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医文化词语英译对比研究

2020-03-23 05:59胡双全李涛安
科技视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

胡双全 李涛安

摘 要 中医文化词语在中医典籍中大量存在,给中医典籍翻译带来了困扰。文章对比分析了《黄帝內经》两种译本中的哲学、生理、疾病和有关“气”的中医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和效果,发现译者们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也产生了不同的翻译效果,且翻译策略都是服务于既定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 《内经》;中医文化词;李照国;Ilza Veith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2.062

0 前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经验,世界观或语言和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导致语言中出现“词汇空缺”(lexical gap)的现象[7],称之为文化负载词。《黄帝内经》(下文简称《内经》)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概数记载了大量具有中医特色的词语,尤其是反映中医特色文化的术语,给翻译工作带了不小的挑战。本文选取两部译著作为参考,一部是李照国教授翻译的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Plain Conversation(下文简称李译本),另一部是伊尔扎·威斯(Ilza Veith)翻译的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下文简称威译本),研究了两部译本中哲学、生理、疾病和有关“气”的四类中医文化词的翻译策略

1 《内经》两个译本中医文化词的对比研究

1.1 中医哲学类

中医和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和医学文化,二者的哲学基础和哲学思维存在较大差异。中医以整体性意象思维为特征,它强调“形神中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中医治病基于辨证施治的医学模式,以望闻问切为诊疗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命机制,在分辨阴阳平衡关系的基础上看病施药,重在考察事物整体的、动态的内在联系。西医以还原论分析思维为特点,强调从量和质的规定性上去分析宇宙中的物质。西医关注更多的是“人的病”而非“人本身”,西医把人体当作机器,人生病了就是机器出了故障,医生要治好病人的病应使用还原的方法把人体这部“机器”拆开,修理或更换失灵的部件。“语言是文化和思维活动的载体”。中西医哲学思维的差异造就了许多了中医哲学类中医文化词,这些词语涉及中医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等理论。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源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这其中的“阴不胜其阳”和“阳不胜其阴”体现的是中医阴阳哲学中阴阳对立的关系。李译本的翻译是这样的:

[If]Yin fails to dominate over Yang,[blood in] the Channels will flow rapidly, leading to mania [if the condition is severe].If Yang fails to dominate over Yin,Qi from the Five Zang-Organs will be in disorder, blocking the nine orifices.

威译本是这样的:

If Yin is not equal to Yang,then the pulse becomes weak and sickly and causes madness.If Yang is not equal to Yin, then the breaths which are contained in the five viscera will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circulation ceases within the nine orifices.

对比发现,李译本中用了“dominate over”来翻译“胜”,非常准确,威译本中“阴不胜其阳”和“阳不胜其阴”分别被译作 “Yin is not equal to Yang”和“Yang is not equal to Yin”。这里的“胜”有“超过,占据绝对优势”的意思,译作 “equal”未免过于笼统。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语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其中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人的健康的重要性。

李译本是这样的:

If Yang is too powerful to be compact,Yinqi will be exhausted.Only when Yin is at peace and Yang is compact can Jinshen(Essence-Spirit) be normal.If Yin and Yang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Jingqi(Essence-Qi)will be completely exhausted.

威译本是这样的:

Even if ones Yang is strong,but if one does not preserve it(perfectly),then the atmosphere of Yin will be exhausted.If Yin is in a state of tranquillity and Yang is preserved perfectly,then ones spirit is in perfect order.If Yin and Yang separate,ones essence and vital force will be destroyed.

两种翻译差别不大,都传达出了源语的意思。但是威译本中“精神”译作“spirit”, 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而李译本中译作“Jingqi (Essence-Qi)”,把“精神”作为一个有中医色彩的中医文化词来处理。这里“精神”指人的精气、元神,是相对于形体而言的。正如《吕氏春秋·尽数》所言:“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显然,李译本更准确,更接近源语的意义,且有后文印证:“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2 中医生理学类

中医生理学类的中医文化词指的是体现中医特色,和人体生命活动以及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相关的术语,包括五脏六腑、经脉、人体其他组织器官及生理功能。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些常见的中医生理学概念如“五脏”、“六腑”,无论是李译本还是威译本的翻译现在都是广为接受的。不同的是,李译本使用了拼音,力求保留术语的源语特色,而威斯女士采用了文外加注,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帮助西方社会理解全新的中医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威斯女士将“魄汗”译作“the perspiration of the animal spirit”就颇为费解了。魄汗指肺经所出之汗。《素问注证发微》:“肺经内主藏魄,外主皮毛,故所出之汗,亦可谓之魄汗也。" 李譯本摒弃词语的外在形式,意译为“sweating”,简洁准确。“气门”亦是如此,威译本的“the door of the breath”容易让读者误解为“口”或“鼻子”等呼吸器官。“大骨”威斯女士直译为“the great bones”,从解剖学上讲并无此骨。肉腠,即肌腠。《素问·生气通天论》:“陷脉为瘘,留连肉腠。”指肌肉的纹理,相当于肌肉的组织间隙,又名"分理"。李译本的拼音加意译的方法很好地再现了这一词语的含义,而威斯女士译作“skin and flesh”过于宽泛,没有李译本准确。

1.3 中医疾病类

中医中的疾病有的与西医相同,只是名称不同,有的名称相同但所指疾病完全不同,有的疾病名称不同,疾病的病理也不同,只是疾病的症状(symptom)不同或全部相同。李译本和威译本在处理《内经》中疾病词汇的翻译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如表2。

就以上的中医疾病名词而言,威斯女士的翻译有的不准确,有的较片面。“痎疟”实际上指的就是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多发于夏秋季节的疾病。李译本译作“Jienüe (malaria)”,可算正解,而威斯女士译作“intermittent fevers”,仅传达出了疾病发作时的一些症状,以偏概全。“痿厥”指的是痿弱气逆,身体的某些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甚至气闭昏倒的疾病。李译本采用了拼音加释译的方法准确表达出了疾病的含义和症状,而威斯译本的“impotence”比较片面。“煎厥”为古病名,指内热消烁阴液而出现昏厥的病症。多因平素阴精亏损,阳气亢盛,复感暑热病邪的煎迫而致。临床表现可见耳鸣、耳聋,目盲,甚则突然昏厥,病势发展十分急骤。李译本采用了拼音加释译加加注的方法来翻译此病名,准确传达了疾病含义,但翻译过于冗长,而威斯译本直接模糊处理为“sickness”,这种做法没有传达出疾病的真实含义。“风疟”一词的翻译,李译本采用了拼音加直译加增译的方法,威斯女士译作“winds and intermittent fevers”则完全偏离了疾病的本来含义。“肠澼”即痢疾,是指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的病症,李译本采用了拼音和借用西医词汇的方法翻译,而威译本的“bleeding piles”令人费解。“洞泻”为急性腹泻,威译本译做“leakage”意为 “泄漏;渗漏物”,表意不准确。

1.4 有关“气”的词汇

“气”是中医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宇宙万物由气所化,人的生命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又是一切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力,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内经》中存在大量反映人体生理、病理、药性等和“气”相关的词汇。如表3。

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不难发现,李译本中对于各种“气”的翻译采用拼音加直译的方式,这样做既保留了源语词汇的音律特色,也传达了其含义。而威译本对“气”的翻译主要采用4个词:atmosphere, breath, force and air,这四个词的确或多或少与“气” 相关,但是意义都十分狭隘和具体,无法传达中医“气”博大精深的内涵。例如,“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威译本用了 “atmosphere”和“breath”这2个词,前者主要指的是地球的“大气”或某种“氛围”,而“breath”指的是人的“呼吸,气息”,这2个词无法准确表达四时之气的真实含义,且没有达到“统一性”(unity),容易误解读者。再看下文。

2 结语

李译本在翻译中医特色词时以音译为主,意译为辅。以此方法翻译,译文读起来虽不十分流畅,但却能最大限度保留词汇的音律特色、文化特色和准确含义,体现了译者遵循的“译古如古,文不加饰”的翻译原则。

威译本在处理中医文化词时采用了综合性的翻译方法,以意译和直译为主,兼有音译,注释、省译、增译和省译的方法。综合性译法的运用确保了行文的流程性,减少了读者阅读的障碍。必须认识到威译本中医文化词的翻译多讹误,无法确保《内经》信息的正确传达。但是,作为《内经》对外传播的先驱者,威斯夫人克服了语言障碍和参考资料匮乏的困难,依然翻译出了《内经·素问》前34章,让西方社会认识到了这部经典的东方医学宝典,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果。

翻译效果李译本略胜一筹,毕竟翻译学也是一门发展的学科,翻译活动也是在不断地进步。但就翻译目的而言,两位译者似乎都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Everardo Duarte Nunes.ilza Veith(1912-2013)and Genevieve Miller (1914-2013): long lives dedicated to the history of medicine.[C] Ciência & Saúde Coletiva, 20(7): 2126.

[2]Ilza Veith.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Berkeley[M].Los Angeles.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3]李照国.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Plain Conversation[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4]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16-24.

[5]李磊,尤传香. 《内经》“道”之含义[J].中医药通报,2011(8):34.

[6]余谋昌. 西医和中医: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8.

[7]周玉忠.英汉对译中的不可译现象[J].外语研究,1991(3):49.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俞曲园辩《内经》又论“废医”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