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路晶 唐圣华 王鹤 刘青 黄骥超
摘 要 在当前地学就业形势紧缩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防灾科技学院257名2020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学生访谈、数理统计、理论分析等方法,对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选择、就业困难及能力欠缺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使地学专业学生在求职选择、专业认知和就业能力等方面切实得到提升。
关键词 防灾科技学院;地学专业;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P5-4;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1.43
Abstract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the tightening employment situation on geosciences,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interview,questionnaire and other methods to investigate 257 students about the intention、choices、difficulties and the lack abilities on job applying of the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that graduate in 2020.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argeted and improve the abilities in job applying choice、Professional cognitive and the employability.
Key Words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Geosciences;Job apply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0 前言
当前,内外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分类事业单位改革使众多地质类单位“事转企”,随着结构调整,产能过剩危机过渡到地学类行业,项目融资减少,传统地勘专业面临转型升级和行业结构调整,地质单位用人需求减少,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需求越来越高。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等多重障碍因素,使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题会越来越严峻。
為及时掌握地学专业学生就业准备情况和就业存在的不足,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服务学生就业,特针对防灾科技学院257名地学专业学生开展就业情况调查,旨在摸底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选择、就业困难及能力不足等情况,针对问题,制定相应帮扶方案和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通过对防灾科技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准备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学生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摸底学生当前对就业形势的掌握和就业准备程度,重点研究学生期望工作地点,岗位性质,期望薪金水平,就业能力储备对就业率的影响,结合当下地学行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性的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能力提升帮扶政策。也为学校开展就业单位引进,就业质量工程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选择现状
2.1.1 毕业后去向选择
对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研发现,占比最高的是预计升学,达到58.7%,预计考研比例超过了学院2019届毕业生实际考研成功率26.8%,报录比超过2:1,高考研需求和低考研率矛盾突出。暂不就业和还在犹豫的学生比例占6.3%,“慢就业”现象比较明显,是出于技能培训或者创业考察等综合考察的理性选择,还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偏弱、面对就业产生的校级逃避心态的被动无奈选择,需要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以方便开展下一步就业指导工作。
2.1.2 理想就业单位性质
对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调研发现,毕业生选择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等比例较高,总占比达79%,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竞争指数依旧很高,说明毕业生对单位性质选择上求稳倾向明显,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保守稳妥的就业观念仍是广大毕业生和家长的主流择业观念,另一方面,进入相对稳定的国有企业就业,与国有企业受益丰厚、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优厚有关。而对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还存在一定偏见,倾向性低。与2019年5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的要积极拓宽就业领域,促进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的要求不相匹配。
国家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是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领域。我校2020届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单位势必与未来的实际就业单位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对这部分毕业生群体需要进行适当的就业引导。
2.1.3 就业地区的选择
对毕业生就业地区意向调研发现,学生选择留在一线大中城市比例高达71.6%。大城市相对就业机会较多,竞争更加公正透明,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较好,这也是毕业生选择留在大城市原因,但是大城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关给予本科生的工作机会较少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选择去小城市或西部签发地区就业学生比例占8.5%,与国家提倡的基层就业是主旋律的基调不符。原因是很多毕业生自我定位很高,想跻身于北上广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此,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组织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更多学生到社会组织就业。(见图3)
2.2 毕业生就业期望
2.2.1 期望薪资(试用期后工资)
薪资待遇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考量的重要因素,在对毕业生期望薪资的调查中发现我院2020届毕业生有60%的期望薪资(试用期后的工资)在5000元以上,4000元-5000元的占比为27.6%,而我校2017届、2018届毕业生半年后(试用期结束)的薪资分别为3724元和4142元。总体看来,毕业生的期望薪资普遍偏高期望薪资与实际薪资差距较大,且过高的期望值必将导致求职选择是不切实际,失去较多就业机会。
2.2.2 期望参加招聘会的时间
在对毕业生期望求职时间选择调研中发现,我院2020届毕业生求职启动时间较晚,大约有48.1%的学生选择明年3到5月份进行求职。而传统招聘规律显示,应届毕业生招聘高峰期是秋招(9、10月份),大中小企业都会选择此时段进行学校招聘,学生受到offer的几率相对春招(3-5月份)要高得多,原因是部分企业在春季招聘存在查漏补缺,更有一部分是秋招剩下的小微企业,吸引力不足,相对岗位更少,学生可选择余地大幅减少。
目前来看,我院地学专业毕业生参加春招比例高,与部门学生意向考研(58.7%)不无关系,而此时几率会下降很多。(见下图5)
2.3 就业准备不足
2.3.1就业单位目标不明确
对毕业生求职目标单位调查中发现,高达七成毕业生无明确单位目标,求职过程较为盲目,专业认识薄弱,求职状态迷茫。对毕业生对自己适合工作调查中,有50.2%的毕业生不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缺少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对专业工作环境的了解。
虽然毕业生在调查中能够对单位性质做出选择,但存在道听途说的现象,缺乏对工作实感。
2.3.2 就业能力准备不足
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程度调查显示,就业困难学生占比55.9%,且存在多因素叠加的现象。其中实践经验不够、资格证书缺乏,专业基础不够、以及人际交往和就业指导缺乏总计占比88.5%,就业能力准备不足导致毕业生求职态度不积极,缺乏自信,特别是在企业面试中存在退缩和逃避的现象。专业认知不够,基础理论和实践缺乏,导致就业困哪。(见图7)
缺乏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就业指导和规划合计占比25.1%,主要原因是现在求职者均是“95后”,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与“80后”招聘负责人存在很大不同,在面对管理者时候存在多种不适应,甚至自我怀疑,职场适应能力较差。
就业歧视和不公平竞争在地学行业是多年存在的事实,艰苦專业对于吃苦耐劳,野外作业要求较高,女性求职者往往不占优势,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求职者的信心,限制了毕业生的求职选择,这也是大部分女性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
2.3.3 就业材料和就业心态准备不足
求职材料特别是个人简历是应聘的敲门砖,也是对大学四年求学、实习经历的总结和回顾,在对毕业生求职材料准备情况调查中,仍有55.6%的学生没有准备求职材料。其中大部分学生反馈,简历无内容可写,专业能力不够强,实践经验少,简历空空拿不出手。
就业单位选择及就业心态调整准备是否充足,直接影响下一步求职进行,在调查中发现,完全准备好的学生占比仅有15.1%,未准备好的比例偏高与考研升学比例较高、学业困难比例较高、学生就业意向单位不明确、参加双选会时间较晚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对于完全没有准备的7.1%的学生应重点关注,查清楚原因,针对性帮扶。
3 存在主要问题
3.1 2020届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准备存在明显不足。学生无论从就业心理、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就业材料准备各个方面准备都存在明显差距。“慢就业”“懒就业”甚至逃避就业的比例过高,对整体就业形势不了解。
3.2 2020届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据调研数据可分析得出,目前我校学生在就业观念上明显存在“眼高手低”的突出问题,自身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的比例很高,主要表现在考研盲目、对用人单位性质、期望薪金等方面都与实际有较大差距。
3.3 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不到位
针对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解读不到位,学生对实际就业、升学形势不了解,对本专业岗位信息、工作内容缺乏了解,导致出现盲目选择,期望过高或者缺乏信心等各类问题。
4 拟采取的对策
(1)加强就业动员,以行业形势分析、就业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紧迫感,增强毕业生就业意愿,消除毕业生就业顾虑,鼓励毕业生走出去,参加校外双选会,争取更多机会。
(2)加强毕业生专业认知,通过专业课程讲授,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工作内容和环境,提前熟悉工作单位属性。邀请往届优秀校友进行讲座,并推荐到相应单位参与生产实习,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帮助学生建立行业自信心,提高就业率。
(3)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结合单位企业对用人能力需求,开设相应培训课程,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早介入学生就业心理干预,转变学生求职观念,合理调整求职预期,鼓励学生中小企业就业。
(4)加强政策宣传,鼓励学生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政策扶持型工作,支援西部边远地区建设,完善学费代偿机制和其他优惠政策,带动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万清祥,陈华荣.高校面向西部培养特色人才的思路与对策[J].理论月刊,2010,(6):37-39.
[2]张哲,杨坤光,尹翠芳.略论高素质地学人才的培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5):65-69.
[3]姚文贵,郑常青.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地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28-32.
[4]刘佳,翁华强.高等院校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