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乡贤与明代肇庆的公共工程

2020-03-23 07:11杨孜
文教资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贤

杨孜

摘    要: 凡造福桑梓父老者,皆为乡贤。作为政府之外的民间力量,乡贤利用自身财力给予家乡建设发展直接的物质支持,并凭借自身威望有效组织。乡贤是古代政府建设地方社会的重要力量。本文以明代肇庆府地方的乡贤为例,就乡贤参与地方水利、交通、城建、堪舆、教育等方面的公共工程,探讨乡贤对于地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明代肇庆    乡贤    公共建设

一、乡贤的标准

“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1](69)。在明代学者俞汝楫所编纂的《礼部志稿》中,“乡贤”作如是解。但在明代,经洪武到弘治的长期推广,乡贤与名宦的祀典在全国得到普遍确立,乡贤与名宦两祠更与庙学进一步结合,成为地方公共祭祀的常见对象[2](118)。所谓“祀乡贤,昭往而训来者也。祀之必附于学宫,谓素履无愧于名教。故跻之夫子之门墙,于诸贤后先相望”[3](116)。故乡贤一词在明代更多地表现为国家祭祀系统语境下的特定符号。

在制度上,乡贤的申报过程十分严格,需要经学校生员公举,知县详核后申详知府,知府具呈提学,最终由朝廷确定人选,方可将神主入祠。且在具体操作中申报程序并非线性递进,而是不断反复。在狭义上,明代的乡贤群体只限于那些神主享于俎豆宫墙的少数耆老宿望。由于明代中后期世风衰颓,加之评选制度本身缺乏有效监督,使冒滥之风日炽。此时入祀乡贤祠者,多是子孙为荣显家门而夤缘入,而其德行亦多与标准不符。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关注的乡贤群体并不限于狭义,即列名乡贤祠者。许多不在此列,但德行著于乡者亦会被视为该群体之一员,同样纳入考察范围之内。

二、乡贤与水利工程建设

防洪是明代肇庆地方的重要工作,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关。肇庆所在的珠江流域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沛,且珠江汛期自每年5月持续到9月。且珠江干流--西江与南来的北江汇于肇庆,流域内河网密布。每当汛期来临,过量的雨水都会随着河道涌入肇庆,无处可泄,给当地居民生活、生产造成极大影响。万历间,高明县人区大伦曾就一定时期的大水对当地水患问题有所论述:

“岭表诸郡,广肇独当西、北二江之沥。西江远自夜郎,吞百川而东注,二郡受之;北江源庾岭,合浈、湟诸水南下,三水、南海四会、高要、高明受之,其民胥赖堤防以生。夏秋江涨,入海尚数百里。汛滥羡溢,载于平陆,齧堤溃防之患所以来矣。万历庚戌迨辛、壬、癸、甲、乙、丙七年无岁不患水,无岁不溃防。溃而筑,筑而旋溃。岁有筑堤之苦,家无半菽之蓄。至于丙辰横溃弥甚,而民之力尽矣。原田里宅输之水府,老弱待弊壮者哀。”[4](679)

水患之频繁,破坏力之惊人,使得防洪成为一郡之要事。然而落实在修建防洪工程、堤坝的日常维护等具体职责上,却主要取力于民间。《高明县志》卷十《水利志》载:“邑水利有二,曰:陂;曰堤。陂备旱,堤备潦,皆民食攸关。而堤之劳费百倍于陂,且利害尤巨焉。有岁修,有抢救,向悉派自民间。然决裂甚,间蒙恩给至。”[5](535)

除经费外,一般堤坝的修建工作,政府也不会多加过问,而是归之于地方百姓自行处理。这种职责分配方式在要求民间有德与力的乡贤贡献更多财富、精力。因为对于修堤、护堤等工作,具体包括人员组织、经费摊派、工料购买、堤务所引起的各类纠纷的协调等各方面琐细事务。这类事务一般均由公推的堤长总理,而堤长非家有余财,身负乡望者不可为。

对于防洪工程的修筑和维护,明代肇庆乡贤本身的态度也十分积极。关于乡贤在肇庆地方防洪工作中的具体影响,可通过高明县内最大防洪堤--大沙堤的增筑维护作具体的分析。大沙堤始筑于元至正年间,“治东十里,形如悬胆……西北有香山潦,西南有皂慕、黄沙潦,东有西北两江潦……周围皆受水患者也”[5](536)。由当地乡民黄泽、邓德达等集众合筑,护上仓、清泰、杨梅、罗塘、田心等五都一十余村。该堤初建时便捍税田五百余顷,远多于县境内同建于至正年间,捍田数仅为三百六十余亩第二大堤--秀丽堤。此时的大沙堤不设窦门,仅是一条单纯的防洪堤, 可保堤外大水不侵,但堤內积水亦同样无法泄出,堤内仍有“中则、下则水患税田一百余亩”的问题,“又作蓄水之地”以泄洪[5](536)。

堤内水患会造成堤内五分之一的税田披害,虽有蓄水之地,但灾害仍存,始终是个大问题。从事后的结果看,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即修筑窦门以排水。不过物力维艰,修筑窦门谈何容易,工料、施工亦是一笔庞大费用。政府的“恩给”有时会出现,但只在大堤“决裂甚”这种万不得已的时候。当地乡贤必须动用自己的资源消除堤内水患,这个过程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永乐四年……时本府委吏李有亮,堤长邓德达起倩文储、禄栏等都,兼同本堤人户见丁筑塞,完成,砌木窦二穴,消内水患”[5](536)。这次有官方参与的工程筑起了两穴木窦,一时间内成功消除了中则、下则“内水患”。但木质窦门毕竟不符合坚固耐用的工程要求,对解决堤内水患的也是治标不治本。此间邓德达有所作为,在永乐十七年,“照田起谷买石,砌石窦一穴,换原木窦”[5](537)。此次工程将木窦撤换为石窦,按田亩集合本堤一十余村之资,造得石窦一穴,所造石窦虽坚固耐用,但或因位置、排量原因,此后中则、下则的水患问题仍然未绝。自永乐十七年(1419年)始更石窦,至宣德九年(1434年)因年老而无法亲自往县告差。这十五年间,久未见第二座石窦的修筑,可见石窦造价之不菲,堤内民户之艰难。

邓德达在宣德九年,不顾年老,仍希望有所作为,既然无力筑起第二座石窦,便改“疏”为“堵”:“丈量十村田亩,中则、下则编税、均工、筑基,各村分派基额,分作四甲,递年各自补筑”[5](537)。将堤内中则、下则受水患影响的各村组织为四甲,以四甲为单位每年各自于堤内该区再起堤捍田。此成法一直持续到嘉靖四年(1525年),“基崩,知县陈坡督工修筑,自后俱保一大总理督四甲起夫。时有乡官杨孟芳,开石窦一穴,杨宗粤又开石窦一穴,是为三穴,而围内之患消矣”[5](537)。

邓德达的名字不见于《高明县志》,县城学宫乡贤祠内更没有他的神主,但他对境内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的影响确实持续且深远,真正造福了一方,亦可当乡贤之名。从中亦可看出乡贤对于地方水利建设、维护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大沙堤中、下则水患已消,因之而设的总理仍旧保留,此后历任总理大多循例督修,唯有更张。到罗焕章担任总理,即将堤务刊册成定制。

“万历十四年……罗焕章总理前事。亲踏查核各甲历年推收,并各分包围内堤税增入该属甲下,丈量堤基,照田起夫,通堤补筑。完成,计算田亩,分基立石为界,刊成书册给散,各甲永照。”[5](537-538)

此次制度更改,将各甲每年应缴堤税、应出丁夫、负责片区一一刊定成册,避免了各甲间堤务的相互推卸,提高了办事效率。

从高明大沙堤的修筑、改造、维护来看,肇庆一地之防洪要事赖之乡贤矣。

三、乡贤与地方交通改善

肇庆地处南方丘陵,地形崎岖,加之河网密布,当地人出境越山以御舟为便,境内行走河流阻路。当地乡贤改善地方交通,亦贡献良多。

在官方组织的工程中,乡贤多襄助之力,高要北港腾蛟桥即为一例。万历九年(1582年),由岭西兵备副使王泮主持,北港堤练滘段修成窦门,名唤“腾蛟窦”,但“堤窦虽设,北浪砰磕,虽锢南山之石,不能固堤于外,以卫窦闸于堤,以引江桥于闸以通道”后肇庆知府郑一麟于腾蛟窦主持修筑桥梁,因窦名之,曰“腾蛟桥”[6](345)。此次修筑堤桥所花费的两百贯建设经费中,除郑一麟拨用“鱼步市廛”之储,并佐以俸钱,及王泮羡饷外,还有“士民醵金”赞助。乡贤除了资助金钱,更直接参与到腾蛟桥规划修筑工作中,“是役也……孝廉谭大宁、谭邦杰,诸生罗魁春、杜应奎、罗黄琼、冼会科、罗建娄、麦大升、钟方、罗建轸、谭圣教、关汝屏等,皆襄赞者”“而诸生罗建箕、林扬、圩长谭文雄、頼文浈,身任其役……桥成,好义者众也”[6](345)。由此可见,对于官方主持的桥梁工程,乡贤助力甚多。

对于桥梁修建,民间不乏其人。在明代肇庆,乡贤对建造桥梁亦贡献良多。以高明县为例,据《高明县志》卷三·《建置》所录明代所建的26座桥梁中,有9座由官府所建,剩余17座由民间修建。其间贡献突出者有三人--知县陈坡、知县余纯、乡贤罗焕章。陈坡,余纯均于嘉靖间任高明知县,前者在任内建小河口、官田埇二桥,后者则建喜鹊、石龙、青石、薪基窦、孔塘[6](162,163,164)。而罗焕章修有十桥:东关竹围桥、车步陂桥、金湾桥、水口桥、洞心桥、官路桥、独冈二桥、古水二桥、清塘桥、三顶塘桥,分布于杨梅、清泰、田心、上仓步,太平五都[6](164,165,166)。十桥其中尤以洞心桥为要。洞心桥在“邑之东南可十里许”的对村,“盖自邑往省所必经之地,且云洲西樵居民之往复,日一至焉……”[6](165),如此要津本无河流,却因“田隧山弯,聚细流,纳涓注,秋冬潦而为沟,春夏积而成浸”[6](165)。于是罗焕章建此石桥,其对高明桑梓造福不可谓不深。

四、乡贤与修缮庙学、助兴文风

明代肇庆乡贤重视对明代官学教育提供支持,以发展当地文教,其方式多样,但其中以捐输或参与学宫修缮工程为主。如德庆州知州沈有岩于万历间复建学宫,而乡贤“如国士里复允、陆可车、庠生谢光秋、甄龙光、李逢阳辈,倡义效劳”[7](303-304)。复建后的德庆学宫“其地虽仍乎旧,其制什百于初不啻也”[7](303-304)。

昌阁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它是祭孔之外事关文运的另一个祭祀场所,在庙学建筑中地位特殊。对文昌阁之修筑,肇庆乡贤亦不遗余力。万历四十年(1612年),开建县令裘之雄在本县兴建文昌阁,经费由“少捐大官之钱以助,合众醵金若干”[8](138)构成,乡贤捐输不在少数。“而参计董事者,侯贡生应遴也。左右综理,不辞艰苦者,侯诸生应选、应达、应通、正众、承宣也”[8](138)。落成后的开建县文昌阁,“堂构巍焕,鸟革翚飞,耸然一巨观也”[8](138)。

从以上几则案例可看出,明代肇庆乡贤通过捐输、督修参与修筑有关建筑,对本地教育事业予以支持。

五、乡贤与城市建设

城为保民为之也。肇庆地处粤西,瑶僮杂处,且奇峰险要,多匪帮聚集。《开平县志》载,开平置县于顺治六年,但其置县之议始于明嘉靖间,目的则是在盗贼集聚的岭西之地建城御匪,但过程十分曲折。在此过程中,出力良多者为张乃心等。

张乃心,字葆初,开平沙涧人,为嘉靖至万历间建城运动的领袖。

“嘉靖四十四年,恩平县里排集省,呈割登名、平康、得行三都附伊县治。邑人张乃心联龙塘何姓,绘图献议,以道里险远不便,愿三都自立一县,保障地方。赴察院上陈并各衙门呈准”[9](273)。此次立县原为防御倭寇,“是倭夷侵略广海……所至蹂躏”[9](273),张乃心“谋在登名都双圣峰寺前地方立县”[9](273)。

至隆庆元年正月,上级政府曾两次派巡检到登名都勘报立县情形。但第二次勘踏时,广州府所派巡检吕天玉勘探不成,立县之议遂罢。

但在万历元年,张乃心再提立县之议,“会众,议择平康里甜水井。地方愿自出工费建城”[9](273)。此次更改县治地点及自愿出资后,即获得批准,“察院张委正印官伍督理兴工”[9](273)。就在城池业已完工的时候,却被告知立县“牵连两广易县与割属,州改府一十余事,下部议,以至寝阁”,立县一事再罢[9](273)。

六、结语

明代肇庆相比当时中国其他地方并不特殊,它仅仅是一个可供观察的对象。在肇庆可以发现明代政府对地方社会的管理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社会本身。乡贤是地方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富于财力,对于地方公共建设十分积极,在满足当地居民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在地方建设中的不足。通过捐输或亲身组织实施,乡贤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地方水利、交通、城建、堪舆、教育等方面的公共工程,以财力、心力建设乡里,造福桑梓。

參考文献:

[1][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85:严名宦乡贤祀[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06.

[2]赵克生.明代地方庙学中的乡贤祠与名宦祠[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1).

[3][明]杨沔.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卷8:名宦乡贤祠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4][清]屠英.肇庆府志卷4:舆地十三[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5][清]邹兆麟.高明县志卷10:水利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6][清]谭桓.高要县志卷23:艺文[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7][清]谭桓.德庆州志卷9:艺文[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8][清]邵龙元.开建县志卷10:艺文[M].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9][民国]余棨谋. 开平县志卷32:人物[M]. 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猜你喜欢
乡贤
打好“四张牌” 奏响乡贤“同心曲”
句容市:凝聚乡贤力量 共绘发展蓝图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拓展深化新乡贤治村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桂北乡贤所撰《资深集》及《资深集补篇注释》相关问题述略