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
Telegram创始人之一保罗·杜洛夫(Pavel Durov)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热爱创造和运用社交软件的年轻人,因此这里诞生了众多影响深远的科技公司。
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巨头的地方,就有应声而起的挑战。
虚拟社交网络在出现之初,就怀抱着无限接近社交真实的愿景。从这个层面而言,每个软件都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2011年,脸书(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分足鼎立,成为社交界的三座大山。它们在构建熟人连接、媒体关系连接和职场社交关系上各有千秋,成为人所皆知的“巨头”。当然,在此之前也不是没有过挑战者,而这一年出现的小弟尤为刺头,至今仍然困扰着脸书。
斯坦福大学的课堂上,为了交上班级作业,一位叫雷吉·布朗(Reggie Brown)的同学提出了一个想法:做一个允许用户互相发送图片,但不久后就自动删除的社交应用。
这项在后来被命名为“阅后即焚”的功能相当刺激,像是唤起了每个人都会有的、在课堂上传纸条的记忆。布朗邀请了拥有商业经营经验的斯皮格尔(Evan Spiegel),还有墨菲(Bobby Murphy)一起编写这款应用程序,并命名为Picaboo。2011年9月,程序正式在斯皮格尔父亲洛杉矶的家中上线,成为了Snapchat的原型。
最初,Snapchat的吉祥物是一只纯白的幽灵外壳,名字则和前Wu-Tang Clan乐队成員的艺名一样,是“鬼脸杀手”(Ghostface Killah)。幽灵的标志与软件所提供的理念非常相似,寓意是信息如同幽灵一般转瞬即逝。Snpachat在它出生之日起就带着叛逆的基因,以“信息的‘消失才是真实”为噱头,从此打开了社交界的新大门。
半年后,Snapchat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远超想象,每秒就有25张快照从Snapchat上发出。2017年3月,Snapchat的母公司Snap登录纽交所,成为2012年脸书上市后规模最大的美国科技业IPO公司。七年多来,Snapchat还能屹立于社交江湖,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
七年多的时间里,Snapchat有着为人称道的创新手段。它发展出了两项和阅后即焚一样受欢迎的功能,分别是滤镜(Lenses)和快照(Stroies)。
2013年推出的快照功能,本质上和Snapchat提倡的阅后即焚概念是一致的,就像是赋权用户发布一个可以增加动画效果和贴纸、但会实时消失的朋友圈内容。
快照的功能,一开始不像滤镜那样受到热捧。人们无法揣测用这样的方式来发布动态有什么乐趣,但是在一些新闻和社交现场,快照发挥出了独特作用—如果同一个地理位置的人的快照聚合起来,能形成类似“众包新闻”的概念,大大增强了活动的现场感和人的存在感。“快照”因为可复制性强,后来被大部分我们熟知的社交软件抄袭,成为信息流的未来趋势,“微博故事”也来源于此。
幽灵的标志与软件所提供的理念非常相似,寓意是信息如同幽灵一般转瞬即逝。
Snapchat的创始人墨菲(左)和斯皮格尔
过去的社交软件,总是提倡“虚伪的完美”。不走寻常路的Snapchat忽略了刻意做作的滤镜和生活瞬间,这是它生存的缝隙。不久之后,它就被脸书盯上了。
在Snapchat推出一年后,脸书和扎克伯格本人敏锐地意识到后起之秀的存在。他们为此成立了创意实验室(Creative Labs)。2012年12月,这群人就像赌气一样,只用了12天就开发出对标Snapchat的新软件Poke。在使用者看来,Poke无论功能还是外观都和Snapchat相差无几,像是同一个模板下的两款产品:不仅发送的文字、照片或短视频可以在10秒内自动消失,而且还都能收到对方在手机上截图的警报。
Poke在推出后一度令人惊喜,初始用户量和下载量庞大,扎克伯格还亲自为此编写代码,希望收获人气。但是经过Snapchat的一轮宣传攻势,Poke的活跃度便如过山车一般直线下降,还在2014年遭到下架的命运。所谓的创意实验室,被外界戏谑为抄袭实验室。
如果竞争失败,不如尝试把它买下?扎克伯格的确是这样想的。毕竟一直以来,脸书就是这样干的。
2012年,脸书以10亿美元的报价,成功收购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图片平台Instagram,从此掌握了图片分享平台的话语权。
2013年,脸书用类似的方式向Snapchat提出了邀约,价格是30亿美元,但斯皮格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笔交易。关于拒绝的理由传闻不少,有人说斯皮格尔年轻气盛,他和扎克伯格有着相同的出身背景,都是中产阶级里的白人家庭,名校出身;脸书当年也拒绝被雅虎收购,Snapchat也不想轻易低头。
无论如何,这次拒绝有着金钱利益上的先见之明,因为Snapchat上市后的市值立刻上涨到250亿美元,和当年的30亿美元已不可同日而语。
有报道披露,2016年扎克伯格曾经再次尝试收购Snapchat的母公司Snap,依旧遭到拒绝。倔强的Snapchat不愿意被收购,反而深化了其独立和前卫的标签。
社交巨头的臃肿程度和丑闻出现频率,以正相关的关系呈现出来。
Snapchat的相机滤镜很有趣,吊足了年轻人胃口
前文提及,滤镜和快照是帮助Snapchat巩固地位的两项重要功能,快照更是Snapchat的王牌项目。2016年美国媒体Variety做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Snapchat里创建Stories是年轻用户最喜欢的一项功能。
于是,脸书行动了。2016年开始,脸书及其旗下的Instagram、Whatsapp纷纷开启了这项信息流尝试,除了WhatsApp把名字换成状态(Statuses)以外,另外两款软件直接就用“Stories”上马“故事”功能—虽披着抄袭的外衣,还是受到了用户的欢迎。
但是,“遇到对手先收购一波,收购不了的直接模仿”—一轮操作过后,脸书在业内的名声一落千丈。
如果说Snapchat的横空出世,满足的是Z世代喜欢刺激、虚无的新鲜感,那么Telegram的出现,则是用户对隐私和加密主义的极致追求。
Telegram在2013年由俄罗斯杜洛夫兄弟(保罗·杜洛夫和尼古拉·杜洛夫)正式发布。这对兄弟天生适合科技创业,尼古拉比保罗年长4岁,他不但3岁就开始看书,而且还曾赢得三届国际奥数金牌。有如此优秀的哥哥,保罗符合了一位弟弟惯常有的习性—叛逆,不服从权威,上学时经常黑入学校的网络,有一次,还将他最讨厌的老师的照片和“该死”两个字并排。
2006年,脸书的风潮横扫世界。刚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毕业的保罗发现,俄罗斯的年轻人并没有非常踊跃地使用脸书,于是他在使用习惯和语言上做了改进,22岁那年创办了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站VKontakte(简称“VK”,意为“与你联系”),被人称为“俄罗斯的扎克伯格”。
随后的几年,VK成了俄语区最流行的社交网站。创始人不止一次自豪地说,VK是唯一一个在自由市场竞争中胜过脸书的产品。
但生活在俄罗斯,一家社交公司很难自由自在地野蛮生长下去,保罗不断遭到无名的骚扰和来访。回忆起过去,他说,第一次被警察突襲住处的经历让他丧失了安全感。他很快发现,没有任何通讯方式可以保证他想要的安全和隐私。
很多极右派组织会利用Telegram群组的方便性和加密性招揽成员,这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心头大患”
Telegram就是在这样的缝隙中诞生的。不仅用户的通讯被加密,而且用户资料还会被分割成好几份,储存在隶属于不同司法管辖区的主机上。软件里,用户还能选择使用能够自毁消息、照片和视频的秘密聊天,并能使用其他密码锁定应用。
在社交关系愈加被暴露和展现的年代,Telegram就像是饥民们迎来的美食。无怪乎在2014年1月24日,脸书宣布收购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后的5天里,Telegram增加了800万用户。
社交巨头的臃肿程度和丑闻出现频率,以正相关的关系呈现出来。2018年3月,《纽约时报》和《卫报》称,脸书上5000万用户的信息数据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泄露。
报道称,2014年,27万脸书用户下载该平台上一款个性分析测试的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开发者将这些用户及其脸书好友的数据,卖给“剑桥分析”公司。数据包括用户档案信息以及他们“点赞”的内容。
此后,脸书更改了开发者可通过此种方式获取数据的数量。但事件披露者称,“剑桥分析”在脸书收紧“用户同意”规定之前,就已获取了约5000万用户的数据。
相比于有可能通过商业模式透支隐私的科技企业,近似公益项目的Telegram无疑是一匹黑马。它不仅宣称不靠出售用户信息盈利,并且完全使用自有资金来维持研发和服务器运营开支。迄今为止,它的确没有曝出过存在后门、用户信息泄漏等安全方面的负面消息,保持着向第三方披露0字节用户数据的记录。
当然,这个功能也有被滥用的风险。很多极右派组织会利用Telegram群组的方便性和加密性招揽成员,这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心头大患”。
饶是如此,每次脸书有新情况出现,Telegram就会经历一波用户增长潮。
2019年3月15日,脸书因为遇到技术问题,几乎所有产品停工,用户报告无法访问Instagram、WhatsApp和脸书本身以及其所有内容。
虽然在超过24小时后,脸书最终控制了问题的蔓延,但在停机这段时间里,Telegram新增了300万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