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伙计”外婆

2020-03-23 07:11张华斌
金山 2020年2期
关键词:童养媳老伙计馄饨

张华斌

1937年底,日本人从上海入侵南京,镇江东乡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年仅16岁的外婆从姚桥来华家荡,做了朱家的童养媳。

华家荡村有着勤俭敦厚的传统。当地流行俗谚:买田置地华家荡,卖田卖地罗汉荡,捞鱼摸虾吕家荡,打架跌扑上社上,大烟鬼子出在华山上。勤劳忠厚的外婆也许生来就注定是华家荡的人。

外公家人少田多,生活富足。外公读过书,写得一手好字,但身体弱,只能写写算算。外婆从小没有裹脚,身板结实,里里外外,重活轻活,一手包揽。

1951年,外公家被划为富农,没收了土地。后成立农业互助合作社,外公做会计,外婆是甲字劳力。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响应国家多生光荣的号召,生下了五女一男。全家八口人,日子虽然清贫,但同舟共济,人多有力量,生活有希望。

天有不测风云。1966年,49岁的外公因病去世,撇下六个儿女。那时大女儿刚出嫁,余下最大的20岁,最小的才7岁。45岁的外婆擦干眼泪,毅然决然地担起家庭的重担。她没有改嫁,也没有续招。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殚精竭虑,娶媳嫁女,一个个都风风光光。村上老人见她为朱家辛劳一生,就叫她“老伙计”“老伙计”在当地特指客住他乡,听人使唤的长工。

外婆善于持家,在村里也是能人。她春耕秋收不误农时,邻里坊间排忧解难,说话做事雷厉风行。生产队里,“老伙计”的外号更加响亮。小时候我不知其名,只知我的外婆叫“老伙計”。

我三岁时因无人照看曾不小心跌入荷花塘,幸好遇救。外婆心疼外孙,就将我接到她家。儿时的记忆都在外婆家。有年前蒸出各种点心的竹笼床,有夏天能采菱冬天杀猪的大木盆,有既能取暖又能爆出玉米花的小脚炉,有天天在窝里下蛋的灰鸭,还有屏门角生了四只小狗的阿黄……直到上小学,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外婆回家住。

初一时,我很调皮。一天下午,北风呼啸,天气突然转凉。自习课上我正在大闹天宫,教室里突然鸦雀无声,我以为老师来了,慌忙上位。回过头,发现是外婆站在后门口,原来她从五里之外给我送来了秋衣。

记得一天中午,我端饭菜冲向教室,不小心跌了一跤,磕碎门牙。父亲心急火燎地带我到江滨医院做手术,因没有返程的汽车当晚就住在医院。当时没有电话联系,家里也不知道什么情况。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和我走在解放路上,我居然看到外婆和母亲两人头上冒着热气迎面走来。现在回想,她们没有出过远门,得打听了多少人才摸到这里。

少年时,我身体单薄,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父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时我喜爱面食,尤其是馄饨,一顿能吃四碗。有一次,外婆家包了馄饨,叫我过去。外婆一个人围着锅台转,她先挥舞刷把三下五除二洗去浮尘,用瓢直接舀到天井;加水封盖,下灶添薪;水开后,灶铁压火,下入馄饨。她曾安慰母亲说:“男子汉过了二十,就打得上劈得下。不要担心小孩,能吃就能长!”

外婆住村西,我家在村东。小时候,每年春节父亲都会带我给外婆拜年。后来,每年春节我也会带孩子给老婆婆拜年。拆迁住到平昌后,外婆常坐在一张太师椅上,脸朝门外张望。外婆年高耳背,眼睛却格外好使,我每次来,她老远地就喊:“腊子,到这里来吃茶!”

村上跟外婆年纪一般的老人陆续离世,她乐观开朗,不忌后事,为防不测,在老家时就自己动手做好了寿衣、孝带、白帽、红帽。

去年2月27日外婆溘然长逝,享年98岁。

外婆八十多岁时,拍过一张照片,绛黄色绒帽,红光满面,慈眉善目,深情地注视着她的满堂子孙。如今,这张照片成了遗像,门口那把椅子也已人去位空。大殓之日,祭拜时灵堂人满满的。平常外婆大多一个人待在家,要是还活着,见到这么多人该有多高兴啊!现在,遗像就在眼前,太师椅就在身边,外婆的骨灰却在供桌之上,禁不住泪涌。

外婆名叫王桂娣。从做童养媳起,当了82年“老伙计”的外婆,您安息吧。

猜你喜欢
童养媳老伙计馄饨
红色童养媳
康菊英:从童养媳到全国劳动模范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映像畜牧业
老伙计
红色童养媳
老伙计
老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