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青年志愿者行动:以青年为媒,促民心相通

2020-03-23 06:11许俊豪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湄公河媒介志愿

许俊豪

“湄公河畔风雨冷,澜沧稚童未学言。志士仁人修书案,愿奉孔孟于东南。”这是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劉奕彤在“澜湄青年志愿者行动”结束后写下的表达个人感受的诗句。2019年暑期,来自北京大学数十名学生组成的“澜湄青年志愿者行动”队伍,分批先后前往泰国信武里、柬埔寨三隆、泰国华欣和老挝万象,开展了为期2周的志愿服务。

在2018年12月举行的澜湄合作第四次外长会上,澜湄六国外长们共同决定实施一批青年志愿者项目。最终,由中国外交部和教育部发起的“澜湄可持续愿景与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课题“花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本次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项目的一部分。

在2019年澜湄青年志愿者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虎翼雄表示,北京大学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湄公河国家的田间地头,将项目做深、做实,真正促进民心相通,并为国内其他高校及青年志愿组织树立旗帜,打通道路。

澜湄青年志愿者是重要的媒介

“澜湄青年志愿者行动”也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首次组织的大规模跨国青年志愿者活动,队伍皆由研究生组成,担任项目学术指导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希望基于志愿者行动实践,在澜湄地区将学术研究、田野调查、公益实践有机结合,探索实施澜湄学术型公益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一次青年志愿者行动被赋予了多重意义,那么青年志愿者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2019年12月12日,北京大学的“澜湄青年志愿者”以及众多专家学者汇聚在澜湄高校青年志愿者博士生论坛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前联合国国际志愿者、青之桥公益基金会专家吴雅霖指出,大学生在从事国际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最主要承担的是一个媒介的角色,也就是他们作为中国人和服务地之间的一个媒介。对外而言,既可以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也可以说是承载着外交目的的媒介,因此大学生在外所做的事、呈现的面貌都很重要。

例如,志愿者本想将英文作为支教的重点,顺带向湄公河国家的孩子们普及中国文化。但到了老挝却意外地发现,当地孩子对于中文的兴趣远超英文,不仅学习速度令志愿者们惊讶,而且主动要求多讲中文内容,课后希望志愿者们帮起中文名字等。去泰国信武里的志愿者领队王丽娜也对本刊记者回忆,志愿者在泰国支教时,有小朋友会回家跟父母讲学校这几天有来自中国的老师,老师们都很好,这样他们也成为了一个媒介,帮助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在积极‘走出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媒体有失偏颇的报道,给中国形象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通过这种不带政治性的、纯公益性的志愿项目,更有利于从侧面提高中国在当地的形象。”王丽娜说道。

国际志愿服务专家吕敏杰对志愿者的角色也有着自己的理解,由于志愿服务地都是澜湄国家的老少边穷地区,当地人接触外国人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志愿者就是他们接触世界的窗口。这一点,从“澜湄青年志愿者行动”中也不难看出,志愿者们带去的中文、毛笔书法、京剧脸谱、武术等教学内容,在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当地小学极其受欢迎。

泰国信武里Wat Klang Tha Kham学校的一位老师就告诉澜湄青年志愿者,孩子们非常喜欢外国志愿者,因为志愿者对他们非常友好,还能教给他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中国的志愿者可以给他们讲解非常多的细节,不仅让他们见识到新奇的事物,还让他们更了解中国。

国际志愿者行动还可以做得更好

国际志愿者行动作为民间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着官方交流或企业活动无可比拟的优势。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蕾参与了“澜湄青年志愿者行动”策划,在她看来,不同于各国精英层面的交流互动,国际志愿者面向的是社区和草根阶层的民众,这种立足草根的交流,有助于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捐物资、建学校这种静态的对外援助,国际志愿者作为国际交往的一种动态力量,可以加深这种民心相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国际志愿者行动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在“澜湄青年志愿者行动”结束后,王丽娜开始思考,志愿者提供的服务与当地的需求是否真正的匹配。“我们去泰国的初衷是想为当地提供一些真正的志愿服务,比如英语教学或者是社区服务,因为当地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小朋友,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或者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可能因为前期沟通的问题,到了当地后我们发现自己要做的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即使做一些社区建设,但对当地产生的实际意义不大。还有一些学校会考虑到自身的教学进度,而对志愿服务持保留态度。”

因此,王丽娜认为,今后在提供这种志愿服务时需要做更深入的前期调研,找到真正需要服务的对象以及合适的志愿服务模式。而这有赖于将学术研究与志愿服务实践有效结合,为志愿服务提供知识支撑。

此外,本次澜湄青年志愿者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志愿者们不会泰语、老挝语等当地语言,当地人(尤其是小学生)的英文水平也有限,由此带来的沟通障碍远超志愿者们的预期。他们在当地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也往往需要当地英语老师从中翻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包胜勇也指出,在国外做田野调查和志愿服务时,往往需要志愿者扎根到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中去,否则很难达到所设计的效果,而语言已经成为其深入了解湄公河国家的文化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障碍。因此,培养具有湄公河国家语言能力的人才也显得尤为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保障国际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性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例如,本次“澜湄青年志愿者行动”到每个地方服务的时间仅为10~14天,志愿者们能为当地提供的服务极其有限,志愿者在当地支教时也遇到了学校和学生希望他们长期留下的愿望。

因此,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姚啸林认为,除了可以对有条件的学校进行网络远程支教之外,现在志愿服务的规模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也有待形成机制化的行动,与当地的服务点建立常态化联系。

·联系编辑:2671536527@qq.com

猜你喜欢
湄公河媒介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走近湄公河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系在湄公河上的七色霓裳
日美中在湄公河角逐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