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获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
缘起:孙犁的《书衣文录》是我经常看的书,值得一遍遍地品读。也是在第一次读完《书衣文录》后,每看完某书,或在书后,或在电脑文档中记下寥寥几笔,是为《书边书》。
《黄裳序跋》
黄裳著,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购于孔夫子旧书网,2012年3月9日收到,6月1日读毕于伊宁市。
黄裳的读书随笔写得相当不差,而对于他文章的喜欢也仅仅是这些读书随笔。现在能想起来他的著作,除了书话类随笔,大约就是他的一系列“打战文章”了,尤其是一册《来燕榭文丛二编》,更是云集了此类文章。至于其中的是非,我等不了解内情之读者,读过也就读过了。
黄裳的序跋之前也读过不少,但大多都是零散地从报刊以及他的书中读到。但此次通过《黄裳序跋》集中阅读,感觉依然不赖。此书所收,虽大多是旧作,作品的写作时间也横跨半个多世纪,一路读下来,一如经历一个人的一生,旧事的沧桑,通过这些序跋便全体现出来了。
《谢大光序跋》
谢大光著,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购于孔夫子旧书网,2012年3月9日收到,当月18日读毕于某会场。
谢大光是一个很好的编辑,尤其编出了为数不少的散文佳作。或许正因为此,谢大光的序跋,就本书所收从1984年至2003年的部分文章,应酬文章不少,带有很强的职业性。
读本书也常常能引起一些阅读和买书的回忆。比如《<孙犁散文选>编后记》一文,关于这本散文选,在读《孙犁全集·书信卷》时就常见提到,这次偶然读到散文选的编后记,便把孙犁的书信集重新翻出来再读一遍,感觉真好。再比如《“后散文文丛”总序》一篇,就勾起了大学时一本本搜购本套后散文文丛的甘苦。而余生也晚,谢大光所提到的书,我阅读过的也只有这一套后散文文丛;集中开始读他主编、编选的散文集、散文丛书已经2004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之后的序跋文章,读起来也精彩多了。
《时间的玫瑰》
北岛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在伊犁晚报社时,同事程静2010年2月9日所赠,而她购于伊犁新华书店。
本书的九篇诗歌(诗学)随笔是为《收获》杂志“世纪金链”专栏而作,自2004年第一期始,至2005年第三期终。所收文章,共写到了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狄兰·托马斯等九位国外大诗人。在本书之前,或对他们的诗歌稍有涉猎,或第一次听说,但都是通过这本书对他们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系统地开始一遍遍阅读他们的诗歌也是在看过本书之后了。
后来,从报社去职到新单位时,随身所带不多的书中即有它。于我,除了纪念曾经写诗的岁月,曾经非常愉快地读诗的时光外,对供职三年晚报生涯,也是一种怀念。
《止庵序跋》
止庵著,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购于孔夫子旧书网芜湖万卷书屋,2012年3月9日收到,7月24日读毕于办公室,之前刚刚读过一本鱼丽关于聊斋女性的随笔集。
止庵说,平生读书不敢懈怠,作文不敢苟且;此种态度值得学习。我一直把止庵当做文章家看,他的散文随笔,以及收入书中的序跋文章,读之是让人心颤的。他作文所追求的“平和,但愿,含蓄,意在言外,有苦涩味”,真是我所神往的。
《逝水集》
常风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购于孔夫子旧书网芜湖万卷书屋,2012年3月9日收到,当月26日读毕。
因为对谢泳先生文章的偏爱,所以对他提到的学人及著作都较为关注。也因此知道了常风和他的《逝水集》,而且时常在谢泳的文章中出现。所以在孔夫子旧书网选书时,偶遇便赶紧下了订单。
常风先生算是比较湮没的一个学人、作家了。若不是谢泳等人的呼吁,可能被淡忘得更快。但还好有文字、有书在,书比人长寿大约就是缘于此。
本书是大名鼎鼎的“书趣文丛”之一种,书中所收文章跨度超过了半个世纪。前半部分均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写的回忆周作人、朱光潜、台静农等师友的文章,读这些文章除了关注其史料外也常常因其苍凉而动容。后半部分均是写于1949年前的书评文章,常先生的书评,过了六十年再看,依然觉得有意义、价值,而所评诸书,历尽六十年淘洗,都大浪淘沙似地名传于文学史,也说明了作者当年的学术眼光。讽刺的是,所作这些书书评的作者,却被文学史给遗忘了。另一方面,常先生探讨书评的文字,依旧值得我们今天的书评作者深思,这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董桥序跋》
董桥著,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购于孔夫子旧书网芜湖万卷书屋,2012年3月9日收到,8月12日读毕。
董桥的序跋一般都写得比较短,古人说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他这里似乎并不适用。在董桥,话只说到三分,余下的只凭各自去体会吧。如此也好,给读的人留有余地。他有名言说:书是庭院。序是影壁。跋是后花园。正好近日也在读《书卷似故人——序跋小品赏读》,感觉董桥的序跋深得古小品三昧。
本书所收大部分是董桥为自己作品所作,这些作品也大多读过,读的当然是电子版。曾经有一段時间迷上了董桥,却又找不到他的书,好在网上电子书多的是,便只好从网上一本本地下载存在手机里,闲时读上一两篇,十多本书就这么读下来了。读这本《董桥序跋》才知,我之前读的那些基本都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作品,和七八十年代所做的文章相比,长进真是明显的。
这两年大陆的董著出得何其多,定价也贵得吓人;但依旧不缺乏购买者和读者。让人奇怪的是,这本出版于2004年的小书,在坊间董迷中,鲜有人提,不知是何故?
《聚书脞谈录》
赵国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著者赵国忠先生所赠,2012年7月25日收到,8月13日晚读毕。
本书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所出煮雨文丛第一辑中的一种,书话集,共收书话类读书随笔45篇,外加姜德明先生的《世间爱书人真多》及作者后记各一篇。去年,煮雨文丛还出了第二辑,如今已经立在我的书架上了。
初次听说《聚书脞谈录》是在读眉睫兄的《现代文学史料探微》一书时,眉睫在书中提到此书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于是在微博上便随手写了一笔想读此书并询问何处有卖之类的句子,没想到被赵先生看到,便留言说他还有存书并索要地址,云给寄一本,于是不几日便收到了赵先生的赠书,他还在该书扉页用蓝色圆珠笔谦虚地题写了:“毕亮兄指正赵国忠二〇一二年七月”。在这之前,和赵先生通过新浪博客有所交流,并时常在《藏书报》等报刊上读到他的文章,尝因为翔实的史料和作者敏锐的发现,而对这些文章念念不忘。
赵国忠先生写书话,颇有胡适先生做学问之风,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并尝抱着谦逊、讨教的态度为文;而他访书之不惜脚力,是连姜德明先生都佩服的。更别说他所收的旧书旧刊还包括被别人忽略的旧时报纸副刊和校刊、同学录之类的学术眼光,让我们读者也跟着享受买书、阅读的福气了。
《现代文学史料探微》
眉睫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出版。著者眉睫2012年6月26日寄赠,我收到已是7月7日了,7月13日读毕。
本书前有陈子善先生序,后有止庵的跋。书中所写均是现代文学中的旧人旧事,作者尤其关注那些在文学史的被销声匿迹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地爬梳史料,为这些“失踪者”树碑立传,于废名研究用功尤甚,其情可感,其志可嘉。
在畅聊时,眉睫兄尝说自己有三个故乡:黄梅、九江、桐城。桐城是我的出生地、我的故乡,他常常鼓励我对桐城近代人物、事件多加关注、加以研究,但常以各种理由推之。读此书,想到仅年长我一岁的作者,面对如本书的学术成就,真是汗颜。
值得再记一笔的是:因本书,和学者赵国忠先生结了一段书缘,这是怎么也想不到的。
《知堂书话》(上册)
周作人著,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版,由钟叔河编订。购自当当网,2012年6月8日收到。我买时已经是第二次印刷了,可见此书卖得还是不错的。
对周作人的文章,尤其是他的那些“文抄公”式的文章,之前一直是不喜的,认为这样抄抄补补,实在不是一种正途,也有损知堂翁作为散文大家的名声。殊不知,为人有正邪之分,为文,其实是无所谓正邪的。
这样的明白,真是晚了,与多少好书擦肩而过却不自知。还好最终没有错过周二先生。读得越多,越是感觉周作人在做“文抄公”时的良苦用心。钟叔河老人在本书的“编者序”中说,周作人的书评书话是达到了上乘的标准。我认为钟先生是对的。虽然本书所收“文抄公”式的文章甚少,但周作人的书评书话文章,和其兄的书话文章一样,都是极好的。
《野味读书》
孙犁著,东方出版社中心2008年8月出版。购自当当网,2011年5月30日收到。书末我记有:2011年10月3日读毕于七十七团,10月17日再读毕。
我购此书时尚在报社编副刊,等读毕时已经在昭苏垦区高原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了,也正因为此才有了更多阅读的时间,也才有了连读两遍此书。
第二遍读过本书后,正值我二十六周岁生日,西洲以一套《孙犁全集》相送,开启了我系统读孙犁的生活。至今,全集已经翻过两遍,其中的《书衣文录》和《耕堂读书记》更是一读再读三读。我现在读书文字的写作,受到孙犁先生的启发很多。
而我从孙犁先生的读书文章中,常常读出无尽的悲凉,这是在读其他作家时未曾遇到的。
《鲁迅忧思录》
孙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为作家刘汀所赠,2012年8月1日收到,前有孙郁先生的签名:“孙郁2012.7.16”。当月17日读毕。
在学者中,我觉得孙郁先生的文章算是顶好的。在这本书之前印象最深的是他写萧红和孙犁的文章,只读过一遍就印象深刻。
孙郁的研究鲁迅,用心甚深,本书所收十二篇研究文章,都是言他人所未言。虽是学術文章,但被孙郁写得好读,读而不腻,读而不烦,没有太多理论的绕来绕去,娓娓道来,话说完,想说的也就说了,道理也讲清了,至于认同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孙郁的写作,在当今的很多学者中是不多见的。
《山窗小品及其他》
张恨水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张恨水全集之一种。2012年8月15日购于中国图书网,当月27日收到,同买者还有他的《上下古今谈》。
张恨水先生老家潜山,毗邻我的故乡桐城,从小就听他的故事不少。一直以来,把他看成通俗小说作家,所以一直没动心思想找他的书读。但一本《山窗小品及其他》,最近读过,印象大为改观。感觉被小时候乡邻说的故事误导了。张恨水的很多文章,真是大好。每天在午饭后读几篇,浓浓的烟火味掩不住内心深处的雅气,这就是雅俗共赏的张恨水。
昨天在《安庆晚报》副刊上看到著有《张恨水家事》的潜山籍作家徐迅的《张先生回家了》一文,方知张恨水先生自1967年在北京逝世,近半个世纪里骨灰却一直放在亲人们的身边……还好在本月初,张先生终于回家了。徐迅在文中说到:随张先生一同下葬的还有他最爱看的两千五百余册《四库备要目录》以及部分遗物和62本《张恨水全集》照片,墓园坐南向北,背靠山脉,前有水池,左右环抱。
《东坡志林》
苏轼著,中华书局2007年9月出版。刘文忠评注,中华经典随笔之一,余下有《世说新语》《武林旧事》《闲情偶寄》《扬州画舫录》等七种。
近来连日加班至夜深,临睡读几篇东坡的小品,成了不多的安慰和快乐。说来奇怪,此书在手边已有几年,之前不断地翻读都因感觉索然无味而没能读下去,另一方面却又不停地想强迫自己要继续往下读。如此往复几次,直至最近突然发现了它的好,便又捡起来重翻。大约是因为心境的变化使然。无怪乎前人曾说,阅读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过程。
《浮生六记》(外三种)
沈复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我读到的已经是2009年第5次印刷了,外三种分别为: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均是清人作品。随书还附有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自序》和俞平伯的《重印<浮生六记>序》,都是很好的说明文字。
以前,我素不喜读古文,总感觉浪费时间,要挨个地抠字眼,琢磨其中的韵味,远不如读现代文章的大快朵颐来得痛快,等到明白过来已经是七八年后了,殊不知写作这行当,本就需要文火慢炖,细细打磨。彼时再回望同龄人,我已被远远抛在了后面。幸好偶遇本书,无意一读竟改变了往日不读古文的恶习,拾起了我对此类文章的兴趣便一路开读了,总算为时不很晚。
而今,此书诸篇依旧常常诵读,阅读的路上也有渐入佳境。
《田园之秋》
陈冠学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2014年3月26日于七十七团收到,稍即读完。2019年1月18日重读于伊宁市,直至当年3月底读毕。
此书第一次看时,还在昭苏高原。当时的住处后面就是农田。我住的四年里,种过四种作物,油菜,小麦,马铃薯,香紫苏。在夏秋两季,站在窗前,就是一片田野,再往前,就是草原,直至远处的群山和天空。晚饭后散步,也多沿着条田走一圈两圈。而冬春两季,望出去,无外乎是雪地,以及未落雪时的黑土地,或者雪融化后裸露的黑土地。在这样的生活里,我看《田园之秋》,看得分外投入。转眼,离开昭苏也马上四年,此回重看,所费时间甚于前次几倍,只是再无当年心境。阅读期间,数次被外力阻断,去驻村,去入户。
责任编辑 杨 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