋》时,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用多个角度、不同身份组织学生写短文,比如“假如你是推荐《端午的鸭蛋》的作者,请写一篇课文简介”“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以‘家乡的咸鸭蛋为题写几句话”“假如你是高邮的厨师,请你说说‘咸鸭蛋吃法一二三”……这样的随文写作,有情境,有创意,学生愿意写,写得出。

二、“写”有哪些形式

(一)随堂写的传统形式。随堂写,作为基本的教学活动,有诸多传统形式,比如仿写、补写、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这些形式的写,“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教材也编写了较多的习题。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练习“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是仿写。比如《最后一课》的练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是改写。这类随堂写的教学活动,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比如,余老师执教《雨说》引导学生将诗歌改写成小散文,执教《石壕吏》引导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或短剧,执教《恐龙无处不在》引导学生用例子来印证“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执教《芦花荡》引导学生补写老头的心理活动,执教《夸父逐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扩写,执教《蚊子和狮子》引导学生改写文章的点题句等。

(二)有创意地写。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写”,在形式和做法上,有很多创意。有“给词写句”“给词写段”。比如余老师执教《说“屏”》,给学生提供四组词语,引导学生选用其中任何一组,用给定词语就课文内容写几句话,要求生动地表述课文内容。有“课文创编”。比如余老师执教《大雁归来》,他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材料”,“组合”成一段话,表现三月大雁的“说话”声,体味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这实际是一种缩写、一种摘录,但有主题、有要求、有创作。有“画面命名,诗意阐释”。比如余老师执教《春》,引导学生在单调的“××图”命名后面,来一段诗一般的阐释,这是一种“中心句”加“支撑句”的片段训练,是对描写场景的赏析。有“课文串写”。比如余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引导学生以“心情”为话题“串写”课文,用“写”的方式梳理苏轼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有“艺术性地写”。比如余老师执教《旅夜书怀》,引导学生四“写”,一是从诗人内心独白的角度写,二是从电影镜头转换的角度写,三是从舞台布景的设计角度写,四是从与诗人对话的角度写。这些“有创意地写”,本质上仍然是“写”的教学活动,但由于在形式和做法上有一些独特的创意,在教学中也就有了一些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三)有层次地写。很多时候,余映潮老师“写”的教学活动,是有层次连续推进的。比如,余老师执教《满井游记》,他设计了三个层次“写”的活动。一是“写翻译文”,也就是要求学生“写”难句的翻译。二是“写描述文”,自选课文中的语句,用描述的方式将内容表达出来。三是“写赏析文”,给课文第二段的各个层次写赏析。从“翻译”到“描述”,再到“赏析”,逐步推进,渐及提升,在写的训练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习得语文素养。他执教《邓稼先》,整节课都用“写”来推进教学,先是“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然后“组合要言,写人物事迹”,最后“抒发感受,写人物述评”。三次寫,难度逐渐升级,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步加深。余映潮老师设计“有层次地写”,也不全部是逐步推进的,比如他执教《山居秋暝》,也设计了三个层次“写”的活动,依次是“单联画面描述”“双联画面描述”和“多联画面描述”,但这三个层次并非依次进行,而是提供给不同程度学生自由选择,是同时进行的写的活动。

三、“写”活动的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中“写”的教学活动,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需要有组织教学的考量。组织得有效,才能更好地发挥好的教学效益。组织得欠佳,活动也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作用。组织“写”的教学活动,我们需要在写前、写中和写后,都有所作为。

(一)写前:任务指向清晰。我们以余映潮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看余老师在组织“写活动”时,是如何做到“任务指向清晰”“学习指导具体”的。首先,明确诗歌特点。余老师以讲授方式告诉同学们这首诗歌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每一句诗都可以作为一个演讲的标题。其次,明确写作任务。余老师用屏幕投影方式,显示写作任务是“请同学们写百字以内‘微型演讲稿,要求用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一个句子”,并提出“100字以内”“表达看法”“表达心声”的要求。再次,范例引路。余老师用“屏幕显示”和“齐读”的方式,给学生呈现了两篇范例(各60字左右),一篇生动形象,一篇直白朴素。这是余老师“写活动”的“写前教学”,有创设情境的引导、有明确的任务指向、有范例引路的指导,这样的“写前教学”,为学生的写种下了健康的种子。当然,课堂教学中的“写活动”,需要视具体情况决定我们的教学方式,不必面面俱到,拘泥形式。

(二)写中:教师无为有为。还是以上一个课例为例,“写中”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学生写作时间为6分钟。第二,这6分钟,教师处在“无为”的状态,不说话,不出声,不补充,不强调,保持安静,给了学生安安静静地写的环境。第三,教师走到学生中巡视,观察学生的写,从学生的写中发现问题,寻找案例,为“写后”的“点评”做铺垫。余老师用他的课堂告诉我们,要组织好“写活动”,在“写中”,教师既要“无为”,也要“有为”。“无为”就是不出声、不干扰,给学生创造能够安静写、连续写的环境。“有为”就是观察和组织教学。观察,就是要发现问题,发现亮点,为点评做好充分准备。组织教学,就是在学生间巡视,用“动作”和“站位”来督促学生的写,避免学生的不作为、乱作为。

(三)写后:微评至关重要。随堂开展一项“写活动”,一定有写的目的和意义。那么,学生的写有没有实现我们的目的?有没有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针对学生的写,进行总结点评,以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赏识学生呈现出的优点,进一步强化和放大我们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二是发现学生写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来矫正学生的写,进一步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以余映潮执教《狼》“简写赏析短文”为例,在写结束后,余映潮老师组织学生读出自己的短文,教师针对短文进行微评。比如,学生说“‘一狼径去,这句话就是为了下文写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教师赏识学生“一狼径去”找得好,前后联系得好,但没有对应老师说的关键词,教师给补充“‘一狼径去,这就是悬念”。教师针对学生的写,对应“写的要求”,具体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意见,这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发挥“写”的效益。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写的“点评”效益,我们建议用实物投影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写,让点评和交流更直观和有针对性。

四、“写”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力推进“写”能力的提升。随堂写,首先在“写”,无论写什么,怎样写,首先是在着力培养和训练“写”的能力。其优势和价值是多方面的。第一,聚焦一个点,有明确的指向和要求,提升实效大。因聚焦在某个“点”上,指向和要求明确,效仿和指导具体,学生写起来容易上手,也易于写好,有利于某个单点、单项能力的形成,有利于积少成多,积微成著。第二,写的时间短,篇幅要求短,学生思维处在紧张高效的状态。这种短时间、高紧张度地练习活动,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应激状态”,促进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速运转的状态下写,这种写作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构思、快速写作的能力。第三,有场景,有氛围,易于激发学生写的兴趣。随堂写,有随堂的氛围,有课文或教学创设的生动情境,这种氛围和情境,易于调动学生写的欲望,培养学生写的兴趣。

(二)有效促进“读”成果的生成。第一,“写”聚焦对文本不同问题的探究,是阅读教学的一种侧面手法,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的方式来“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妙处。例如,余映潮老师引导学生选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任意一句话写一篇“微型演讲稿”,就是用写的形式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思想内涵。而引导学生写《满井游记》的“赏析文”,则是用写的方法探究文章的艺术形式。第二,“写”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更严密地表达。用口语描述某个现象或表达某个观点,相对比较随意,思考也难以深入。但是,动笔写则能促进更深入地思考,更严密地表达,易于产生更有深度、更有创意的阅读成果。第三,“写”能更好形成“读”的书面成果,便于积累,易于分享,“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感受”。写出来的阅读成果是书面的,便于学生间相互分享,反复阅读,多次回看,也可收藏,甚至能带给学生成就感和审美的愉悦。

(三)积极调整课堂教学节奏。第一,课堂环境的动静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需要“热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和问答。但是,好的课堂,除了场面上的“动”之外,还需要场面上的“静”,而“写”恰好创造了“静”的氛围,让课堂动静相宜,有了更适宜、更具审美的氛围。第二,教学节奏的缓急得以调整。问问答答、你言我语的教学,方便快捷,呈现一种快节奏的教学状态。而“写”,不仅改变了学生的活动方式,也改变了教学节奏,让课堂由快而慢,舒缓一点。第三,思维的深浅有了起伏。安静的氛围,舒缓的节奏,让学生的情绪从亢奋走向冷静,拿起笔来进入沉思的状态,深度思考,严谨表达。这也是“写活动”的教学价值。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写”作为教学手段,只要能选择好恰当的“写”的内容,确定好适当的“写”的形式,精心组织好“写前”“写中”和“写后”三个环节,我们就能发挥“写”这种教学活动形式巨大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2]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4]余映潮,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5]余映潮,致语文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形式意义内容
有意义的一天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留学的意义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