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病”人

2020-03-23 06:04
看世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不修边幅波罗硬核

新冠病毒疫情像头疯牛,一时半会儿拉不住牛鼻,也抓不住牛尾,使得从南到北举国战疫。为传播普及防控知识,广大农村的大喇叭,院外房前墙上的口号标语,各显神通。而诸如“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今年到处乱跑,明年坟头长草”“一人出门全村咔嚓”“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之类的,被称为史上最“硬核”标语。

硬核,本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如今借着疫情一度霸屏。

这看似热闹,其实颇令人沮丧。它渲染了一种让人丢弃理智和冷静的情绪氛围,当着公民的面摆出一副张牙舞爪、满脸横肉的模样,冷漠、训斥、吓唬,让人非常不安,甚至骨头发冷。

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成年人可能一笑了之,但是那些耳濡目染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会不会出现过激行为呢?

乔治·奥威尔在1946年对于语言的诱导性讲过这么一段话:“一个人也许会因为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而开始酗酒,之后又因为酗酒而更加失败。英语语言的遭遇正是如此。它因为我们愚蠢的思想而变得丑陋和不准确,而语言上的不修边幅又让我们更容易产生愚蠢的想法。

如果说“硬核”只为了好玩、为了引起重视,我们不妨分享一个心理学实验。

语言上的不修边幅又让我们更容易产生愚蠢的想法

美国心理学家、加州大学的认知学副教授莱拉·波罗迪斯基,曾邀请一批人做了闭上眼指向东南方的实验。参与实验的人中有大学教授。实验的结果是,只有一个5 岁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女孩一下子指对了。而那些教授们几乎把每个可能的方向指了个遍。

波罗迪斯基研究发现,出现这样的差异,是使用不同语言造成的。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语言中不存在“左”“右”的词汇,他们对方向的判断来自罗盘指向法(东南西北),比如原住民会这样说:“你东边的那个女孩是我姐姐。”语言是套独特的认知“工具箱”,赋予了我们认知技能,训练了智力,主导和重新整理我们对世界的行动。比如,开心或愤怒的时候要说什么,什么样的赞美或不平可以表明真心?我们完成很多事,都要用这个工具。

但是,当我们都处在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相比慢条斯理、一本正经的表达,极端化、情绪化的话语,更能够吸引关注。于是,发言者很难对语言保持谨慎和珍惜。何况在社交场合,大多数时间要降低智力水平来迁就大伙。

而当人们在网上加入非黑即白的抱团式言论时,却误以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以及判断真伪的能力。当劣质的语言繁荣兴盛,心灵则被培养得志向低微,伪科学、假新闻、非逻辑遍地滋生,波兹曼的警告一语成谶。

也许,在疫情到来前,时代就已经染上了一种由反智引起、在技术的作用下突变的病症。面对这样的危险,我们更加需要凝视—當持守高贵的道德和智力标准时,我们将得到什么,一旦让它们溜走,我们将失去什么。

猜你喜欢
不修边幅波罗硬核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蝙蝠飞呀飞
这都是什么硬核老师啊
“硬核”时代下的人性
“硬核”火遍网络,意味着什么?
戏说老公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只认衣裳不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