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媒体”框架下提升“一带一路”话语影响力研究

2020-03-23 08:09万秀丽陈学琴
对外传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息话语受众

万秀丽 陈学琴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①与此同时,“全球76.76亿总人口中,手机用户人数达51.12亿,网民人数达43.88亿,34.84亿人活跃在社交媒体上。”②中国与世界媒体发展情势昭示了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媒体发展大势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③全员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与全效媒体,是基于主体、时空、形态与效能的四维创新,与“一带一路”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与话语效果等四方面协调提升形成相照应,是提升“一带一路”话语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7年来,在获得沿线国家积极响应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质疑、曲解甚至负面解读。要实现“一带一路”更高质量发展,解疑释惑是重点,提升认同是关键,这都离不开话语影响力的提升。全媒体时代恰恰为“一带一路”话语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机遇,应以此为契机,以全员媒体促进话语主体多元化,以全程媒体精准阐释话语内容,以全息媒体增强话语表达感染力,以全效媒体提升话语表达效果,构建集主体多元、内容精准、表达多样、成效显著于一体的“一带一路”话语传播新格局。

一、以全员媒体推进“一带一路”话语主体多元化

全媒体时代推动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话语表达渠道更加多元,话语发酵速度更加迅速,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一带一路”信息传播形态也逐渐由主流媒体向自媒、全媒、融媒过渡。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国际话语权处于‘金字塔式的严重失衡状态”,④一些西方大国凭借较为强大的综合国力、长期积累的话语权优势及较为完善的话语体系,肆意歪曲他国理念,也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曲解。这些曲解质疑对“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中国对“一带一路”单方面的评价经常被认为夸大了实际效果,亟需多元主体参与,拓宽话语表达的广度。

全员媒体是集主体多样性、互动方式多元性于一体的传播策略,契合“一带一路”话语表达主体的拓展需求。全员媒体具有易于塑造传受一体化角色及构建多元主体互动格局的特性,有利于改变相关话语信息被遮蔽、被忽视、被质疑、被曲解等状况,推动其回归事实和本质。因此,要善于运用全员媒体提升“一带一路”话语影响力。

一要建立并完善“二轨”对话机制。畅通“中国与沿线国家政党、议会、智库、民间、工商界、媒体、高校等‘二轨交往渠道”,⑤促进“一带一路”话语主体由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延伸到普通民众,由中国民众到参与国民众、再到世界民众进一步延展,构建“一带一路”的世界性传播格局。

二要依托全员媒体发展特性,借助多样平台促进多元主体间互动沟通。“从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变成多对多的互动式传播”,⑥改变信息自上而下的传播格局,实现信息传播由链条式传播向网状式互动传播转变。充分利用移动平台创新话语表达专题、积极搭建线上交流论坛等,吸引沿線国家政府、媒体、组织、人民参与讨论,促进人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了解与分享探讨,通过多向互动沟通增强各国民众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度、了解度与认同度,提升相关理念的表达力和阐释力。

二、借全程媒体精准阐释“一带一路”话语内容

全员媒体有利于充分调动话语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信息发布多元发展及信息数量的激增;全程媒体则有利于推动信息发布简易化及传播转载便捷化,两者叠加不仅可强化“一带一路”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传播,还有可能形成爆发式效应,促进相关信息内容的个性化及多样化生产。然而,话语表达呈现多样性的同时,也面临话语失实的严峻挑战,特别是遇到别有用心的国家恶意抹黑时,话语信息多样性加上网络本身的自由开放、隐蔽虚拟等特性,极易造成舆论信息的碎片化表达及话语失真现象,产生诸多关于“一带一路”的虚假歪曲信息与消极错误言论,亟需构建一套信息监测与应对机制。

一方面,应积极收集“一带一路”话语内容、受众反应及发展趋向等相关信息,构建全方位了解、多维度排查、预先性防范的话语监测机制。另一方面,要制定“一带一路”话语危机应对机制,扩充多语境表达“一带一路”的信息储备,构建良好的国际媒体间合作关系,打造一支专门回应“一带一路”各类曲解质疑的团队,结合实际,精准表达,更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危机。

事实上,全程媒体是信息传播即时性与全时性的统一,在关注即时性传播的同时,要确保全时性。“一带一路”话语表达是基于丰富内涵、面向世界受众的多视角表达,保证话语内容的准确性、突出话语理念的特色性、增强话语阐释的深刻性是其内在要求,这需对话语信息进行全流程跟踪、全方位挖掘、全角度解析。

一要全流程跟踪“一带一路”话语内容。就传播阶段而言,“一带一路”话语的全时性传播包括前期对相关话语信息迅速捕捉作的即时性报道、中期追踪式、连续性报道及后期总结性报道。要充分把握每一阶段话语链条中的信息,关注话语内容的发展演变趋势,对其影响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面对曲解误读,要迅速、准确地揭示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矛盾逻辑,有针对性地给予回应。

二要全方位挖掘“一带一路”话语特色。要精准聚焦受众关切,结合各国利益需求热点,凸显话语特色与重点,推动“一带一路”话语内容的创新与本土化表达。

三要全视角解读“一带一路”话语内涵。在对“一带一路”进行宣传性表达的同时,通过科学的专题阐释,增强对“一带一路”话语内容多维的深度解读,增强世界各国民众对相关政策理念、话语内涵的正确理解。

三、以全息媒体增强“一带一路”话语表达感染力

“‘全息媒体指以文字、图片、声音、画面、动漫、图表等多形式、多维度、多侧面对相关信息进行立体化呈现与沉浸式传播,是具有高度融合性、兼备多种传播形式的全新的综合性媒体。”⑦“一带一路”话语的后续表达更侧重文化本位的吸引力表达与实践本位的感染力表达。全息媒体兼具传播形式“全”与情感体验“深”的特性,对提升“一带一路”话语吸引力与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借全息媒体传播形式全的特性增强“一带一路”话语吸引力。借助全息媒体下5G、大数据、云计算、全息投影、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一带一路”话语行为呈现样式,更新话语传播方式。依据“一带一路”话语内容,推动实现由图文、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到4K/8K超高清拍摄制作、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呈现以及人工智能精准推送等形式的转变。

二要借全息媒体情感体验深的特性增强“一带一路”话语感染力。“一带一路”话语感染力的增强离不开话语表达形式的精细化与形象化。全息媒体推动5G与新技术结合,以人们切实体验为导向,辅以沉浸式的传播方式,不仅使“信息处于随时可以触达的状态,更将人置身于媒介所形塑的巨大虚拟现实之中”,⑧给人以感官上的多维体验。基于此,要推动5G+AI的互促式发展,丰富话语表达形式与信息表达的应用场景。要促进5G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合,对“一带一路”话语表达及信息内容进行精准化、针对性和纵深性分析,创新更多个性化及定制化应用,满足各国受众多样化需求。要推进5G与VR、AR等技术融合,通过对共建“一带一路”现场的虚拟重构,为受众提供交互式、沉浸式的3D流媒体影像,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借全效媒体提升“一带一路”话语表达效果

全媒体时代正推动由主流媒体所代表的“舆论主场”向社交媒体组成的“舆论广场”转变,因而“一带一路”话语表达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也受到一定消解。加上我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市场分布有限且不均匀,多数主流媒体将APP、微博、微信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标配。然而,微信覆盖语言18种、用户10.83亿人;微博仅中、英两种语言,用户4.46亿人;人民网开设的“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也仅有英、韩、日等10种语言。与脸书31种语言、22.71亿用户,优兔73种语言、19亿用户相比,传播范围小,受众影响力不强,亟待构建全效能的“一带一路”信息传播平台。

全效媒体是指推动“信息传播突破传统功能界限,形成集内容、信息、社交、服务为一体的全效能传播”,⑨需要从融、新、管三方面入手,打造兼具多样功能的信息传播、评价、反馈平台。

融:搭建功能齐备的“一带一路”话语平台。打造集内容供应、多元表达、社交服务等于一体的生态级聚合平台。首先,要打造“一带一路”优质内容供应平台。“一带一路”话语内容应是受众体验与原创时政资讯的统一。既立足区域特性、依托具体实践,创新相关话语内容的表达方式;又能体现“深刻的理论内涵、普适性的价值立场和合情合理的世界发展愿景”,⑩打造逻辑严密、内涵精准且极具价值感召力的话语内容。其次,要融合、再造“一带一路”话语表达平台。对“一带一路”相关媒体种类、资源、结构、功能优化调整,实现平台终端、信息内容、表达方式、技术应用共融互通,解决平台趋同、内容同质、功能重复等问题,放大整体效能。最后,创新“一带一路”互动式公众话语表达平台。例如,央视新闻新媒体以轻剪辑、深阅读和沉浸式方式推出的融媒体互动H5《“一带一路”:开放之路》及其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一带一路”语言库大闯关》游戏等,以互动性方式加深人们对“一带一路”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新:创新“一带一路”话语公共表达平台。要以社交链接为主导,集合社交类平台、咨询客户端、视频、音频、游戏等多样功能,促進各国受众对“一带一路”沿线历史文化、生活实践及发展共建等信息了解及意见表达。同时,模拟“一带一路”实践场景开发面向国际的游戏平台,在增强玩家间互动交流的同时,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的体验。要注意推进公众话语平台的实名制认证,建立理性意见社群,尽可能保障信息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营造良好的公众话语表达生态。

管:构建“一带一路”话语反馈平台。“只有抵达率(观点被受众普遍接受,思想抵达人的内心世界,令人认识有所感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11传统新闻、报纸、广播等传播属于“非全效传播”,较难及时准确获取、界定反馈结果。“一带一路”话语表达致力于实现各国受众对它由基本认知、深入了解、情感共鸣到心理认同的效果转变,这个过程离不开对其话语影响力的针对性分析及结果反馈。基于此,要深化“一国一策”传播,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根据受众思维、语言方式、关注热点、情感认知、审美心理等,有针对性地推送“一带一路”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传受双方互动和反馈机制,既要尽可能使相关话语信息适应媒体分众化要求,能够直抵目标受众,又要立足真实的网络民意,借助舆情评价技术,对平台相关资讯阅读数、点赞数及评论数等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和深入评估,根据反馈结果对信息生产及意见建议进行调整与处理。

全媒体时代,“一带一路”话语影响力提升的现实境遇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布局立体、高效的融合传播机制。这需要在拓展话语主体、精准阐释话语内容、促进话语立体化表达上下功夫,使其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推动形成全民传播、内容精准、多语集合、视听互动、平台完备的“一带一路”话语传播新格局。

(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北高校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研究”和兰州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7LZUJBWZY062和LDMY201610)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2019年8月30日。

②We Are Social:《2019年全球数字报告》,知识库,https://www.useit.com.cn/ thread-22153-1-1.html,2019年2月2日。

③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④陶士贵、陈建宇:《国际话语权分布、国家利益博弈与国际金融制裁》,《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8期。

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外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36页。

⑥《求是》编辑部:《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求是》2019年第6期。

⑦沈正赋:《“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构》,《现代传播》2019年第3期。

⑧同⑦。

⑨同⑥。

⑩刘小三、陈红:《“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实践创新》,《当代传播》2017年第5期。

11同⑩。

猜你喜欢
全息话语受众
画与理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全息“魔镜”在身边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一汽奔腾T77
手机看三维全息影像有望成现实
雷人话语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