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欢 汤培艺
摘要:葛兰西实践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继承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葛兰西结合新的革命实践,丰富了“实践哲学”的理论内涵,使“实践哲学”具备了将“实践”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企图超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一元论”、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把“总体性”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把历史主义作为基本观念和方法论等的理论特征。
关键词:实践 实践一元论 能动性 历史主义 总体性
中图分类号:B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4-0250-03
安东尼奥·葛兰西以独创精神解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哲学”为自身哲学思想的核心。在继承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葛兰西结合革命斗争的新的实践经验,对“实践哲学”进行了新的理论建构,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形成了自身丰富深刻而又独具特色的“实践哲学”理论体系,这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当前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实践一元论
1.企图以实践超越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明确提出,作为一种独立、独创的哲学,实践哲学包含着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它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在他看来:
其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脱离社会历史视域,是十足的形而上学。前者以自然为人类社会、人的精神现象的本源,后者则视精神为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本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的唯灵论世界观,葛兰西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发展出自身的“实践一元论”。立足于自身的“实践一元论”,葛兰西从人的能动的实践出发来阐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精神现象,而反对传统的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他认为,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我们能够推动主客体的辩证统一,而消除由片面主张绝对的物质或精神所导致的非此即彼的僵硬对立,从而超出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实践规定人的本质
在“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上,葛兰西也驳斥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理论主张。葛兰西明确反对天主教和唯心主义将精神视作人的本源,认为人由上帝或精神所产生,并因此也将为其所制约的观点。他指出,人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产生于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非一种被给定的存在。葛兰西同样指出,作为一种能动的实践存在物虽以自然为生存的前提,人确实如旧唯物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不能脱离自然,但是也必须看到,自然和物质虽为人生存的前提,却并不对人的本质和发展起根本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不能把哲学归结为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类学:人类的本性并不是由人的‘生物学的本性所赋予的。”在葛兰西看来,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的,因而,人不是一种给定的物,而是一个能动的、实践的过程。
(二)意识的能动性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又一基本特征是高度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性。针对20世纪初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的客观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情况,葛兰西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独创性的理论见解。20世纪20年代,布哈林主义出现,它庸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其歪曲为机械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葛兰西力图与这一倾向彻底划清界限,他认为人具有意识的能动性,能够自觉选择、参加并创造社会生活,高度重视人的意识的重要性,将意识能动性贯穿于“实践哲学”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并强调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方面,葛兰西认为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上层建筑虽由经济基础决定,但在革命实践中先于经济基础。葛兰西通过分析当时欧洲无产阶级運动的形势而得出这一观点。他认为,革命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经济决定论,仅关注革命的经济基础条件,而忽视了作为革命根本力量的无产阶级本身的精神状态,是导致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正如在经济基础方面,西欧各国远高于俄国,但无产阶级革命反而在俄国获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俄国无产阶级未如西欧各国一般,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腐蚀。因此,葛兰西提出,必须首先夺取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推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向前发展。
(三)绝对的历史主义
葛兰西实践哲学又一个鲜明特征是其历史主义。作为一个基本观念,它贯穿于葛兰西思想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也是葛兰西研究和说明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内涵上讲,“绝对的历史主义”是指一种关于实践的历史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历史”的含义是指人类社会,而历史主义就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把全部哲学问题放到人类社会范围内来研究,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去考察自然界、人的认识活动和人本身。葛兰西认为,人类社会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个人、他人、自然界;这三种要素通过实践这一中介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双重基本关系。他主张,无论人与他人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仅由人的内在的实践活动所建构,而不为外在的自然规律所决定。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人方能够既创造世界,又创造自身。也正是通过人的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类历史的运动才得以展开,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辩证的统一关系也才得以构建。
在方法论层面,“绝对的历史主义”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人或事都视为发展、运动的,将全部社会现实都视作暂时的、流变的。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主张,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要将其放到人类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从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过程,以及其与外在于自身的事物的联系方面入手。他认为,现在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现在的一切成就是在实践的辩证法中筛选而出的真正有价值性的东西所构成的。正是由于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使主客体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才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变化、更新,才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演进。
(四)总体性
在强调实践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同时,实践哲学还强调一种总体性的理论建构,即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通过理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总体性透视与历史性批判。这种总体性的思路构成葛兰西实践哲学的重要特征。
葛兰西未直接使用“总体性”这一概念,但他对实践哲学的思考包含有总体性的思想。在葛兰西那里,总体性首先是指在实践哲学的内在理论体系内具有一种总体性的关系。列宁曾讨论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而对列宁的这种划分,葛兰西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这种机械的划分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总体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他坚持用总体性范畴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用总体性范畴考察社会生活,认为社会生活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理论上可以分开,但实际上两者不可分割。
总体性的第二个层面是观念与社会历史过程之间的总体关联。葛兰西认为,任何观念的自觉都离不开对社会历史过程的认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文的关系。人们在讨论二者的联系时,既要关注现实历史过程对观念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观念的反作用,更要意识到,有时观念是以与其现实基础完全相对立的方式呈现的,但这种表面上的对立,在深层次上是同一个东西,若不将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就无法真正地揭示社会生活与观念的内在互动过程。
二、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启迪意义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就是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把马克思的思想立足于历史来研究,引申到现实社会中去,反对脱离现实社会的纯思辨式的理论探讨;同时强调实践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现实,变革社会。这就启示我们在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国情,针对问题,回应现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不断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去,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智慧,科学的、时代的、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过程,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
(二)重视文化领导权的建设
葛兰西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的作用,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夺取文化领导权。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主要依靠暴力夺取政权,(政治)领导权的取得有可能和政权的获取是同时的,也有可能晚于政权的获取。而在葛兰西那里,(文化)领导权的获得则是夺取政权的前提条件。葛兰西认为,不同于东方国家主要依靠统治阶级暴力强制以维系国家政权,在西方,市民社会力量强大而成为国家坚固的堡垒,市民社会就是一切,国家政权的维护除依靠统治阶级暴力强制的国家机器外,更主要是依靠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软控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葛兰西强调,无产阶级要想获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斗争,夺取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这就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虽然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但仍要不忘初心,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好、维护好执政党的良好形象,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提升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感。面对多重价值思潮的交流、交融与交锋,我们党也要始终高举旗帜,坚定信仰,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新的理论成果,真正發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批判功能,牢固占领意识形态高地,掌握大众文化领导权。
(三)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
葛兰西认为,社会进步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人的实践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民,但是普通大众由于知识水平的不足往往具有盲目性,因而无法科学有序地完成社会变革,这要求必须从外部对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而灌输者便是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职业革命家和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来看,知识分子通过哲学的启蒙、批判反思和理论灌输来武装群众,领导大众实现革命胜利。因此葛兰西尤为重视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强调知识分子要启迪民智,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社会力量,将群众感情上升为革命热情,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改造社会的力量。这启示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要以时代为己任,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专业优势,用真理的力量武装人民,积极投身于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活动之中。与此同时,知识分子要加强理论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断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以自身努力开创我国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不断提升民众的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意]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仰海峰.葛兰西研究七十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学刊,2009(3).
[5]王雨辰.略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内涵和性质[J].社会科学动态,2000(8).
[6]李知恕,黄金辉.葛兰西实践哲学述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责任编辑:张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